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文章旨在探讨体育媒介仪式如何展演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比东京奥运会和北京冬奥会在构建国家形象以及传递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方面的异同,思考大型体育媒介事件对于国家形象构建和国际传播的意义。方法:文章采用共情传播视域,对比分析东京奥运会和北京冬奥会在构建国家形象和传递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方面采取的叙事方式与策略,进而阐述我国如何通过大型体育赛事传递“中国温度”,展示开放包容的国家形象。结果:研究发现,北京冬奥会通过视觉符号建立情感联结、友好外交软性传播以及议程设置促共情等方式,有效传递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比之下,东京奥运会虽也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但在具体叙事上存在差异。大型体育媒介事件不仅是一次文化交流互鉴的机会,更是有效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平台。结论:大型体育媒介事件为提升国家形象、促进国际传播提供了重要契机。我国应借此机会,通过讲述人际交流的故事,传递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展示开放包容的国家形象。同时,大型体育媒介事件为规避跨文化传播障碍、减少“文化折扣”提供了有效路径。未来,我国应进一步提升大型体育媒介事件的国际传播水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体育媒介仪式;
人类命运共同体;
国家形象;
共情传播;
国际传播
中图分类号:G811.21;
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9-0-03
现代奥运会具备多重文化含义。奥运会是一起宏大的媒介事件,承担的不仅仅是体育竞赛的角色和功能,还具备传播奥运精神、弘扬人类公共价值等多重功能。奥运会对于国家形象的塑造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通过一场媒介仪式,围绕举办国的理念主张、国际形象等,从展示国家软实力展开叙事,成为奥运会这场媒介仪式的重中之重。国家软实力,涵盖国家形象、政治和文化等方方面面[1]。
1 大型体育媒介仪式概述
媒介仪式主要指大众通过电视、广播以及网络等媒介,参与到一些共同性的重要活动和事件当中,以此形成一种象征性活动或象征性符号的过程。媒介仪式涉及三个重要方面:媒体内容具有仪式感、媒体报道方式具有仪式感,以及媒介本身在某些特定场合超越了基础的信息传递功能,而被赋予特殊文化意义的社会性集体庆典。例如,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表演就是向国际友人彰显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良好机会,并宣告北京冬奥会正式拉开帷幕。奥运会开幕式能引发公众共情,形成环环相扣的效果,并在一定程度上彰显独特基调。奥运会的仪式传播有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仪式不仅具有独特的治愈效果,还能促进奥运文化和民族文化交融,为构建国家认同提供有力支撑。另外,奥运会的仪式传播能够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共同追求和平、进步与繁荣的未来[2]。
1.1 东京奥运会
东京奥运会作为笼罩在新冠肺炎疫情阴影之下的一场体育赛事,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体育赛事本身。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东京奥运会成为唯一没有现场观众的奥运会。由于没有现场观看的机会,所以线上媒体成为奥运会唯一的传播渠道,一场媒介传播盛宴就此形成。
奥运会要遵循性别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共处以及消除歧视的理念,以引发受众强烈的情感共鸣。东京奥运会开幕式旨在缅怀逝者、弘扬民族文化。在东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演员森山未来现身开幕式表演舞踏,呈现了“镇魂”的创意,以纪念与告慰被新冠肺炎夺去生命的人们。东京奥运会开幕式充分展现了日本的“物哀”美学。但在传播伊始,这场开幕式遭到了受众的强烈抨击,“开墓式”等评论层出不穷,这场开幕式最终给人们留下了恐怖、阴森的印象。然而,从东京奥运会开幕式“为新冠肺炎疫情哀悼”的初衷来看,整个开幕式表演恰到好处,不仅纪念与告慰了在新冠肺炎疫情中逝去的生命,且将日本的“物哀”艺术表现得淋漓尽致。
1.2 北京冬奥会
相较于东京奥运会,北京冬奥会有意识地代入国际受众的立场,思考国际社会对冬奥会的关切与期待。北京冬奥会向世界展示了冰雪运动的魅力,致力于荡涤后疫情时代的压抑情绪与情感创伤,通过创新应用高科技手段,从细节处体现人文关怀,既为参赛国家运动员带来了非凡的参赛体验,又为世界提供了一起和谐而非对抗的体育媒介事件。在热场表演中呈现了6个完全不同的主题,将文艺表演与仪式环节融为一体,将中国的写意美学与西方的写实表达融为一体,在彰显强大的文化自信的同时,向世界传递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正意义。
2 “情同”如何“与共”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人的全球化,意味着要关注每个人的利益和发展。后疫情时代,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各国之间相互依存程度的加深,国际体系逐渐演变与转型。在此背景下,多元并存的世界文明体系逐渐形成。在此过程中,中国将扮演举足轻重的推动者的角色,为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提供助力,推动人类和平、发展、进步。因此,人与人之间的故事成为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载体。在重大体育赛事中,讲好人与人之间的故事是引发共情的关键,更能为促进相关理念的国际传播注入重要驱动力。
2.1 “情同”何以“与共”
东京奥运会开幕式放弃了传统的“酒神狂欢”模式,而选择采用“物哀共情”模式,这一转变获得了世界各大媒体截然不同的评价。法新社评价此次开幕式“简练、朴素、感人”,《纽约时报》认为本次开幕式“场馆空旷,气氛平淡”,而中国网民则在社交媒体上掀起了一场“东京奥运会开幕式迷惑行为”讨论热潮。舆论狂欢背后是跨文化传播下“文化折扣”的怂恿,是对日本文化了解的匮乏,更是对全球特殊语境缺乏共情。但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作为奥运会举办国,既没有顺应跨文化传播语境,也没有采取科学合理的跨国共情传播策略,更没有采取合适的传播模式和手段,塑造敬畏自然与生命、和谐共生、情同与共的国家形象,相应的创新形象也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传播。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各参赛国家和地区名引导牌采用发光的雪花造型,设计灵感来自“中国结”的图案,寓意团结吉祥。每个代表团都在开幕式上拥有一朵专属的“小雪花”,当它们聚拢起来融合成一朵“大雪花”时,奥林匹克“更团结”的理念便更加深入人心。“雪花”的汇聚,体现的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演绎着世界大家庭“一起向未来”的愿景。这朵“大雪花”体现了团结、友谊、和平的奥林匹克精神,也体现了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独特思想,暗含世界人民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的愿望。雪花引导牌将有共通意义的雪花与中国结纹样巧妙结合在一起,在世界人民面前展现出空灵、浪漫的冰雪美学,以及中国人独有的浪漫。
2.2 “情同”难以“与共”
东京奥运会开幕式从共情的角度出发,重在“重申体育的意义和奥运的价值”,从节目设计、装置象征等各个方面深度践行奥林匹克精神,体现了日本独特的创新精神,塑造了一个多元和包容的国家形象。然而,东京奥运会在裁判判罚方面,特别是在乒乓球比赛中,引发了诸多争议。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际乒联规定,球员在比赛中禁止向乒乓球吹气,且不得触碰球台。然而,在混双决赛中,日本选手水谷隼和伊藤美诚多次违反上述规定,但裁判对此选择忽视。更令人不解的是,赛后日本媒体对此事的报道轻描淡写,称水谷隼的行为仅仅是“喘了口气”,这种表述显然未能反映这一行为的严重性。这一系列问题不仅直接影响了比赛的公平公正,也对世界乒乓球运动造成了负面影响。东京奥运会赛场上的判罚违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
3 传递中国温度
3.1 视觉符号建立情感联结
北京冬奥会的吉祥物“冰墩墩”的设计灵感来自国宝大熊猫,这一形象不仅富含深厚的文化象征意义,更是促进中华文化国际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拟人化的情感传播模式下,“冰墩墩”以可爱的形象与亲和的姿态,拉近了北京冬奥会与世界人民的情感距离;
而中立化的“他者”传播方式,避免了文化偏见与误解,使“冰墩墩”的形象更易被国际社会所接受;
市场化的创意传播手段,进一步提升了“冰墩墩”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其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积极贡献[3]。“冰墩墩”名字中的“墩墩”意为敦厚、健康、活泼、可爱,契合熊猫的整体形象,象征着冬奥会运动员强壮的身体、坚忍的意志和鼓舞人心的奥林匹克精神。整体而言,“冰墩墩”展现了中国人热情开放、乐观自信的文化精神,架起了一座跨越国界的沟通桥梁。
“冰墩墩”作为北京冬奥会的吉祥物,除了在赛场上有高曝光率,在媒介传播的加持下也受到了国内外观赛者的喜爱,一时间“一墩难求”。日本记者辻岗义堂在一档日本节目中热情展示了自己所收藏的6个“冰墩墩”徽章,他更是将自己的署名改为“义墩墩”,以表达对北京冬奥会吉祥物的喜爱和推崇。通过吉祥物“冰墩墩”这一富有创意与深意的形象,北京冬奥会将中华民族亲和与热情的人际交往故事向全世界娓娓道来,彰显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情感温度。吉祥物也承载着中国人民的诚挚邀请与热切期盼,传递出团结互助、共襄盛举的友好姿态与坚定信念。通过独具魅力与影响深远的吉祥物,北京冬奥会成功架起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为增进世界各国人民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共同发展提供了契机。
3.2 友好外交软性传播
北京冬奥会的口号“一起向未来”既是一个倡议,又是一次生动的实践。其强调了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并肩向未来出发的思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积极贡献。这句口号强调了参与赛事、关注赛事的个人与国家拥有共同的理想追求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兼具友爱与通达,通过北京冬奥会这个窗口,建立了一种世界各国人民携手共进的创新形态。
3.3 议程设置促共情
奥运报道显著聚焦于奖牌框架,统计显示,“金牌”一词出现频次高达200次,“冠军”紧随其后,达到122次,而“铜牌”与“银牌”的提及次数分别为75次和66次。虽然新闻报道已淡化了奖牌的框架,对首金的报道频次降低,但是体育具有竞技性,所以仍不乏分析金牌和名次的报道[4]。体育事业积弊多年,金牌的多寡往往与国力的强弱相联系。近年来,随着我国金牌数量的上升,这种暗喻被媒体放大,金牌被赋予符号意义。
虽然国际奥委会不排名各国奖牌数,但各大媒体仍热衷于推出各国奖牌榜[5]。东京奥运会期间,我国主流媒体不可避免地提及“奖牌”“争夺”等词语,但在报道中应避免出现“母国VS他国、母队VS他队、自己人VS他人、胜利VS失败”等二元对立字眼,要从更加包容、多元的视角,展现奥运会的价值和全貌。
北京冬奥会期间,我国主流媒体调整议程设置,致力于促使全世界通过媒介共情赛事和多元共存的理念。主流媒体应积极引导公众视线,将关注点从单一的竞赛结果转向精彩的竞赛过程,以专业的眼光审视体育运动中的得失,同时融入人文关怀,以“胜败与共”的情感策略,与运动迷携手搭建起一座沟通理解的桥梁,共同感受运动的魅力与激情[6]。重点强调赛事本身以及各国运动员之间的友好交流,以及我国为赛事举办、传播等所付出的努力,减少“文化折扣”,避免一些国家先入为主的解读,同时依托多种媒介带领全世界人民在媒介仪式中加强文化交流和信息共享。
4 结语
大型体育媒介事件作为一次文化交流互鉴,既能够有效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能传递中国叙事的时代意义与未来价值。
我国通过体育媒介事件塑造一个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国家形象,借助大型体育赛事向全世界传递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赛事中的人际交流故事娓娓道来,有利于更精准地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友好交流,避免别有用心之人先入为主地刻意解读。实践证明,温情叙事能够消解跨文化传播障碍,减少“文化折扣”,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彭华新.赛事报道的国际传播影响力逆向分析:基于“赛事兴国论”热潮的冷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1,26(5):433-435.
[2] 金兴旺,于宗群,刘晖,等.新冠疫情背景下奥运会仪式传播的时代价值探析[J].辽宁体育科技,2022,44(5):1-7.
[3] 程蔚.北京冬奥会数字传播的全球全民化参与[J].传媒论坛,2023,6(12):45-47.
[4] 赵佳璐.东京奥运会报道中国家形象自塑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23:8.
[5] 邓星华.现代体育传播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103.
[6] 张志扬.“情同”如何“与共”:跨媒介叙事的建构路径、逻辑与想象:以东京奥运会中国故事为例[J].福建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3,41(1):115-122,128.
作者简介:林彦 (2004—),女,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
猜你喜欢 国家形象国际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理论导刊(2017年1期)2017-02-10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克拉玛依学刊(2016年6期)2017-01-12试论中国主流媒体重大事件报道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西部学刊(2016年19期)2016-12-19新形势下国家形象塑造及对外传播策略研究江淮论坛(2016年6期)2016-12-15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国国家形象“加分”人民论坛(2016年32期)2016-12-14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经济师(2016年10期)2016-12-03新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搭车思维”的应用新闻爱好者(2016年10期)2016-11-18全球化与国际传播:媒体与公民的世界性互动新闻爱好者(2016年10期)2016-11-18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十项策略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6年10期)2016-11-14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