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旸 王吉文
关键词:教研共同体;
高中生物学;
教研转型
文章编号:1003-7586(2024)01-0069-04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2019年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充分肯定了教研工作在基础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关键支撑作用,也对基础教育教研工作提出了新时代的新要求。《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强化了学科育人功能,体现了鲜明的育人导向,即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强调通过整体性和结构化的“新课程”、学习方式变革的“新教学”、发展性与激励性兼具的“新评价”,促进核心素养发展。这些都对课程育人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上,区域教研机构要主动作为,适时更新教研理念、优化教研制度、完善教研内容体系、转型教研方式,提升生物学教师的学科理解能力和新课程的实施能力,发挥教研制度优势,用高品质教研专业支撑高素质教师队伍培养,赋能高质量育人。
1凝练学科宣言,更新教研理念
要做好教研工作,就必须弄清楚教研的目的是什么。很多时候,教研被提高考试成绩这样的功利目的所牵引,抑或被论文、课题、赛课获奖所迷惑。教研的目的是让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服务更加“专业”——更符合生命生长的需要和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否能够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深刻领悟新课程理念,让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有效落地。
凝练学科宣言是一种帮助教师们厘清学科教育信念的有效方式。经过学科组全体成员反复研讨、锤炼,把体现着教育理解、价值追求的学科共识,用简明的语言形式表述出来,就是学科宣言。区域内各校在思考学科宣言的过程中,询问了预训练生成式转换器(Generative Pretained Transformer,简称GPT),GPT认为:“生物学,探究生命奥秘,启迪创新思维;
拓宽视野,认识自我,开启未来之门;
揭示生命运行规律,提升思维品质;
连接生态,认识人类作用,促进可持续发展”。教师们认为这些回答不够贴切,于是校内各备课组纷纷给出自己的理解,如“感受实验魅力,探寻生命世界,构建科学理论,形成生命观念”“以生命活动规律,了解人类社会发展;
以生物技术基础,养成创新态度意识;
以科学探究方法,参与未来社会生活”“从微观到宏观,探寻生命之律,体验生命之美,感受生命之力,认同生命之重。”教师们用自己的语句表达学科宣言,宣示着教育理解,更宣示了教育信念,是学科建设走向教育自觉的标志,也是学科高质量建设的前提。
2建立合作共同體,优化教研制度
传统的教研主体主要为教师个人、备课组、教研组,长期以来,教师的专业成长主要取决于个人发展的愿景,备课组和教研组的职能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面对新教材的使用和新高考带来的挑战,仅靠教师个人的力量不足以胜任常规的课堂教学,更遑论进一步的专业发展,因此,切实加强备课组建设和教研组建设是当下教研转型的应然追求。除此以外,教研转型还可以通过构建区域学科中心组、分年级和学校层次的跨校备课组、不同种类的教师成长共同体等多个教研主体,将不同教师的智慧和经验结合起来,使教师共同探讨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不同的共同体组织教研活动也可以集中区域优质资源,培养教师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让教师们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发展创新和实践能力,增加其专业成长和职业发展机会。
以往的教研主要围绕教师如何备课、上课展开,服务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师的专业发展。而实际上,教师、学生、学校和教育决策部门,都是课程实施和建设的参与者,面对新挑战,教研工作也远不止是帮助教师完善备课、上课。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区域内首先需要进一步完善区校两级联动研训制度,如图1所示,即在区教育局的引领下,依托区域内各校教研组组长构成的学科中心组对区域教研提出顶层设计,制订整体规划;
其次,各校教研组组长分解本校的教研计划,依托本校的教研组、备课组逐步推进校本化教研;
最后,区域内依托跨校备课组和各类教师成长共同体梯度推进学科教研,收集教研成果。区校两级联动研训制度在新课程背景下努力构建出一种全方位、多领域的教研样态,以期充分调动不同教研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形成教师、学生、学校和教育决策部门为一体,教学研究、质量评价、资源建设和专业发展共同生长的教研。
3以项目研究为载体,完善教研内容体系
区域的教研转型依赖于行之有效的教研系统,而驱动教研系统良好运行则必然需要对教研内容进行合理的顶层设计。站在新课程实施和建设的高度,教研系统以全方位、全领域教研为出发点,旨在建立以项目研究为载体的教研共同体。通过不同项目组建不同学校和教师积极参与的团队,对各个真实问题的探究,推动教学改革实践中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结合南京市玄武区的实际情况,区域教师成立若干项目组,如新教材大集体备课项目组、三新课堂研讨项目组、江苏高考卷分析项目组等,每个项目组都由区内骨干教师作为责任人,负责每个项目的策划、协调和组织,充分调动区域教研力量,优化设计整合,组织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同时逐步集成区本化资源,如以多个课例方式呈现的新授课、高三一轮和二轮复习课实施范式、二轮专题复习资源(课件、学案)、近三年江苏高考卷的分类学案设计、人教版和苏教版两个版本必修和选择性必修的新旧教材比较资料等,见表1。通过上述资源建设,全区的教师可以不断提升学科理解深度和新课程的实施能力。
南京市玄武区有4所高中,每所高中都有其独特的教研传统和优势,而新课程和新高考为学校带来了新的挑战,以往的很多经验确有值得继承和发扬的价值,但也存在固步自封的可能。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有不断消除学校之间交流的障碍,让学校之间在优势上互补、信息上互通,相互启发,才能放大各校的优势,消除各校的短板,实现共同进步。
基于此,玄武区丰富了“集体备课”的内涵,打破了校内备课组、教研组的藩篱,实行校际的“联合大集体备课”,即成立跨校备课组,以课程标准中重要概念为单位,按照集体研讨教学难点和困惑、集思广益形成教学设计、分工协作编写学案的流程,深耕新课程的每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共享研究成果,这一流程见表2。
3.2基于成长共同体的三新课堂研讨
课堂教学研讨是常见的教研方式,每次主题研讨都要经历多次磨课的过程,对于开课和参与磨课的教师来说,受益匪浅;
但听课的教师,往往不能深入理解课程设计的理念与精髓。为进一步放大课堂研讨的价值和效益,区域遵循组队协作一集体备课一试讲磨课一公开课讲座流程,开展了基于成长共同体的三新课堂研讨。
首先是依据区域内实际情况组队。近两年来新人职教师较多,教学经验普遍不足,亟须更多研课磨课的机会,因此,地理位置相对靠近的学校两两组队,每队10人左右,由骨干教师担任队长,负责一次课堂研讨活动(两节研究课和一个讲座)的策划与组织。接着是开展跨校联合集体备课,其他青年教师根据课题提前做好功课,在开课教师完成说课后参与研讨,此外,队长还邀请区内或区外专家共同参与研讨。然后是多次试讲磨课,可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每人各抒己见,队长负责收集汇总意见。最后是开展区域教研活动,两节公开课后,队长进行主题讲座,围绕两节公开课进行阐述与评价。课堂研讨活动结束后,开课教师根据研讨收获及时撰写并修改教学设计、案例或论文,参与研课的青年教师撰写反思。
3.3开设师生专业能力竞赛
提升教师学科理解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一直是教研的中心任务之一。新的课程观强调教师应该是课程建设的主动参与者,是连接课程和学生、课程和教育决策者之间的重要纽带,是新课程理念落地的关键环节,直接决定新课程实施效果。为此,区域内以优质课竞赛、基本功竞赛、解题能力竞赛、论文评比四類教师专业竞赛为依托,要求工作5年以内的教师全员参与,并以每次竞赛为契机,要求各校备课组和教研组进行集体备课、磨课,从而推进备课组和教研组的校本研修,努力促进全体教师的共同成长。
学生也是新课程的直接参与者,素养的提升最终需要体现在学生的行为变化上。为此,坚定不移地常态化开展区域内的各种学生竞赛以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例如:玄武区内开展了细胞模型制作竞赛、实验技能竞赛等。这些学生竞赛的开展,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学科理解能力的提升,也促进了教师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的反思。
4依托技术赋能,转型教研方式
无论是教研制度的优化,还是教研内容体系的完善,都需要通过教研方式的转型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在坚持优良的教研传统的基础上,探索区域教研的新路径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实践发现,区域教研共同体建设、线上和线下相结合以及通过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促进教师经验和理性分析相结合,是实现新课程背景下教研目标的有效方式。
线上教研如今已经成为常态化教研的一种方式,通过线上教研过程,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显著提升,而信息技术能力的进步反过来又促进了教师对学科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区域教研机构将继续探索线上教研的优点,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推进教研的开展。
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和教学效果的可重复性往往取决于教师的经验,而以往教师经验的获得往往需要经年累月的积累。同时,经验也是双刃剑,不正确的或者过时的教学经验会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通过对教学设计合理性的不断反思而带来的对教学过程的改进、摆脱纯经验式的行为对教学的负面影响是每一位教师都要认真面对的问题。目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普遍使用智学网、希沃等技术,为常规的教学过程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参考和决策依据。笔者以相关课题研究为依托,通过数据分析,促进教师主动探索教学过程的内在规律,发现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以技术支持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和改进,促进教师经验的较快积累,能够让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行为更加知其所以然、教学效果重复性更高。
抓实抓好教研工作是深化和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三新背景对教研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逐步实现着教研员从“学科指导”向“课程领导”,教研组从“学科管理”向“学科建设”,教师从“教学技能”向“课程能力”的转型。课程育人与教学实践,永远在路上。
猜你喜欢 高中生物学 浅谈高中生物学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成长·读写月刊(2017年1期)2017-03-04高中生物学中不可逆性问题分析青年时代(2016年30期)2017-01-20数学知识在高中生物学中的应用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年19期)2016-11-22揭示错误本质提升资源价值中学生物学(2016年10期)2016-11-19愉快教学法应用于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探析考试周刊(2016年73期)2016-09-21基于领悟高中生物学核心概念的有效教学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6年14期)2016-07-02高中生物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的调查研究求知导刊(2016年1期)2016-02-18假说演绎法在高中生物学中的应用总结新课程·中旬(2015年10期)2015-11-30创设高效高中生物学课堂的探索与实践新课程·中学(2015年7期)2015-09-11创设高效高中生物学课堂的探索与实践新课程·中旬(2015年7期)2015-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