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福建省社区科普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韩天琪 张乐 袁灿生

摘要: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社区是城市发展的细胞,想要满足社区群众日益增长的科普文化需求,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水平,必须打通科学普及服务的 “最后一公里”。本文认为,福建省在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建设科普阵地、打造高效队伍、提供丰富产品等方面进行了实践和探索,调动了广大居民积极投身于社区科普工作之中,使广大人民群众受益受惠。

关键词:社区科普;
社会发展;
创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这一重要指示精神为新时期科普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 (2021—2035)》指出,应当健全基层科普服务体系,实施基层科普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充分调动社会深入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提升参与科普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领激发广大群众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1]笔者深入福建省城乡社区进行实地调研与访谈交流,系统梳理了该省社区科普工作体系建设情况,深入挖掘了福建省社区科普工作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典型案例与做法,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有待完善的工作方向,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福建省社区科普工作现状

2023年,福建省科协联合有关部门出台的 《福建省加强新时代社区科普工作的实施方案》提出,通过构建资源、组织、阵地、队伍等集成的社区科普工作体系,增强社区科普服务能力;
形成以需求为导向、各类科普设施为阵地、品牌科普活动为载体的新时代社区科普工作格局;
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内容元素加入科普活动中,切实提高社区科普服务内容和质量。[2]

(一)完善政策支持体系,调动多元主体力量

近年来,福建省先后制定出台 《福建省 “十四五”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 《福建省加强新时代社区科普工作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3]架构科普队伍、科普活动、科普资源向社区下沉的机制,形成全省社区科普工作新格局,打通科普宣传的 “最后一公里”。省科协在下达基层科普行动计划专项资金过程中,明确资金专项用于乡村振兴、科普教育基地、青少年科学工作室、科普示范村、示范农技协等基层科普服务载体的能力建设,以及流动科技馆、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科技志愿者试点等重点工作。福州市创新提出 “四化”科普社区理念,安排专项资金800余万元,出台 《社区科普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将社区科普 “组织结构网络化、科普阵地标准化、科普内容精准化、示范体系规范化”纳入建设标准,达到居民不出远门即可享知 “天下事”等目标。福建省泉州市将社区科普相关活动列入县 (市、区)、市级学会年度绩效考评体系;
福建省宁德市探索不定期会商和交流社区科普工作机制,蕉城区明确社区书记为社区科普带头人,安排专人负责科普工作。

(二)建设社区科普阵地,推进资源下沉基层

福建省充分利用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党群服务中心、社区青少年科学工作室等服务载体开展科普服务,不断调整科普设施资源布局,重点支持建设50家示范青少年科学工作室,带动全省477家科学工作室开设课后四点半课堂,每年开展各类科学体验活动近2 000场,参与学生达4万多人次。2 183个科普e站遍布城乡社区,年阅读量超382万人次。省科技馆依托平台资源,结合社区居民需求,深入开展科学家精神宣讲、科学表演、疾病防控、禁毒等科普宣传活动。省内流动科技馆巡展实现县级全覆盖,受惠居民230万人次。23辆科普大篷车常年活跃在社区 (村居),开展科普活动3 200多次、服务群众120万人次。福建省福州市科普标准化社区均建有标准化的青少年科学工作室、科普图书室、科普学校、室外科普活动场所和科普画廊。福建省宁德市将科普工作突出的社区列入科普基地认定范围。

(三)打造高效队伍,夯实科普根基

科普志愿者、科普信息员是社区科普工作的重要力量。截至2023年,福建全省注册科普信息员12.7万人,传播量达1 796万次。2023年举办3期全省科普信息员培训班,推动科普中国优质资源落地应用。建立省、设区市、县 (市、区)、街道 (乡镇)四级联动的科技志愿服务体系。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 (所、站)开展科技志愿服务注册登记工作,推进科技志愿服务进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党群活动中心。截至2023年,福建省注册科技志愿服务队1 074支,科技志愿者超过6万名,动员基层医院院长、学校校长、农技站站长等科技工作者加入社区科普志愿者的行列。省级层面组建由谢华安、韩家淮、焦念志等院士牵头的闽江科学传播学者队伍。福建省泉州市组建了刺桐科学传播学者团队,深入社区开展百场科普巡讲活动。福建省福安市鼓励市直驻区单位、街道 “三长”、科普志愿者、科普信息员等组成社区科普工作队伍。

(四)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提供丰富服务产品

结合全国科普日、科技工作者日、文化科技卫生 “三下乡”、科技活动周等重要活动节点,福建省科协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群众性科普活动,注重强化针对老年人、青少年等重点人群的科普。福建省福州市科普标准化社区每年开展主题科普活动达20次以上。福建省厦门市实施 “银龄跨越数字鸿沟”科普专项行动;
福建省泉州市开展 “银龄科普行动”工作试点,整合民政、卫健、银行、通信等单位和学会资源,助力老年人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福建省莆田市利用新媒体、电视、广播、纸媒等开设科普专栏,社区科普宣传年覆盖超20万人,推进科技志愿服务专业化、规范化、常态化发展。2022年,组织省级学会开展科技志愿服务300余次,线下服务群众15万余人、线上关注人数近800万人次。省护理学会开展了社区健康科普能力提升活动,派出医护专家、举办健康科普讲座、义诊及赠送书籍和健康包。此外,福建省科技馆打造了 “蒲公英科普先锋队”等志愿服务品牌。

二、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课题组经过调研分析发现,福建当地群众对社区科普工作的满意度、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程度均较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社区科普工作机制有待完善

虽然全省各级层面已经出台了加强社区科普工作的有关政策、制订了相应的实施方案,但新形势下工作协调、资源共享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基层应对各个条口工作任务繁重,在积极推进社区科普工作中付出了努力与汗水,但在主动创新谋划社区科普工作方面还有一定提升空间。社区科普经费投入尤其是社会资本投入还需加大,经费筹措方式多样化不足,应对群众对科学知识日益增长的需求保障上有待加强。在科普宣传活动组织方面,社区科普宣传开展过程和工作谋划时,与其他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和配合不足,“大联动、大协作”能力需再提高。

(二)社区科普工作队伍有待建设

社区科普的工作内容领域比较宽,工作涉及的人群面广量大,这对能组成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科普队伍要求很高,人才严重不足。从事科普工作的专职人员流动性较强、兼职人员数量仍然不足,专业化水平需要提高,系统化的培训和指导有待加强。有的地方社区甚至尚未配备科普宣传专员,能够同时面向不同需求的科普人才较为缺乏。此外,一些科技志愿者队伍存在规模小、不稳定、管理不到位等问题。

(三)社区科普服务质量有待提升

一是社区科普设施和科普手段相对滞后。科普设施水平不高,展示手段不先进,互动性、参与性不足,利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开展科普的能力不强。[4]二是社区群众性科普服务设施数量较少,质量不高。现有的科普设施没有得到很好的整合和盘活,缺乏资源统筹、资源共享,科普建设共建还有待加强。三是社区科普活动形式单一,科普展示内容不够丰富,创新性、趣味性和互动性有待提高。老年群体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相对较弱,面向老年人的科普形式尚需进一步探索和改进。各地都在探索多元化科普阵地的建设模式和运行方式,推动科普资源向基层汇聚,打造各具特色的科普阵地。新媒体新技术迅猛发展,一次采集、多元生成、融合传播的科普模式正成为常态,社区科普工作在创新互动、技术手段等还有待提高。

三、对策与建议

(一)完善工作机制

一是加强科协与各单位之间的互动联系。科协开展社区科普工作主要依托科技场馆和基层科协组织、科技志愿服务队伍等团体,要加强与其他市直部门、社会团体、企事业间的互动,逐步改善 “一支桨划船”的现象。二是建立完善多元化经费投入机制。要推动各级政府全面履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切实保障科普经费投入,在人才队伍建设、政策等多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要从单纯依赖财政资金向多元化资金筹措转化。充分利用数字化多媒体平台资源,发挥各单位、各行业的优势,通过联办、赞助等方法多方筹措资金,促进科普工作更高质量开展。加强对青少年、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科普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大对社区青少年科学工作室、银龄科普行动等的奖补力度。三是重视工作宣传。充分利用公众号、视频号等新媒体开展宣传,提高社会公众对社区科普工作的知晓率和参与率。

(二)健全工作队伍

一是加强专职科普队伍建设。在人才强国、科技强国的新时代背景下,在科技和科普是创新发展一体两翼的思想指导下,面对基层科协人员特别是社区科普专业人才短缺的现状,统筹性地探索建立社区 (村居)专职科普员队伍机制。二是充分发挥社会动员优势。省级层面建议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以社区为单位,将科技、教育等行业工作者动员起来协助开展科普工作,充分发挥社区居民内人才智库、志愿者、企业人员的作用,力求开展的活动有亮点、有特色。三是加强社区科普工作者的培训和指导。整合社区单位资源,组织定期培训、交流和分享活动,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促进协同创新,加强社区科普造血功能,共同推进社区科普推广工作提质增效。

(三)整合资源要素

一是推进社区之间设施资源调度共享。科普设施是社区居民参加科普活动、接受科普教育的主要平台,也是社区开展科普活动的必备条件。充分挖掘社区及辐射带动共建单位的资源和优势,共建社区科普活动室、科普图书室、科学健身室等科普活动场所。二是建立完善的社区科普资源库,在整合分析社区现有及共建单位科普资源的基础上,将科普资源分类整理储存以方便查询使用,实现资源共享和高效利用。安排专人对科普资源库的信息更新、补录、使用登记进行管理,并对使用情况进行归档整理。三是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科技场馆等的合作,通过科技活动周、科普报告会、科普进社区等活动,健全共享共建科普机制,借助社会力量和资源,解决人员偏少、经费不足、组织难度大等问题,借助共建单位的人员力量共同推进社区科普工作。

(四)创新科普方式

一是加快推动科普信息化与数字化。新时代社区科普工作要转变观念、顺势而为,适应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新形势,广泛应用AI、AR、VR等信息化、数字化技术,探索菜单式科普,满足人民群众对社区科普的新需求。二是把握不同社区的显著特色和鲜明特点,通过日常居委会、村委会活动,上门家访服务等形式深度了解居民内在需求,挖掘科普资源。一方面,开发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科普作品,开展精准传播;
另一方面,开发实效性强、结合当下时代热点的科普作品,确保科普实效。三是加强信息交流共享机制,及时上报工作动态,加强基层需求科学分析研究判断,推动资源迭代升级和工作联动协同,持续提升社区科普综合成效。

四、结束语

经过调研与思考,我们深刻认识到,科普在社区创新发展中的不可或缺的地位。社区科普不仅关系社区居民科普文化需求的满足、科学素养的提高,更是推动社区整体进步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通过完善工作机制、健全工作队伍、整合资源要素、创新科普方式等手段,可以有效推动社区科普事业的发展。然而,如何持续提高科普活动的吸引力和实效性等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索。社区科普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科普工作者不断实践、思考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加大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培养力度[J].中国人才,2021(08):7.

[2] 李珂.我省出台加强新时代社区科普工作实施方案[N].福建日报,2023-6-27(002).

[3]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福建省 “十四五”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N].2022-02-26(002).

[4] 王浩,高立,黄煜睿.新时代社区科普之我见[J].新西部,2020(12):
19+70.

基金项目:
本文为中国科协农村专业技术服务中心“社区科普 (2023)”项目,项目名称为:
《新时代社区科普工作体系研究》。

作者简介:
韩天琪,女,汉族,江苏南京人,硕士研究生,自然科学研究系列助理研究员 (中级),研究方向:农业科技管理、科技咨询、科学普及;

张乐,男,汉族,山西大同人,硕士,科普项目处副处长,研究方向:科学普及;

袁灿生,男,汉族,江西上饶人,博士,院长、研究员,研究方向:农业社会化服务、科学普及、农业资源与环境等。

猜你喜欢 社会发展创新 隋唐文字锦与汉晋文字锦的区别及原因探究艺术科技(2016年10期)2016-12-14促进公正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应有之义中国市场(2016年32期)2016-12-06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智富时代(2016年12期)2016-12-01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智富时代(2016年12期)2016-12-01浅析统计数据质量中国市场(2016年40期)2016-11-28浅议公文与社会的发展办公室业务(2016年9期)2016-11-23浅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推荐访问:福建省 新时代 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