赵萌萌,何志扬,吴 琼
(河海大学,江苏 南京 211100)
我国已进入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新时期,生态农业绿色发展是当今时代的重要课题,也是生态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决策。《“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提出,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要将绿色发展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促进绿色循环农业产业体系升级,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将绿水青山变成农业农村发展的优势[1]。
生态农业绿色发展是促进农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2]。
生态农业一方面实现了农业的有机化和多元化,减轻了生态环境污染;另一方面,种养复合的立体循环农业模式突破了生物之间的“零和”博弈,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多赢[3]。
生态农业让农业生产从“平面式”走向“立体化”,是基于良性可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4]。
鼓励和支持农村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不仅有利于农业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也能够增加农民收入和获得感,促进共同富裕,更好地落实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地处沂蒙山区腹地、蒙山之阴,下辖12 个乡镇街区、366 个行政村、58.23 万人。
蒙阴位于北纬35°,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多山地丘陵,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较大,是名副其实的“黄金水果带”。
作为临沂市的水源保护区和“生态绿肺”,蒙阴县自然环境良好,林草茂盛,水资源优质,土壤透气性好,生态资源十分丰富。
这些资源为当地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蒙阴县积极推进生态循环的链条式农业,促进产业绿色转型,结合当地自然环境优势向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迈进,构建了以蜜桃、苹果、食用菌、蜜蜂等为主体的特色农业产业结构,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的统一。
蒙阴县生态农业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已取得显著成效,但要实现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目前面临的一些现实困境。
1.1 生态农业发展成效显著
在生态立县、生态富民、生态强县路径指引下,蒙阴发展生态农业,将“绿水青山”有效转化为了经济财富。
据统计,蒙阴县域内果园面积达7.1 万hm2。
作为蒙阴县最具知名度的农产品,蒙阴蜜桃的种植面积最大,达4.73 万hm2,年产10.25 亿kg,总产值达108.12 亿元,产量居国内县级第一。
蒙阴县也因其蜜桃的高产量、高品质获得了“中国蜜桃之都”这一金字招牌。
为扩大蜜桃产品的影响力,当地还申请了“蒙阴蜜桃”特色品牌,经过多年发展,其品牌估值已达266. 44亿元。
蒙阴是中国长毛兔之乡,长毛兔最高存栏量达600 万只,种兔质量领先全国;蒙阴也是五大蜂产区之一,超60 种蜂蜜产品投入市场,年增长经济价值超60 亿元;菌棒年产量1 000 万棒,食用菌生产规模位列全省第二、全国前五。
截止到2022 年底,蒙阴全县电商超5 400 家,线上零售额达6.65 亿元,同比增长14.2%。
农村电商带动5万多人就业,对促进农民增收、提升农民幸福感以及助力乡村振兴作出了巨大贡献。
1.2 生态农业模式得到有效推广
依托当地生态资源优势和政府有力扶持,蒙阴县积极推进农业废弃资源利用,并在实践和探索中找到了现阶段最适合当地的生态有机农业技术模式。
一是“兔—沼—果”循环农业模式。
蒙阴县将蜜桃种植、长毛兔养殖和沼气建设结合,将果树枝加工做成饲料喂养长毛兔,兔粪供给沼气池,沼气用于村民生产生活,沼渣沼液则作为有机肥供给农作物。
二是 “果—菌—肥”循环农业模式。
该模式将废弃果树枝粉碎作为基料种植食用菌,再利用废菌棒、畜禽粪便、果树枝等生产有机肥追施果树,使资源利用达到最优状态。
蒙阴利用苹果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县等项目,让村民了解、接受并主动应用新型生态农业模式。
截止到2023 年年中,蒙阴县下辖行政村已有七成以上推广了以上两种生态模式,有力促进了全县生态农业发展。
为促进当地特色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产业价值,蒙阴县还开拓了“农—工—贸”循环产业模式。
其中包括:发展果品深加工企业4 家,产出果汁、果酒等产品200 余种,产品国内外畅销;依托优质生态环境,打造特色品牌旅游业,当地年接待游客量达750 万人,旅游业收益超60 亿元;支持商贸、物流运输业,建设果品恒温储藏设施90 处,发展大型运输车辆2 万多辆,带动6 万余人就业,形成了辐射全国的运输网络;创新实施“南接北融”工程,率先瞄准长三角地区和济南等省会城市,发展建设农产品供应基地。
截至目前,蒙阴县已顺利建成长三角区域特色农产品供应基地21个。
“农—工—贸”循环产业模式实现了生态农业的产业链相加、供应链相通、价值链相乘,让三大产业能够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2.1 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严重,农业技术专业人才匮乏
尽管近些年蒙阴县经济发展取得丰硕成果,但根据临沂市2022 年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蒙阴县经济发展水平依然较低,人均可支配收入远低于临沂市其他地区,居全市末位,加之农村环境艰苦且投入回报期过长,生态农业对青年人缺乏吸引力,因此大部分青壮年选择外出寻找优质工作,人才外流现象严重。
农业劳动力“精英转移”带来了生态负效应,高素质人才的流失使得蒙阴县劳动力资源短缺且劳动力技能偏低,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产业发展缺乏技术型人才和年轻力量注入,导致农业新技术难以迅速推广,挖掘农业综合生产潜力受到阻碍,不利于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5]。
生态农业的升级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支撑和专业人才的支持,虽然蒙阴县相关部门已经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农业技能培训工作,但当前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仍难以适应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亟需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加入。
2.2 作物品种结构不合理,产品存在季节性滞销
农业生产需要顺应动植物生长规律,具有显著的季节性特征,因此农产品极易面临季节性滞销的问题。
作为蒙阴县支柱产业,蜜桃产业是蒙阴县内规模最大、收益最高的产业,县域内近八成的山地丘陵种植蜜桃,农民近八成的收益来源于蜜桃。
但蒙阴蜜桃季节性强,产品存在集中于同一时间段流入市场的问题,加之其他同质化农产品共同挤占市场份额,导致市场空间不足,农产品在短时间内难以全部售出。
蜜桃不耐储存,农户为了减少损失,不得不压低价格出售产品,但这种方式不仅严重影响产业收益,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季节性滞销的问题。
和蒙阴蜜桃一样,蒙阴苹果等其他农作物生产也面临产品阶段性过剩的困境。
要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适当调整农作物品种结构,科学规划产业发展布局,打破季节性滞销的瓶颈。
2.3 财政投入不足,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和其他发展模式农业相同,生态农业也存在“投入大、周期长、回报慢”的弊端,需要大量的长期投资,短期内可见收益较低[6]。
发展现代生态农业项目需要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充足的土地和人力资源等大量资本投入,普通中小型农业企业很难做到在回报周期和利润未知的情况下投入大笔资金,普通农户更是难以承受。
蒙阴县GDP 水平常年居于临沂市各县区末位,财政收入水平低,除省级政府提供的部分拨款外,中央专项资金是蒙阴生态农业发展主要的资金来源。
生态农业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纵向转移支付,但其提供的资金有限,导致蒙阴县可支配资金不足,制约了产业升级,难以满足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需要。
即便有部分农业领域的PPP 项目落地[7],但生态农业仅依靠自身优势吸引各方资本依然困难重重。
因此,开拓多元化融资渠道、吸引更多资金投入是促进蒙阴县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4 品牌维护不足,品牌效应欠佳
品牌化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8]。
蒙阴县虽早在多年前就成功认证了“蒙阴蜜桃”、“蒙阴苹果”等农产品地理标志,但在打造本土企业自主品牌和驰名商标上仍存在问题。
这些农产品虽在行业内有影响力,但品牌宣传和营销力度不足,并未在消费者中打开知名度,难以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蒙阴县注册的有关农产品的品牌众多,但“小而杂”,缺乏品牌包装和品牌推广,也并未形成统一的质量标准,难以形成品牌效应。
除几个当地优势农产品之外,蒙阴县其他农产品相关认证较少,农产品竞争力较弱,在市场和消费者心中的品牌印象模糊,市场占有率较低。
除此之外,当地农户尚未树立良好的农产品商标意识和品牌意识,产品品牌盗用问题频繁出现。
假冒伪劣产品往往以低价抢占市场,但常存在质量问题,导致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降低,侵蚀了农产品的品牌信誉。
3.1 引进专业人才,强化生态型农业人才培养
作为推动农村高质量发展、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资源,人才是促进蒙阴县生态农业发展的关键[9]。
为克服生态农业发展的人才困境,蒙阴县主动作为,以重大项目引导,坚持“项目+人才”双向驱动,积极对接上海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推动本土公司与相关科研院所达成产学研合作,并实施“雁归兴乡”返乡行动,推动乡村人才回归。在此基础上,要继续加强蒙阴县人才队伍建设,还要做到:第一,强化农业知识、农业技能培训,加大对农村现有劳动力业务素质培养力度,利用学校、机构以及下乡培训多种方式,提升从业人员专业技术能力,普及新型农业技术。
第二,大力引进专业人才,通过与农林、农业科技等专业特色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培养人才,聘请专家为智库人才,提升产业力量。
第三,不仅要吸引人才,更要留住人才。
要善用激励政策,除对人才进行薪资补贴等物质激励之外,更要优化软环境,增强人才认同感和归属感,实现城市与人才的“双向奔赴”。
政府等相关部门要不断完善农业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人才引进和技能培训,改善人才结构,提升劳动者素质,促进生态农业向专业化、现代化发展,不断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注入新活力。
3.2 优化作物品种结构,科学规划产业发展布局
截至2022 年6 月,蒙阴县已建成优质农产品基地350 个、4.2 万hm2,成功培育蜜桃、香菇、苹果3 大主导产业。
建议通过进一步加强与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山东省果树研究所等具备较强专业能力的研究院所的交流与合作,在蒙阴现阶段农作物品种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调整,筛选适合蒙阴种植的各类农作物,缩短产品销售空档期;因地制宜调整农作物结构,推动蒙阴县农作物品种多元化发展,不限于种植蜜桃、苹果,还可以增加板栗、柿子、草莓等农作物;促进现代温室等设施栽培技术发展,争取补足销售空档,尽量做到全年有产品销售;县域内按地区划分设置农产品产业基地,科学规划产业发展布局,打造南部乡镇早中熟农产品产业基地,中部乡镇中熟农产品产业基地,北部乡镇中晚熟农产品产业基地,以农作物错季化、差异化种植的方法破解产品季节性滞销的瓶颈,达到农户效益的最大化,同时让消费者享受到应时、应季的高品质农产品,实现农户和消费者的双赢。
3.3 加大投资力度,建立多元化融资机制
为强化蒙阴县生态农业发展资金保障,2022年以来,县发改委已向上级部门争取到各类资金10.21 亿元;县政府积极对外招商,以央企、“链主”企业为主要目标,先后对接12 个国企央企,并优中选优与华润集团达成了友好合作。
在此基础上,相关部门还需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积极争取更多用于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转移支付资金,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减缓资金压力;健全成本分配机制,将生态农业的生态外部性收益内部化,增强其市场吸引力,调节经济社会资本流向,引导和带动各界资本投入相关领域,拓宽融资渠道,为生态农业发展筹集社会资金[10];完善财政支持制度,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为投资生态农业的各方企业提供税收减免、融资担保、贴息支持等优惠政策支持,强化“生态农业+企业”的协作成效;通过政策引导等方式鼓励农户以各种形式入股,制定红利分配制度,为农户提供适当的惠农补贴,保证农户能够从生态农业生产经营中获得足够的利益,激发其参与到生态农业建设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4 加强品牌维护,扩大品牌效应
品牌建设是推进生态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11]。
近年来,蒙阴县狠抓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以 “蒙阴蜜桃”、“蒙阴蜂蜜”等区域公用品牌为统领,聚焦农业“新六产”领域,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牵头创建品牌。
要在蒙阴县现有农产品品牌的基础上继续扩大品牌效应,首先,要加强农产品品质监管力度,对农产品生产、流通、出售等各环节质量严格把关,制定严格的生产程序和统一的质量标准,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防止次品流入市场,影响品牌信誉和口碑。
其次,拓宽特色品牌宣传渠道,做好形象推介工作。
政府应引荐当地优质产业基地和特色品牌参加绿博会、展销会及其他农产品推广活动,并利用互联网媒体等线上平台,积极宣传品牌,扩大品牌知名度。
最后,加强品牌管理和维护,提增强市场竞争力。
相关部门严格监督“蒙阴蜜桃”等区域公共品牌使用,打击商标侵权、标志冒用等行为;积极推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形成区域特色品牌集群,以品牌促发展,扩大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效应,进而推动生态农业升级发展。
猜你喜欢 蒙阴蒙阴县蜜桃 坏心情小姐故事作文·低年级(2023年9期)2023-10-112022年“蒙阴杯”全国早中熟桃鉴评大赛在蒙阴成功举行农业知识(2022年9期)2022-10-13含羞草小学生学习指导(中年级)(2022年4期)2022-04-26——蒙阴县蒙林家庭农场">省级家庭农场系列之——蒙阴县蒙林家庭农场农业知识(2021年5期)2021-04-06蒙阴县金崮园家庭农场农业知识(2021年6期)2021-04-02红秋蜜桃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历河北果树(2020年2期)2020-05-25山东蒙阴:促城镇一体化发展中国公路(2017年16期)2017-10-14蜜桃方阵数学大王·中高年级(2017年7期)2017-08-04新例析导数在高中物理中的应用新校园·中旬刊(2017年4期)2017-07-07刷牙记故事作文·低年级(2015年1期)2015-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