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丽 肖仁桥
摘 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推进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文章基于新时代“知行合一”理念,从“认知-行动-反馈”三维度,构建了包含3个一级指标和10个二级指标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实例运用层次分析法确立经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各级评价指标的权重及排序,以把握经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关键点,有针对性地培养符合新时代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
关键词:创新创业能力;
知行合一;
评价指标体系;
经管类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07 -00 -04
一、引言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孕育兴起,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实现新时代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安排,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知行合一”作为基本教育理念,写入我国纲领性教育政策之中。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质量高等教育的核心内涵,也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基石,必将深入贯彻这一基本教育理念[1]。2021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指出大学生是创新创业的生力军,支持在校大学生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中,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具备丰富的经济与商业管理知识,在创新创业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现实中仍普遍存在着创新创业动力不足、创新思维不强、实践能力较弱等突出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实践实训体系不完善[2],大学生对创新创业能力内涵的认知有限,部分高校尚未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体系,难以在理论和实践中客观评价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状况,有效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因此,基于新时代“知行合一”教育理念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内涵,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经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体系,对于准确把握经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关键着力点,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培养符合新时代发展需求的“新经管”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内涵与构成
随着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深入,创新创业能力内涵也不断丰富。早期人们倾向从字面上认为创新创业能力是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简单组合,其中,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指通过各类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产生创新性想法与思维,形成知识创新、发明创造及其转化等能力;
创业能力则是商业机会识别、市场分析与决策、沟通谈判、融资与管理等能力的集合[3]。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为缓解就业压力,有不少人潜意识里将创新创业能力等同于创业能力,认为创业能力是能够识别把握商业机会,灵活运用各种资源,通过组织筹谋将创新想法付诸实践、创办企业的能力[4]。还有一种理解认为创新创业能力不是单指创业能力,也不是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的简单叠加,而是两者的有机合成,是创新创业相关知识技能、思维方式方法、人格特质与实践转化能力等集于一体的复合型能力[5]。从个体自我发展视角看,创新能力属于一种认识能力,是从新角度认识事物的能力,创业能力则更多属于一种实践能力,是敢于把想法付诸行动的实践能力,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创新创业能力是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所需的多种关键能力要素的有机集成,是一种复杂的综合能力[6]。与具有丰富市场知识、行业经验以及创业经历的企业家相比,在校大学生主要精力用于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实验实训和社会实践等,成长轨迹相对单一,创业实践机会并不多。因此,结合大学生的学习成长环境,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主要是指大学生通过学习创新创业所需知识技能,形成科学的创新创业认知与思维,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实验和创新实践等具体行动,将某种创意转化为创新创业成果的综合能力。
关于创新创业能力构成的研究较多,大多基于不同的视角展开,目前尚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如有学者综合运用企业家精神理论、创业过程理论和胜任力理论,将创新创业能力分为创新创业意识、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以及创新创业管理能力四个维度[7];
进一步考虑在校大学生以学习成长为主的特征,有研究以自我发展理论为轴心,借鉴了相关研究成果,将创新创业过程分为确定目标、行动筹划、果断决策、沟通合作、把握机遇、防范风险和逆境奋起等七个阶段,进而创新性地构建了包含这七种关键能力的创新创业能力模型[8]。还有从经管类大学生特点出发,通过专家咨询、问卷调查等形式,从学以致用能力、应变协作能力和组织实践能力三个方面构建了经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9]。综合来看,已有大部分研究较少考虑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构成与知识学习、思维训练以及创新创业实践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知行合一理念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一)知行合一理念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构成维度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强调新时代下需更加注重“知行合一”的基本育人理念,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强化实践环节,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学以致用,着力培养学习者适应未来发展的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从人才培养角度来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不是培训某种单一技能,更多地是培养一种由多种关键能力要素组成的综合能力。当前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的新形态正在重塑,传统的经济管理理论与商业模式不断被改写。在此背景下,敢于面对现实挑战,主动学习应对新变化、解决新问题的综合知识、方法和工具,具有创新开放思维,积极开展创新实践探索,不断总结反馈调整,以乐观奋进的心态坚持追求理想目标,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关键。从个体成长角度看,在校大学生为实现理想目标,积极学习各类知识,勇于应对竞赛、科学研究、社会实践以及创业孵化等活动中各种现实复杂问题的挑战,不断更新自我认识、实践自我意志,并努力取得创新性成果,产生经济、社会或文化价值的过程,正是创新创业能力形成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大学生个体认识能力与实践能力相互促进、共同提升的过程。
“知行合一”正是将认识论与实践论相结合的命题,重视知识学习对具体实践的指导以及具体实践对理论学习的深化,强调知识学习与实践运用二者之间的相互共生关系。为突破高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脱离的问题,新时代“知行合一”教育理念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觉性和反馈性在“知”与“行”转化过程的中介作用[10]。因此,在新时代“知行合一”教育理念的指引下,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内涵,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分为认知能力、行动能力和反馈能力三大维度。其中,创新创业认知能力主要指通过学习、理解运用创新创业所需知识技能等,不断优化个人认识和思维框架,形成多角度或新角度认识事物的能力;
创新创业行动能力主要指敢于将创意、新想法付诸具体行动的能力;
创新创业反馈能力则主要指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及时反思总结,面对各种不确定性、挫折和失败时,适度调整和乐观奋起等能力。这三大能力相互作用,认知能力是行动能力的基础,指导着个体明确发展方向,制定发展目标,设计行动方案,实施具体行动。而创新创业学习与行动中的反思总结、逆境调整和乐观奋起,又丰富了创新创业者的知识结构、经验、思维模式,进而增强了创新创业认知能力,创新创业认知和行动通过不断反馈实现有机统一。
(二)知行合一理念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选择
基于上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构成分析,借鉴已有文献资料中关于创新创业能力的评价指标,咨询相关专家、学者的意见,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和相关性等原则,进一步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三大能力形成的关键要素。
从创新创业认知能力维来看,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需要本专业、跨学科专业知识以及创新创业理论等作为支撑,通过各类知识的学习、理解、消化、吸收以及运用,锻炼逻辑推理、发散和想象等能力,实现从感性认识逐渐向多角度理性思维转变,思维的不断优化促使学生逐渐从多角度或新角度去认识事物,去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由此,大学生创新创业认知能力维的关键要素主要包括知识学习能力、理解运用能力和思维优化能力3个指标。
在创新创业行动能力维,根据行动理论,建立目标是行动起点,计划和执行则体现行动过程。在确立创新创业目标过程中,大学生需要根据自身性格、兴趣和优势等,结合所处环境以及未来发展方向,明确个人发展目标。在目标指引下,识别与评估创新创业机会,考虑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制定可行的计划,果断决策执行,整合内外部资源,与他人沟通合作,激励以及协调团队成员密切配合保证目标的实现。因此,创新创业行动能力维的关键要素包括目标确定能力、筹划决策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沟通组织能力4个指标。
从创新创业反馈能力维分析,创新创业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不确定性、挫折与挑战,需要主动对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进行总结反思,调节心态,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及时调整策略,迎难而上,以乐观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去进行下一步的创新创业活动,因而,创新创业反馈能力维的关键要素包括总结反思能力、逆境调节能力和乐观奋起能力3个指标。
综上所述,最终确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3个一级指标及其对应的10个二级指标,形成知行合一理念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初始框架。
四、知行合一理念下经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实例
根据前文知行合一理念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框架,下面将以安徽财经大学经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为实例进行分析。
(一)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在知行合一理念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基础上,结合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路,将选定的评价指标从目标、准则和指标三方面对上述大学生创新创业“认知-行动-反馈”三维能力及其关键能力要素进行层次分解,确定知行合一理念下经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内涵。该体系由三层指标组成,第一层为目标层,具体为经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A);
第二层为准则层,包括认知能力维(B1)、行动能力维(B2)、反馈能力维(B3);
第三层为指标层,共10个指标(C1,C2,……,C10),具体如表1所示。
结合经管类大学生的专业特点,第三层10个指标的内涵分别为:知识学习能力主要指对经管专业知识、交叉学科知识、创新创业相关技能、方法论及综合性知识等的学习能力;
理解运用能力是指能运用所学的知识、理论、方法以及经验等,从多角度或新视角去认识、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维优化能力主要指对新生事物持开放态度,能接受和适应新变化,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的想法、思路或方法等方面的能力;
目标确定能力指根据自身性格、兴趣、优势等,结合所处的环境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制定明确发展目标的能力;
筹划决策能力指识别与评估机会,制定清晰可行的实施计划,敢于冒险并积极防范风险的能力;
资源整合能力主要指为实现目标和计划,合理规划、快速获取和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主动拓展原有的资源以实现目标的能力;
沟通组织能力主要指人际交往中能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理解尊重他人的观点,吸引、激励以及协调团队成员密切配合的能力;
总结反思能力主要指从多角度辩证思考,经常总结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的能力;
逆境调节能力主要指遭遇逆境时,主动调节心态,及时调整任务安排的能力;
乐观奋起能力则是指乐观积极应对压力和干扰,在困境中努力寻找对策的能力。
(二)构建判断矩阵
根据研究的问题,邀请安徽财经大学经管类专业的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专家以及学者等,以上述经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结合经管类大学生的学科专业特点、知识结构和培养目标等,对准则层与指标层各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和赋值打分,重要性程度按照1-9标度赋值,并汇总计算形成初始判断矩阵。
(三)计算评价体系各单层次指标权重及一致性检验
运用层次分析法-方根法计算经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体系各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并根据满意一致性检验,计算一致性指标和一致性比率的值。最终计算得到各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一致性指标与一致性比率结果见表2,各判断矩阵的一致性通过。
(四)确定评价体系各层次指标权重及排序
根据前文分析,按照递阶层次结构进行逐层计算,即可得出指标层各要素相对于目标层的相对重要系数,进一步测算得出准则层和指标层各要素权重,经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体系中各层次指标权重及排序结果见表3。
(五)经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体系指标权重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考虑经管类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后,准则层的指标权重排序结果依次为:行动能力、认知能力和反馈能力,说明对于经管类专业大学生而言,相对认知能力和反馈能力维度,行动能力培育是其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点。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践行动,经管类大学生才能将自身具备丰富的经管知识和素养外化运用到实践中。经管类人才的培养需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需要熟悉商业经管理论,关注实时市场经济动态,更需要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避免高谈阔论、纸上谈兵。从单层次指标权重计算结果看:认知能力中思维优化能力权重占比最高,表明新时代下创新创业教育不应局限于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应培养学生的心智模式与思维方式的优化能力,才能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环境。在创新创业行动过程中,筹划决策能力所占权重最大,同时它在所有指标体系权重的总排序中排名第一,说明细心筹划、果断抉择和把握机会等方面的能力是经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素质的突出体现。面对当前多变环境下可能出现的困难、风险,需要重点培养经管类大学生的审慎判断能力与冒险精神,坚定信心和决心,果断决策的能力。反馈能力评价指标权重排序依次为乐观奋起能力、总结反思能力和逆境调节能力,表明经管专业大学生面对挫折困境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解决问题,及时总结反思,具有较强的韧性对创新创业活动的持续推进至关重要。
五、结束语
构建科学合理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本文基于新时代“知行合一”教育理念,从“认知—行动—反馈”三维度,构建了包含3个一级指标和10个二级指标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经管类大学生的专业特点,运用层次分析法确立经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体系及指标权重。根据实例计算所得指标体系权重分析可以看出,三大能力维度中,行动能力培育是经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点;
二级指标中筹划决策能力、目标确定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在经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占据靠前的位置,是当前经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行动能力提升的关键。知行合一理念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有利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深化改革,对于新时代下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具有启发意义,也为后续经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对其他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洪才.创新创业教育: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基石[J].江苏高教,2023(9):17-18.
[2]李杨,蒋银娟,欧朝敏.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实训课程教学模式探讨: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的视角[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11):46.
[3]王荣辉,幸昆仑.“双创”人才能力解构与培养要素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8):
31.
[4]杨道建,赵喜仓,陈文娟等.大学生创业能力结构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20):152.
[5]何辉,闫柳媚.基于因子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的首都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及培养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9,10(5):50.
[6]王洪才.创新创业能力评价: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真正难题与破解思路[J].江苏高教,2022(11):39.
[7]宋柏红,季秋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22):187.
[8]段肖阳.论创新创业能力模型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教育发展研究,2022,42(1):63.
[9]石春娜,苏兵,寇云.经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西安工业大学学报,2020,40(3):324.
[10]杨志娟. 知行合一理念:历史追溯、政策意蕴和实践模式[J]. 教育学术月刊, 2021, 346(5):
34.
编辑/陈晶
作者简介:钱丽,女,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创新创业教育、技术创新管理;
肖仁桥,男,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管理。
基金项目:安徽财经大学本科质量工程重点项目“新经管战略下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与培养路径研究”(acjyzd2021007);
安徽财经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研究重大项目“新经管战略下工商管理类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评价与提升路径研究”(cxjhjyzda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