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化自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

李伟杰,薄 琴

(东北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领域的指导,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强调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1]。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对文化自信提出了新要求、作出了新部署。新时代文化自信是对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机整体的自信。[3]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进一步探讨文化自信,有助于理解新时代文化自信的理论实质与现实意义,促进民族自强不息,建设社会主义新的文明。

(一)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关系

唯物史观认为,经济是基础,文化作为经济政治的反映,起着先导作用。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促进和推动作用。也就是社会现实决定了社会意识,社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先进的社会文化对社会现实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文化会阻碍社会的进步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包含文化),上层建筑(包含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并能动地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即会作用于物质性的生产劳动。

在哲学视域中,思想观念的产生往往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密切相关,人在实践过程中创造了不同的文化,还会根据实践的进一步发展不断完成对文化的更新和重塑。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了其文化的发展水平,一般条件下,文化兴衰与经济的繁荣程度呈正相关;经济基础为文化观念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常常会对其文化的发展和兴衰产生重大的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衍生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文化发展前景一片光明。同时,人们的精神需求伴随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而逐渐增加,群众精神文化需要进一步得到满足。另一方面,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随着人类知识的积累和文化自信的提高,先进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方向起着导向功能,助力经济制度、方针政策的制定,规范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进一步凝聚人民共识建设发展经济。当下,高质量制造业需要文化赋予附加价值,文化内涵进一步促进企业创新,文化产业现已成为高速增长的支柱产业、未来产业。事实证明,文创产业现已超越传统产业的发展速度,创造着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文化产业现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高优质产业。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的影响,整个社会发展欣欣向荣,国家政府多项政策也在向文创产业倾斜,这就是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现实成果。

(二)新时代文化自信的现实依据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坚定文化自信需要“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4]”。时代赋予使命,社会发展必定要结合社会现实发展情况。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中国经济快速崛起,搭上时代发展的列车,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经济价值,我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出色完成了脱贫攻坚的历史任务;如期完成了全面小康的建设目标;目前,长达三年的抗击疫情的斗争也取得了重要的战略成果,中国经济在进一步恢复发展;第一个世纪的奋斗目标已经实现,现代化建设发展道路一片光明,充分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的出色魅力[5]。因此,“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6]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为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巩固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实践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新时代文化自信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具备社会发展所需的创新创造力,与时代并进,不断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例如,在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过程中,孕育了一系列伟大的中国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北京冬奥精神等。这些精神丰碑成为推动新时代中国克服一切危险和困难的精神力量,进一步成为加强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动力。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世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都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变化发展着的,万事万物没有绝对的孤立存在,新时代文化自信观中包含有对多对辩证关系的深刻理解,充分展现出鲜明的辩证特色。

(一)辩证看待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

坚持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润。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延续发展五千年而不中断,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影响力。进一步传承五千年文化底蕴,维护中国稳定发展环境,加强民族大团结,在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发挥了巩固文化根本、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作用,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待传统文化,“不能采取全盘接受或者全盘否定的绝对主义态度。”[7]我们要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思辨思维,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扬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8]新时代文化自信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弘扬其中的精华,摒弃其中的糟粕,并注入新内容,在新时期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品格,使之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源泉。能否科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正确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事关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进程快慢。如果文化仅仅是对“现有事物的诠释”“已有的认识的直觉反映”,而不经过辩证选择,那么文化就成为对现有的一种简单的辩解,成为一种与现实脱节的思想,那么所谓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就不会实现。只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为文化自信的发展奠定深厚的历史底蕴,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助力,因此需要辩证选择。

(二)辩证看待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要树立和强化民族自信心,关键是要建立起一个文化强国。文化自信的提出绝不是空口白话,要把它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要把它同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结合在一起。所以,文化自信理念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之间应是辩证统一的关系。[9]一方面,文化自信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先决条件,只有坚持文化自信,有理论思想的指导,达到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实践的建设才会有目标和方向。进一步认同发展本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有强大的信心,自觉言传身教,以自身文化自信坚持不断推动文化强国全面建设,文化强国建设才会如虎添翼。如果国人对自身文化都丧失信心,不认同自身文化,对自身优秀传统文化弃之如履,转而信仰他国文化,意识形态将无法达到统一,文化事业发展得不到传承,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将无从谈起,民族团结很难维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将化为泡影。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强化文化自信,就必须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自信,文化自信不是一种口号,是自觉自知,是对于中华文化至信至诚的相信和追随,是一种先验的价值观目标。要想真正做到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就必须把理论付诸于实践,投身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去,用实践来证明文化自信理论的先进性。新时代十年我国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稳扎稳打,文化建设取得斐然成就,使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社会发展实现意识形态高度统一。只有当中华文化声名更加远播、文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时,有了实质性的文化建设发展成果作为后盾,人们文化自信的信念才会更加坚定于心。

(一)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指出,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他们不但创造出巨大的物质、精神财富,而且也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这很好地揭示了人民群众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文化即人化,是人有目的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不仅具有继承性,而且还具有创造性。文化传承一直伴随着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实践演变,对社会发展起着主要主导作用的政治意识、思想文化无不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智慧结晶。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始终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将群众史观的理论自信转化为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不断丰富和实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追求“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人的本质更加自由自觉地发展,最终建设共产主义理想世界,是马克思一生的目标,也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方向。

(二)文化促进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共同富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是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基本原则和价值导向。文化自信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结晶,是人民主体地位的重要体现。在现在的文化自信的建设和发展中,要把国家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和其他国家的优秀的文化一起共享给全人类,让广大群众共同享有发展的巨大成就。在实现物质生活优渥保障的同时,人民的精神生活也要逐步获得大满足。坚持以人民为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用群众的语言和生活作为创作素材,创建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文化,把文化自信建设进一步落实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发展需要上,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实现社会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双向发展,这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进一步发展目标。

文化惠民、文化悦民、文化富民。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艺工作,推动文艺事业的迅猛发展。诸多好的文艺作品涌现,综艺《上新了·故宫》、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等优秀文艺作品得到群众一致的好评,精神文化产品供给质量明显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和精神生活水平得到显著地提升。其中,最著名的是河南卫视创作的“水下洛神”等精彩作品,在历经春秋秦汉的文化积淀、研读经典典籍资料后,真正把传统文化盘活了。现如今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几乎实现对群众免费开放,群众文化生活变得更加具有文化气息,文化惠民、文化悦民、文化富民在新时代文化发展中不断实现。作为国家的主人,人民群众要发挥好自身主体力量,在社会实践中勇于表达自身的发展愿景,为文化发展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与时代并行,不断推动国家文化发展政策丰富完善,进一步实现人民群众基层经验与国家文化发展顶层设计的良性互动,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

(一)世界交往理论推动文化交流互鉴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之上。该理论指出:世界历史的物质基础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前提的。如今人类交流的全球范围空前扩大,国家间的联系和依赖程度也空前提高,整个世界逐步成为一个整体。目前,文化发展逐渐摆脱地域国家发展壁垒,从民族历史走向世界历史,就是“交往”的结果。物质交往推动经济文化的交流互动,民族性文化也逐渐向全球化发展。马克思既认识到了国际交往对于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文明的继承与发展有着正面的作用,又指出了跨文化的交流必然会产生碰撞和融合。

(二)在全球化趋势中把握文化交流

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使全世界相互联系成为一个统一整体。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路,是我国当代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世界文化百花齐放,文化多样性发展正是发展趋势,实现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和谐共处实为发展良策。文化自信是一种文化认同,它可以推动人类的自由发展,而实现人类的自由发展则需要通过全球化的交流互动。中国文化善于吸收异质文化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既有兼容并蓄的包容性质,也有自强不息、无比坚韧的民族品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和羹之美,在于合异”,文明之间必须要相互交流借鉴。要正确认识本国文化的先进性,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在文明互鉴中汲取营养,使中华文化更加深厚、强健与独特。在交流互鉴中既要坚守本心,又要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发展,而且要谨防其他国家文化政治化的新型霸权主义发展,防止不良意识形态的渗透,实现中华文化的特殊性与世界文化的普遍性联系。以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西方文化,抛除偏见,取长补短,不断更新自身。而且要学会进一步综合利用新兴互联网信息平台,发挥文化传媒的传播作用,加强新闻媒体现代化体系建设,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文化大国形象。

中国共产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加强文化自信建设。当前,世界局势波诡云谲,我国将面临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的发展环境,风险挑战与机遇发展并存,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激流勇进,大众需要重新反思反省自身。文化自信建设在传播范围、手段、内容、渠道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发展机遇,但同时,机遇与风险并存,多元文化思潮冲击、网络去中心化特征明显。想紧抓文化自信建设的发展机遇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中增强文化自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方法论,辩证批判地看待问题,把握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深入研究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深刻内容和精神实质,充分认识、肯定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坚持问题导向以解决文化发展问题、树立世界眼光以加强战略谋划、运用辩证思维以处理现实中的矛盾、激发实践动力增强文化自信,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第二,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增强文化自信。物质富裕、精神富足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内含先进的文化精神,在不同层次上创造新的社会主义文明形式。追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彰显新的人类文明形式,充分体现了新时代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精神轴心,是实现发展的生生不息的智慧、力量源泉。因此,今后在建设过程中应协调发展好“四个自信”之间的关系,坚定文化自信,促进物的全面丰富、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第三,在正确处理好三种文化之间的关系中增强文化自信。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过去中华民族艰难奋斗史的见证,更是今天中华民族精神谱系建设的根基。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应继承和发展,结合新时代精神发展赋予其新的灵魂,继续发挥其在新时代的光辉底蕴,让中华儿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衷赞同,自觉行动起来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宣传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在时代进步和历史发展的洪流中不断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只有不忘初心,才能真正浚通拓展未来的源头活水。其次,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奋斗历程中,不断地发展着革命文化,我们要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前进,把我们的红色精神代代传下去。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小抓起,注重革命知识传授和情感价值观培养,切实继续传承五四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那些看似微小的英雄事迹背后,篆刻着鲜活的故事,流动着红色的血脉,更雕琢着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再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新时代政党建设的精神旗帜,它不断结合时代发展要求进行精神谱系更新,对于文化强国建设发挥着时代价值观的积极支撑作用。坚持现实性与理想性地有机统一,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现时代精神,引领时代发展潮流。

文化自信思想的提出为实现人类文明繁荣进步贡献了独属于中国的智慧理念,接下来,应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地位,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树立自信的大国形象,努力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增强文化自信,铸造社会主义新的辉煌。

猜你喜欢 强国精神时代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小主人报(2022年1期)2022-08-10虎虎生威见精神文萃报·周二版(2022年5期)2022-02-18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心声歌刊(2022年6期)2022-02-14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强国有我音乐教育与创作(2019年7期)2019-05-19秦晋争霸小天使·六年级语数英综合(2018年5期)2018-10-10拿出精神学苑创造·A版(2018年7期)2018-08-07e时代足球周刊(2016年14期)2016-11-02e时代足球周刊(2016年15期)2016-11-02

推荐访问:意蕴 新时代 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