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财经大学组织理论与设计(全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设计

姜婉星

摘 要:立足“三位一体”的育人目标,阐述组织理论与设计(全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设计思路及具体方法,以课程中相关章节为例,呈现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的全程,总结成效,凝练可供借鉴的经验做法,反思需进一步探索的难点重点。

关键词:课程思政;
企业社会责任;
组织理论;
中国品牌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7.077

现今,课程思政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党的“二十大”对课程思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秉持着“知识传授有深度,能力培养有高度,价值引领有温度”的教学目标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灵活运用如启发式、案例式、探究式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参与课程,激发对课程的兴趣。同时,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世济国”的责任担当意识、诚实守信意识、企业家精神等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融入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批判性思维及价值判断和选择的能力。

1 课程目标

1.1 知识目标

组织理论与设计(全英语)是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集管理学、经济学、决策科学等多学科跨知识领域而发展起来的综合性较强的应用科学。通过学习这门系统性课程,学生能够掌握组织理论与设计相关的基本概念、方法与模型,理解中外组织在战略、结构、内部设计等方面的差异性,能够着眼于从组织结构的整体视角上,探究组织管理的问题。

1.2 能力目标

课程一方面将通过全英语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思维及全球视野,培养学生国际交流、理解、合作、竞争能力;
另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在实际商业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 价值目标

通过思政融入课程,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本土情怀、家国意识及国际视野,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和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管理意识和职业素养,使学生坚定经世济国的使命和担当。

2 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

2.1 整体设计

组织理论与设计(全英语)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课程,要求教师具有较高水平的商科学历背景和企业实践背景,在授课过程中能够与时俱进,精准将理论与国内外实际案例融合,使得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学贯中西”,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及本土情怀,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本土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通过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案例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多种方法,教师不仅启发学生认知、传授课程知识,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遵纪守法、无私奉献、诚实守信的素质品质,坚定经世济国的使命与担当。

2.2 案例佐证

2.2.1 知识点一:“组织文化和伦理价值观”

在讲授第十章第二小节“伦理价值观”中企业社会责任这一知识点时,在课前阶段,教师首先深入挖掘“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与课程思政的切入点,做好教学设计。课中阶段,首先使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提出导入问题“Whats your understanding of CSR?”,使学生结合生活所见所闻,谈谈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概念。紧接着通过提出分设问题“How to be a responsive employee/enterprise?”,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企业或个人如何实际履行社会责任的问题。课堂上,教师与学生进行頭脑风暴与互动讨论,思考当今社会中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优秀企业及相关事件,例如自2019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众多企业捐款、捐赠物资、提供便利等事例。学生纷纷列举企业做出的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具体行为。针对学生的观点,教师给出即时评价,随之进行提升式总结,表明这些企业的行为才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循传染病暴发流行期间企业伦理道德规范、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正确行为。

随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企业为什么要做这些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行为?”“如果有一天,你成为一名企业的老总,你会做出这些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行为吗?”学生A说他会这样做,因为企业社会责任感有助于提升公司的声誉与形象。如今,公众和消费者愈发关注组织的所作所为。企业“向善而行”的行为会收获消费者的好感与青睐。教师随即引入即时案例——2021年7月20日河南爆发的暴雨中,鸿星尔克捐款案例。在河南暴雨中,连年亏损的鸿星尔克捐款5000万元物资,灾情中展现出的社会责任感,受到了消费者及广大民众的好评,极大地提高了品牌形象。

接着,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理性思维,教师继续深入引导并提问“企业做CSR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其实,也有一些企业把社会责任当作一种迫于舆论压力而不得不去完成的任务,或者是提升企业社会影响力、塑造品牌形象的一种手段。在此处,教师继续进行引导,指出企业所谓的“利益最大化”与企业的社会责任之间并不矛盾,从长远来看,还是相互促进的。社会责任对公司财务绩效的正向影响是已经被现有实证研究所证实了的。此外,组织的长远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组织的社会资本,而企业建立一个诚实、公平、做好事的形象无疑是为公司积累了巨大的社会资本,这样也会帮助公司去吸引高质量的员工和人才为其工作。

最后,教师点明,企业社会责任应该成为公司可持续发展的主动行为。就像鸿星尔克,在自身连年亏损的情况下,还不惜捐出巨额的物资;
就像华为一样,在营业收入走低的情况下,还会去照顾合作伙伴的经营状况,还在为中小商户减免租金。这些才是真正的企业家精神,他们真正承担起了中国品牌“经世济国”的使命与担当。

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提问,头脑风暴,小组讨论等课堂活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塑造价值。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收获了专业知识,也锻炼了如小组协作能力、英语水平、实践应用、辩证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与素质。更为重要的是课程也传递了价值引领的“温度”,使学生达成共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行为对于企业提升品牌形象,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学生也更加深刻地产生共鸣:企业的命运与国家的发展密不可分,只有与国家同甘共苦共进退,才能够取得更好的发展。

2.2.2 知识点二:“创新与变革”

在第11章“创新与变革”章节中,课前,教师结合国外原版教材中的经典理论,搜集整理更加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本土化案例,以增强案例教学的吸引力和实用性;
并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广泛搜集中国知名企业最新推出的新产品或服务的相关新闻报道。在课中阶段,教师首先带领学生观摩案例视频资料,随后结合华为、小米的产品创新、海尔的服务创新、腾讯的组织架构创新等实际案例,从创新与变革的角度对中国品牌的崛起历程进行深入讲解。通过融入科技创新、创新服务、新商业模式、“互联网+”等多种创新形式的概念,提炼重点、分析难点、总结要点,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企业创新与变革过程中的关键要素,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同时,教师通过展示在备课阶段精心挑选的如华为、海尔、格力等“国货之光”品牌崛起的案例,使学生充分感悟到中国品牌的科技在不断创新,品质在不断迭代,中国“制造”正在向中国“智造”迈进,越来越多国货品牌已然矗立在全球市场的巅峰;
通过感知祖国蓬勃发展,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另外,教师将学生分成4~6人小组,小组成员进行随堂讨论,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共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后,由小组选派代表分享总结。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及汇报展示,学生能够掌握某一组织的变革与创新历程的关键要素,深入理解不断创新的产品与服务对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深刻领悟科技创新对组织乃至国家的重要性。同时,教师在此呼应第10章中“企业社会责任”的知识点,使学生意识到不断创新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并鼓励学生以开放的心态适应环境、拥抱变革,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

教学成效

课程思政成效评价的首要标准是人才培养效果,应立足于学生,掌握学生的价值观现状、发展需求及学习问题,在“三全育人”的总体格局中全面评价课程思政的有效性。为此,在考试考核方面,采取将理论知识测试与实务技能相结合、小组项目考核和个人作业考核相结合、单项作业与综合方案设计相结合的考核方式,重点考查学生将理论应用于诊断并解决组织设计层面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成绩考核贯穿于学习全程。具体的考核方式包括理论知识测验、课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Presentation等多種方式。通过合理设置考核方法,一方面有助于加强课程的趣味性及丰富性,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帮助学生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公共演讲能力、组织能力等多方面能力。以上举措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思政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获得感与自信心,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贯中西”,进而实现培养综合素质高的高水平商科人才的目标。

4 教学特色与创新

一是要找准“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的契合点,明确课程中每个思政元素的切入点。就工商管理类课程而言,任课教师可以进行“合作挖、互补挖、系统挖”,力求使多门课程的思政元素相互协调、整合,实现思政元素的系统性挖掘。

二是思政元素要以时下热点事件等鲜活的现实问题为切入点,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扩充思政案例素材。教师可采用即时型案例教学法,关注时下舆论热点问题,善于将“微博热搜”“今日头条”等热点事件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国计民生中的热点问题,使“思政”与专业相长,进而实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三是要立足不同学科的理论、方法和视角,做到化整为零,实现深度融合。比如,深入系统地理解企业社会责任在课堂教学中是一个难点,概念涉及企业对各利益相关者的多方面的责任,包含内容庞杂,强行一次性引入课堂的育人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鉴于此,教师可采取分散推进、化整为零、多次呼应、突出重点的策略,将相应的思政元素分次、反复、深入地融入进课程的相关章节,以加深学生印象,升华学生感悟。

5 教学反思

一方面,从不同课程中广泛、深入地挖掘思政元素的切入点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知识水平及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兼具政治素质与教学智慧,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结合,避免生硬、脱节的融入方式。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自觉意识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高校与教师进行长期的积累和持续的探索。另一方面,思政教学要以学生成长需要为导向,把握学生的成长规律,使思政教育贯穿学生的每一步成长;
同时,注重学生的长期发展,关注思政教学的持续性效果,坚持以学生“真学、真懂、真用”为归宿,构建“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真正在“三全育人”的格局中,培养学生成长为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郭风英.全媒体视域下研究生思政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路径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06).

[2]陈玉清.“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在数学课程中的路径探索与实践[J].试题与研究,2022,(35):4648.

[3]王敏.课程思政:新时代高校育人理念的实践回应[J].高教学刊,2022,8(34):171175+179.

[4]冉小先.课程思政生成逻辑和推进策略探析[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04):5862.

[5]奚雷,孙宇.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J].邢台学院学报,2022,37(04):8793.

推荐访问:设计 英语 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