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斌
(内蒙古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微观经济学属于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范畴,是以西方国家的经济条件和制度背景为基础得出的理论总结,存在诸多需要中国化也可以中国化的问题,这为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课程思政提供了大量素材与案例。《微观经济学》是我国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以资源稀缺性为逻辑起点,以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经济决策为研究重点,主要内容包括供求理论、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完全竞争市场理论、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和市场失灵问题等,属于“新古典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以私有制为基础,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决策前提,论述市场价格机制如何引导资源配置,在反映市场机制一般规则和内在规律方面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无法充分解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无法解释“中国模式”及其创造的“经济奇迹”,也无法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催生的商业模式和规制模式的变革,无法满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民族工作的主线。这就要求在《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必须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导,适应新商业模式和规制模式的变革需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充分挖掘《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元素,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方面有机统一。
(一)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
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及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已在各高校进行深入推进和实施。课程思政强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三全育人”为引领,要求“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的根本在思政,要求在课程讲授中充分挖掘课程思政的教学元素,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充分结合。
《微观经济学》课程作为高校经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分析思维,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帮助学生理解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启发学生运用经济学思维方式分析和思考现实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经济思想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其思想体系和方法论为它从属的社会经济制度服务,源于西方经济实践和制度背景的微观经济学理论,与劳动价值论的分析路径决裂,否认经济规律的历史性和社会性,存在鲜明地为资产阶级利益辩护的色彩。因此,需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讲授微观经济学。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扎实的微观分析基础,但中国的微观经济分析不能照搬西方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中国的微观经济分析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扎根中国大地,分析中国问题,形成中国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揭示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条件下市场机制的运行规律[1]。因此,需要结合中国市场经济的特征和伟大实践讲授微观经济学,需要在讲授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讲好中国故事,体现中国元素、中国特色和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
《微观经济学》课程开设的学期一般是大一年级的第二学期,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其独立思考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其道德、人格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若在此关键时期不加鉴别和批判地学习西方微观经济学理论,忽视西方微观经济理论为资产阶级利益辩护的色彩,容易造成学生思想意识的困惑和迷茫,容易造成思政课程与西方微观经济理论学习的“两张皮”。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学生理想信念,需要根据《微观经济学》的课程特点,深入挖掘其教学内容中的思政融入点,合理嵌入思政元素,特别是要学生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西方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的社会主义;引导学生明确在我国高质量发展中“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通过在《微观经济学》具体教学内容中融入思政元素,将立德树人目标内化于教学内容,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认识,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党和国家制定的经济政策,有助于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有助于坚定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科学态度,在“润物无声”中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是批判借鉴吸收创新西方微观经济理论的必然要求
经济学是社科类学科中的“显学”[2],其开设受众面较广。《微观经济学》作为西方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分析市场经济一般属性和内在规律方面具有其科学性的一面,这也是经管类专业学生开设此课程的重要原因。《微观经济学》以资源稀缺性为逻辑起点,分析市场价格机制如何引导资源配置,重视人与物的关系,忽视对生产关系的研究。“经济学研究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3],微观经济学见物不见人的分析方法,导致其对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难以揭示资源配置活动的本质,否认生产方式与资源配置的内在关系,只讨论抽象的一般的资源配置方式,使其对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只是表象研究,难以解释资本主义资源配置的内在矛盾和规律,忽视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微观经济学采用方法论的个人主义进行研究,认为个人是经济活动和社会的唯一真实基础,社会或者集体无法具象,社会活动中的任何行为都是个人做出的。方法论的个人主义要求将个人动机和心理作为分析经济问题的出发点,其在微观经济学运用中集中地体现在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上,如理性人假设和均衡假设等。微观经济学在分析具体问题时往往采用经济模型和数学分析,在具体模型构建中往往采用简化分析对象甚至舍弃一些变量的方法,将复杂经济现象抽象为几个主要变量,这种分析难以充分反映经济现象的本质。微观经济学认为,数学是逻辑推演的有效手段,借助于数学建立经济模型,可以避免技术上的错误。微观经济学中最普遍的数学模型分析是在约束条件下求最优解,以此来分析微观经济主体的均衡。
微观经济学遵循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基于理性人假设,通过构建模型,力图阐释决策的均衡性,这种方法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也存在明显局限。微观经济学对资源配置问题研究的现象性和其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回避性特征,使其存在难以克服的内在局限性[4]。微观经济学的方法论个人主义对个人和社会关系形成曲解,甚至将个人利益凌驾于社会利益之上,与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倡的集体利益优先于个人利益价值观相悖。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而人的社会属性制约自然属性。微观经济学的上述局限要求在课程教学时,既要看到其科学性的一面,更要看到其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反映资产阶级价值观的一面。要批判地学习和借鉴,要和中国经济实践相结合,辩证地看待西方微观经济理论,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以义制利,将小我融入大我,经世济民,奉献社会。微观经济学采用数学化和模型化的分析方法,虽然分析逻辑较为严密,但必须从假定的合理性、国别的差异性等角度对数学化和模型分析进行客观评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辨能力。
(三)是提升新时代财经人才培养质量的客观要求
微观经济学所涉及的经济原理是财经类人才必备的专业素养。但传统的微观经济理论在消费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等方面的分析仍局限于工业技术革命和机械化工厂时代,其理论体系与数字经济时代的消费模式、生产方式和市场模式的契合度逐渐减弱。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加速推进以及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企业边界和运行模式不断地被打破,传统的资源利用方式和商业模式不断地被颠覆,传统的市场属性不断地被改变,微观经济理论所依存的理论基础和构建前提发生了变化,与现实经济之间的背离愈来愈大,其自身局限性更加凸显。
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财经人才支撑,也对新时代财经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新时代财经人才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心系“国之大者”,要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及其催生的商业模式和规制调控模式进行响应;要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深刻理解世情和中国国情;要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批判借鉴吸收创新西方经济理论;要扎根中国大地并紧密结合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进行经济理论和实践的融合。这就需要时刻关注授课内容与现实经济之间的联系,在教学内容中有效融入习近平经济思想,从专业角度深入思考当前经济发展的实际问题,充分挖掘具有时代特征的思政元素,特别要注重融入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发展的新的思政元素,如在授课中结合实际讲授党和政府为适应数字经济发展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在授课中注重结合课程内容提升学生的数字伦理和数字道德修养,引导学生树立“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相统一的理念,以微观经济学的课程思政助力新时代财经人才的培养。
(四)是从经济维度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现实要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大原创性科学论断,是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高等院校生源广泛,各民族学生相互交流交往频繁,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从经济维度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经济类课程思政的优势和有效切入点。
在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可以将需求、供给、市场失灵等专业知识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思政内容进行融合,形成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互动。在讲述需求理论时,可以结合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阐释国家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及其成效。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多数地处我国西部地区和边疆地区,党中央历来重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制定了西部大开发政策、兴边富民行动等,同时依托“脱贫攻坚”和“一带一路”倡议等,不断优化政策路径,着力补齐民族地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短板,不断提升民族地区自身发展动力,民族地区公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满意度不断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日益坚实。在讲述供给理论时,可以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贯彻新发展理念等内容,阐释国家立足民族地区实际,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如内蒙古自治区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积极构建“两个基地”①,将“两个基地”建设作为京蒙产业合作的契合点,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践行“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效日益显现。在讲述市场失灵理论时,需要明确西方微观经济学强调市场自由调节,过分地强调效率目标,难以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西部地区和边疆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主要的聚居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这种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与民族群体地域分布相重叠[5]。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立足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不断出台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不断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通过政府作用使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建设取得了跨越式发展,这是我国制度优势的集中体现,是市场自由调节难以解决的。通过在微观经济学相关教学内容中融入促进民族团结的思政元素,感知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地区发展的深切关怀,对于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价值。
(一)彰显习近平经济思想在《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中的统领作用
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指南,是当代中国、21世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经济思想打破了西方经济理论的绝对话语体系,在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指引,对于构建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经济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微观经济学作为高校经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主要研究资源配置问题。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是资源配置中需要正确处理的基本关系,传统微观经济学以西方私有制为基础,主张市场自由调节,反对政府干预。习近平经济思想在资源配置机制的方向性方面给微观经济学教学提供了基本指南。《习近平经济思想学习纲要》明确指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这为我国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提供了基本准则。要素使用量和要素价格决定是西方经济学分配理论的核心内容。边际生产力理论是西方经济学分配理论的基础,是西方经济学辩护色彩最为明显的内容[6]。《习近平经济思想学习纲要》明确指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要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要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职能,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这些重要论述为完善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基本遵循。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一定要彰显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统领作用,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导阐释微观经济学的弊端和不足,提升师生的理论素养,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二)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伟大成就和生动案例开展课程思政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破解了经济学上的世界性难题,实现了深刻的思想转向和实践变革。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形成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协同发展相互促进的趋势。社会主义依托市场经济,形成了公平竞争的生产力发展格局;市场经济依托公有制经济,形成了持续健康协调有序的生产关系。市场经济对各种生产要素生产率的激活,开启了生产力的多元化增长点,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充分尊重中释放出了巨大活力。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两个毫不动摇,使更高质量的物质生产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形成了有机统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实现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有效接轨。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逐步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推动全球治理变革中赢得了主动权和话语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完善公平竞争制度,改革市场监管体制,加强反垄断规制,不断推进高标准市场经济体系建设,引导资本健康发展,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和平台垄断成效逐步显现。在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中,应围绕微观经济学研究资源配置这一核心命题,充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经济制度、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引导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和巨大优越性,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微观经济学的很多案例来源于西方国家的经济实践和生产生活实践,缺乏中国案例,在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中,应充分融入中国经济案例,将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探究思考,让学生充分理解经济理论和现实的区别与联系,在讲解中国案例中体会中国制度优势,提升学生的制度自信。
(三)结合数字经济发展的实践融入具有时代特征的思政元素
当前,数字经济的发展速度之快、影响程度之深、辐射范围之广,已经成为重组全球要素、重塑全球经济和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改变了传统产业模式,数字经济发展推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政府面临的市场监管议题不断增长,如新业务市场准入、平台经济监管、数据要素治理等,要求政府调整原有治理规则,重新确立监管边界。数字经济时代的算法异化所导致的算法权力和算法统治,诱发了数字技术肆意滥用与违法乱用。基于用户信息偏好的算法,构建了数据-算法-算力的动态组合,建立了用户需求与信息供给的精准适配关系,提升了用户黏性,提高了信息流动效率,同时算法推荐过滤了多元信息,导致用户被困于信息茧房。平台企业利用大数据技术,借助大数据资本化平台,收集消费者的海量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实现数据垄断,经过网络效应和多边或双边市场效应,实现基础垄断。基于基础垄断,进行产业扩张,将垄断地位进行进一步巩固和延伸,实现跨界垄断,完成数字化资本的双轮垄断。数字经济时代还可能出现数字形式主义,“数字形式主义”是在数字技术环境下出现的新变化和新表征,是数字技术与传统形式主义的联姻,更具隐蔽性和复杂性,主要涉及政府数字化过程中的建设、运维以及功能指向等不同维度[7]。在《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中,需要结合数字经济发展的实践融入具有时代特征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在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中保持理性和自律,需要对技术统治、技术伦理和数字道德问题予以重视,需要对过度强调商业利益的数字技术的利用及其衍生的商业模式所造成的隔阂和对立予以关注。
[注 释]
① 内蒙古自治区“两个基地”战略定位是指国家重要的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农畜产品生产基地。
猜你喜欢 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8期)2022-10-25简明经济学小猕猴智力画刊(2020年12期)2021-01-07一种新的结合面微观接触模型制造技术与机床(2017年5期)2018-01-19民办高校《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探讨考试周刊(2016年75期)2016-10-12关于民办高校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考试周刊(2016年60期)2016-08-23微观经济学中的包络定理教学大学教育(2016年2期)2016-03-08经济学新校长(2016年5期)2016-02-26微观的山水诗选刊(2015年6期)2015-10-26微观中国浙江人大(2014年8期)2014-03-20微观中国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