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制度的现实意义3篇书院制度的现实意义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专业学位)澳门大学书院制管理模式的启示与借鉴EnlightenmentandReferencefromtheCo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书院制度的现实意义3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书院制度的现实意义
林 大 学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专 业 学 位 )澳门大学书院制管理模式的启示与借鉴Enlightenment and Reference from the CollegiateManagement Model of the University of Macau作 作 者 者 姓 姓 名 :谭霜霜类 别:公共管理硕士领域(方向):
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指 指 导 导 教 教 师:
张锐昕 教授培 培 养 养 单 单 位:行政学院2021 1 年 年 5 5 月分 类 号:
:
C93 单位代码:
10183研究生学号:
:
2018238108 密 级:
公开万方数据
澳门大学书院制管理模式的启示与借鉴Enlightenment and Reference from the Management Modelof Collegiate System of University of Macau作 者 姓 名:谭霜霜领域(方向):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指 导 教 师:张锐昕 教授类 别:公共管理硕士答 辩 日 期:2021 年 5 月 30 日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I中文摘要论文题目:
澳门大学书院制管理模式的启示与借鉴专业名称:
公共管理指导教师:昕 张锐昕 教授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即将由大众化阶段进入普及化阶段,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也迎来新的起点与挑战。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无法满足现代化人才的培养需求,必须加以全新视角进行审视。书院制管理模式是高校应对经济、社会的大变革对学生管理进行积极探索的产物。准确把握新形势,努力推动学生管理模式的改革创新迫在眉睫。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个案分析法、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方法,对澳门大学书院制管理模式进行研究,系统分析了澳门大学书院制管理模式的特色与其对内地高校进行学生管理工作的启示,并基于“全人教育理论”“人本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治理理论”,探讨了内地高校借鉴澳门大学书院制管理模式的可行性和难题,据此提出富有建设性、创新性的策略。本研究对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促进三地融合贯通发展,推动书院制管理模式在更大范围内的有效实施以及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全球竞争力和世界担当的人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本文除绪论和结论外,主要分五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是对本研究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阐述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其中重点阐释“全人教育理论”“人本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治理理论”的核心观点及其对本文研究的指导意义。第二部分是对澳门大学书院制管理模式的发展历程与现状进行分析。先从历史维度纵向分析其发展历程,随后围绕其发展现状进行横向分析,以探寻澳门大学书院制管理模式发展过程中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万方数据
II第三部分是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分析与实地调査研究,梳理澳门大学书院制管理模式的特色和价值。第四部分是结合内地高校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内地高校借鉴澳门大学书院制管理模式的可行性及其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题。同时基于澳门大学书院制管理模式的特色和价值启示,提出对内地高校现有学院管理模式进行改革的设想。第五部分是提出内地高校借鉴澳门大学书院制管理模式的路径和策略。该部分依托澳门大学书院制管理模式的运行特色和价值,对内地高校借鉴澳门大学书院制管理模式的可行性进行前景分析,从中总结归纳、优化提炼出适合内地高校借鉴的有益启迪。关键词:澳门大学;书院制;学生管理;管理模式万方数据
IIIAbstractTitle: Enlightenment and Reference from the Management Model ofCollegiate System of University of MacauMajor: Public AdministrationTutor: Prof. Zhang Ruixin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hina"s social economy and the continuousadvancement of education system reform, higher education is about to enter thepopularization stage from the popularization stage, and the student management in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lso ushers in a new starting point and challenge.Thetraditional management mode of college students can not meet the needs of modernpersonnel training, so it must be examined from a new perspective.The college systemmanagement mode is the product of the active exploration of students management in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response to the great changes of economy and society.It isurgent to grasp the new situation accurately and to promote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of student management mode.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search, case analysis, comparative study andinvestig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llege system management mode of theUniversity of Macau, and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llegesystem management mode of the University of Macau and Its Enlightenment on thestudent management of mainland universities,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holisticeducation", "humanistic management theory", "new public service theory" and"governance theor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feasibility and difficulties of learning fromthe management mode of the academy system of Macau University,and puts forwardconstructive and innovative strategies.This study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and reference value for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Guangdong, Hong Kong andMacau Bay area,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areas,promoting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academy system management mode in a万方数据
IVwider range,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with national feelings, international vision, globalcompetitiveness and world responsibility.In addition to the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this paper is mainly divided intofive parts.The first part mainly defines the basic concepts of this study and expounds thetheoretical basis of this paper.Among them, it focuses on the core viewpoints of"holistic education theory", "humanistic management theory", "new public servicetheory" and "governance theory" and their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is study.The second part is to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management mode of the academy system in the University of Macau. This paper firstanalyzes its development process from the historical dimension, and then makes ahorizontal analysis around its development status,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internal logicand development law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academy management mode ofthe University of Macau.The third part is to sort out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 of the college systemmanagement mode of the University of Macau through systematic analysis and fieldinvestigation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research.The fourth part i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Mainlan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o study the feasibility of learning from the management mode of the academy systemof the University of Macau and the problems that may be encountered in theimplementation process. At the same time,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enlightenment of the college system management mode of the University of Macau, thispaper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reforming the existing college management mode ofmainland universities.The fifth part is to put forward the path and strategy for mainland universities tolearn from the management mode of the academy system of Macau University.Relyingon the oper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 of the college system management mode ofthe University of Macau, this part analyzes the feasibility of the mainland universities万方数据
Vlearning from the college system management mode of the University of Macau, andsummarizes and optimizes the beneficial enlightenment for the mainland universities tolearn from.Key words:University of Macau,academy system,student management,management model万方数据
VI目 录绪 论...........................................................................................................................1(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11. 选题缘由........................................................................................................12. 研究意义........................................................................................................3(二)国内外研究和实践现状................................................................................41. 国内外研究状况............................................................................................52. 国内外实践状况............................................................................................9(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111. 研究思路...................................................................................................... 112. 内容框架...................................................................................................... 113. 研究方法......................................................................................................12一、书院制管理模式的基础:基本概念和理论资源.................................................13(一)基本概念界定..............................................................................................131. 书院制..........................................................................................................132. 高校学生管理..............................................................................................143. 书院制管理模式..........................................................................................15(二)研究的理论资源..........................................................................................151. 全人教育理论..............................................................................................162. 人本管理理论..............................................................................................173. 新公共服务理论..........................................................................................194. 治理理论......................................................................................................20二、澳门大学书院制管理模式的发展:历程与现状.................................................23(一)澳门大学书院制管理模式的发展历程......................................................231. 筹建阶段......................................................................................................232. 试点阶段......................................................................................................233. 推广阶段......................................................................................................24万方数据
VII(二)澳门大学书院制管理模式的发展现状......................................................241. 管理理念......................................................................................................252. 管理机构及人员配置..................................................................................253. 硬件设施......................................................................................................27三、澳门大学书院制管理模式的启示:特色和价值.................................................28(一)澳门大学书院制管理模式的特色启示......................................................2...
篇二:书院制度的现实意义
X 大学毕业论文
试析我国古代书院教育制度
姓
名:
__________
2014 年 6 月 25 日
试析我国古代书院教育制度
论文摘要:
书院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特殊的文化教育组织形式, 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萌芽于唐, 兴盛于宋, 延续于元, 全面普及于明清, 清末改制为新式学堂, 延绵 1000 余年, 其别具一格的教育教学特色,对我国当代教育改革和发展仍具有许多借鉴意义。
论文关键词:
书院; 教育特点; 当代价值
一、 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相结合
中国古代著名的书院既是教育教学中心, 又是学术研究基地, 是著名学者进行学术活动的中心。
书院的主持人多为名师宿儒, 既热衷于从事培养人才的教育教学工作, 又积极从事学术理论的研究与传播, 承担着教学与学术研究的双重职责, 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二者相得益彰。
历代书院的主持人(山长)几乎都是学坛巨子, 学有专长, 不少人在学术上自成流派。
他们在书院里把自己的所思所想、 所悟所学以他们自己的方式传达给学生, 这样就把教学和学术研究结合了起来。
如宋明两代书院的勃兴与宋明理学的高度发展有关。
由于学术大师们充分利用书院来宣传与发展学术, 这就使得学校教育与学术研究关系空前紧密, 并且使学术流派在地理上得到广泛的传播。
因此, 凡主要学派思想的形成、 著作的完成、 派别的产生, 无一不是与书院的教学活动紧密相联的。
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 一生与近七十所书院有关联,其重要的理论著作, 如《太极图说解》、《大学章句》、《伦语精义》、《易学启蒙》等等, 都是他在福州创建的三所书院即寒泉精舍、武夷精舍和竹林精舍中完成的。在书院的授徒著述活动中, 朱熹的理学思想逐渐成熟, 同时培养了大批弟子高徒,形成了人数众多的考亭学派。
其门徒又以书院作为阵地, 宣传和普及理学, 在几代人的学术传承中, 理学影响后世几百年。
同样, 明中后期理学革新运动中产生的阳明学派, 其形成和发展与书院讲学直接相关。
阳明心学体系的三大组成部分——“心即理”、 “知行合一”、 “致良知”, 都是在书院讲学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嘉靖四年(1525 年), 王阳明弟子在绍兴创建阳明书院, 作为传播心学的大本营。王在二十多年的书院讲学实践中, 将书院作为传授心学的阵地。
他死后, 弟子和再传弟子们在各地纷纷建立书院、 开讲会, 使阳明之学“流传愈百年”。
因此, 学
术研究和教育教学相结合是书院的一个突出特点。
反观现在我们的教学与研究, 很多人的教与研相互脱节。
学生难以学到高深的学问, 老师难以做出高深的学问。
我们的中等教育围绕高考指挥棒, 本科教育围绕考研指挥棒, 教材是全国通用的教材。
而古代书院将教育活动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的教学方式, 体现了书院教育的独立精神, 这种独立包括独立组织、 独立进行教学和学术研究, 对于当今的教育界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二、 尊重学术自由开放教学
书院盛行讲会制度, 提倡百家争鸣, 形成一种宽松的学术氛围。
书院盛行的“讲会”活动始于南宋, 在明代得到很大发展, 一直延续到清代, 并逐步制度化、组织化。
历史上一些影响较大的书院都有关于讲会制度的规定。
如“白鹿洞书院续规”规定了明确的会讲之期, 且规定即非公讲之日也可随时研讨。
会讲实为师生的平等讨论。
书院主持人主讲时, 每讲一题, 一般都讲授其研究心得和研究成果, 生徒边听讲, 边质疑问难, 师生互相切磋交流, 将教学与研究合二为一。
东林书院的“东林会约”规定, “每年一大会, 每月一小会”, “每会推一人为主讲, 说《四书》 一章”, 此外有问则问, 有商量则商量, 凡在会中,各虚怀以听等等。
书院史上最著名的讲会要数朱熹和张式在岳麓书院的“朱张会讲”了。《新修岳麓书院志》 说:
“这次会讲‘学徒千余, 舆马之众至饮池水立竭,一时有潇湘洙泗之目焉。’ ”由此可见当时讲会场面的宏大壮观。
这次“朱张会讲”持续了大概有三个月, 他们就很多哲学和人生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这次讲会, 更有意义的是它秉持的自由讲学之风, 彼此双方能切实从学术角度出发相互切磋,互有裨益。《宋记》 记载, 张式的学问“既见朱熹, 相与博约, 又大进焉”。
朱熹也在一封信里提到, 张式的见解“卓然不可及, 从游之久反复开益为多”。
书院的讲会制度鼓励不同学派共同讲学、 平等论学, 以探究一个学派精义之处或辨析不同学派主张之异同。
讲会以学问为重, 推崇辩论争鸣、 取长补短的学风。书院的会讲使书院打破门户之见而博采众家之长, 学术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例如, 朱子主持白鹿洞书院, 甚至邀请论敌陆象山前往讲学, 双方都显示出兼容并包的学术胸襟。
不仅不同学派间求同存异, 即使同一学派内部也允许有不同主张, 师生间互为学友, 自由切磋, 学生被鼓励提出新的学术观点和见解。而且, 学生可自由听讲, 不受地域、 学派的限制, 允许学生中途易师。
可以说, 书院的“讲会制度”为不同学派争鸣论辩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体现了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自由精神和兼容并蓄精神。
这种思想和教育的包容性给我们在今天全球化、 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教学如何更大程度地追求学术的“兼容并蓄”和开放办学以有益的启示。
三、 注重自学能力、 创新能力和批判分析能力的培养
书院多提倡自学精神。
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 讲究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书院采取比较自由的教学方法, 一般由山长本人或其他教师十天半月讲一次课,其他时间以自学为主, 在自学中有什么问题可以向教师询问, 或者学生间互相讨论。
这样乍一看以为容易放任自流, 实际上有明确的学规, 课程安排清晰有序,每月有几次严格的考核。
此外, 学生还必须把自己每日读书的情况记录在“功课程簿”上, 由山长定期亲自抽查。
书院的教学模式, 注意启发学生思维, 发展学生的思考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创新能力和批判分析能力。
朱熹指出:
“书用你自去读, 道理用你自去究索, 某只是做得个引路的人, 做得个证明的人, 有疑难处, 同商量而已。
”这就要学生除了必须具备牢固的基础知识, 还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具有批判质疑的能力, 富有开拓创新的思维。
这种以学生自我钻研、 体悟为主的教学方法, 不仅有助于养成学生独立性、批判性的思维方式, 而且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人格的完善。
而我们现代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最欠缺的就是师生间的面对面的直接交流与探讨。
“教师满堂灌、学生埋头记”依然是当今大学乃至中小教学的主要方式和方法, 学生很少有与教师“辩难”的机会, 这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思想和创造力。
它不利于教与学的相互促进, 也不利于各种思想的相互交流与碰撞, 说到底, 它不利于学术的繁荣。
因此, 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推行这种师生间的“辩难”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和途径。
让师生在平等、 和谐的气氛中相互诘难、 论辩, 使学生受到启发, 从而促进其个性的发展、 人格的完善。
这又是书院教育对现代教育的巨大启示作用, 对当前的教育意义重大。
四、 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构建
中国古代教育素有“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 但这个传统却并非在官学而在书院﹐ 因为官学的师生许多时候以利害关系为主﹐ 故关系容易流于冷漠疏远
﹐ 不及书院的师生往往有着纯粹而真挚的师生关系。
一方面, 由于生徒是择师而从的, 他们未入门时已对老师的学问和人格十分仰慕, 加上入门后得到老师的悉心教导及人格感召, 故对老师更加尊崇。
例如,理学家陆象山, 当他客死他乡 时, 他的学生千余人, 一路浩浩荡荡将其灵柩送归故里, 此情此意, 震撼人心。
另一方面, 老师教导学生, 并不重在传授知识, 而着重动之以情, 说之以理, 更重以身作则的人格感召, 因此, 往往对学生十分爱护和关怀。
这样师生之间以道义相守、 以诚相待, 时间长了自然感情深厚、 关系融洽。
而现代教育注重技能知识的传授, 师生缺乏交流, 相对来说却疏忽人的情感, 因此, 人与人之间往往只求理性的了解, 而许多时候不能有互相的关怀和感通, 造成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疏离和隔膜。
这种师生关系势必会影响教育效果。
被称为“最后的儒家”的梁漱溟说过“要办教育便须与学生成为极亲近的朋友而后始能有一种了 解, 始能对他有一些指导。
”这就是强调教育要重视学生心理、 生理上的健康, 要和学生心灵相同, 方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力。
因此, 书院这种和谐的、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当前教育尤其是高度教育应该汲取的经验, 这也是书院教学的名师为我们提供的宝贵的启示。
篇三:书院制度的现实意义
理在论述发展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和如何创新推进时,指出:“我国农村教育源远流长,历来就有‘耕读传家’的传统。中华文明起源于农耕社会,中华文化的根脉在农村,教育是传承文化的主要途径。历史上许多私塾、书院曾盛极一时,但都不是在大城市,而是在山野乡村。那里不但是教育子弟、培养人才的学校,而且是一个地区的文化中心,甚至是学术中心,其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这段话揭示了书院教育的民间性和它的培育人才、研究学术、繁荣文化的功能。古代书院教育存在的优点,是非常值得现代教育借鉴的,书院教育是现代教育的营养,不断补充着和优化着现代学校教育,本文就古代书院教育对现代教育的启示进行思考和论述。1.古代书院教育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古代书院教育对现代教育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但是,我国对于古代书院教育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和思考仅仅是从在近几年才开始的。总结我国古代书院教育的得失,对现代教育起到借鉴和优化作用。1.1 教育形式的启示古代书院教育中,对于教学等研讨性科目进行自学研究讨论等方法,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不仅培养精英士子,也普及大众文化。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教师来往讲学,学生进出自由,不受年龄、学历、出身、职业的限制,没有固定化的管理模式,强调学思并重、言行相接,从静处体验、在事上磨炼;而现代教育的形式较为单一,现代教育是以老师的讲为主,并没有强调建立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习惯。1.2 管理形式的启示古代书院教育具有自主性和多样性。由学者和文化士绅主办,风格各异,特色鲜明;即使官学也只是公助经费,原则指导,教学则由学人统筹;管理人员一般有三个,书院的主持人也就是书院的主讲人,一般是著名学者,还有一位山长,其次还有一位助教,同时学生也可以参加管理。不得不说,可能现在的教育只靠着三个老师是不足以传授知识的,但是我们要看到人员少的优点,传递信息快,不冗繁,降低了工作效率;学生参与书院的管理,很好的锻炼学生的管理才能。而现代的教育,是一个大的管理组织,分设出很多小的由老师组成的科研小组,成员数量冗繁,现代教育一般要进入大学,才会完全放手,使得孩子失去很多成长、锻炼的机会。1.3 道德问题的启示古代的书院教育具有人本性和尚德性。教人以五常八德、行己有耻、敬业乐群和大丈夫精神,仁、智、勇兼备而以仁德为体,把真、善、美统一起来;是把平时的行为和道德要计量到考试成绩上,所以学生们会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注重道德问题。在现代教育中,并不是十分重视道德问题,而是更重视“分数”,分数固然是对一个学生衡量的一个方面,但这并不代表全部。教育的目的首先就是教会大家怎么做个堂堂正正的人,不是仅仅做个学术专家而已,一个即使在科研方面取得极高的成就,但是却缺乏道德心,他也不会被人们称道,不会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相信一个不是堂堂正正的人,又怎么会为了国家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呢?所以现代教育的道德问题,值得我们探讨。1.4 重师之道的启示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形成了尊师爱生的优良的传统,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学生对老师的仰慕之情。书院教育也理所当然地继承了这一光荣传统。由于文化的百家争鸣,古代书院都是采取自由择师的原则,学生比较向往哪家的理论,就可以去找哪家的名师学习,由于志趣相投,又有教育之恩,所以一般师生感情极为深厚。比如,明代东林书院的师生共同关心时政,探讨学术,议论得失,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在讽议朝政惨遭迫害的情况下,生死相随,矢志不移。1.5 教学特色的启示古代书院教育具有文化性和民族性。以研究和传播国学(即经典文化)为己任,教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经世安邦之策,充分体现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刚毅诚信、博厚悠远、仁爱通和精神;百家争鸣,为了能让自己的学派,发扬光大,每个学院都拥有自己独特的办学特色,来吸引学生,吸引浅析古代书院制度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汪德彪(大理学院 云南 大理 671003)[摘 要]古代书院教育是萌芽于唐末,兴起于宋朝的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经元、明、清三朝在中华大地绵延千年之久,不仅对当时的政治经济产生较大影响,更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而在现代社会中﹐传统的书院教育仍有其不可或缺的价值。[关键词]书院教育;教育;启示【黑龙江史志 2012.17(总第 282期)】文史博览 WENSHIBOLAN 42
名师参加,共同完成教学工作。而且书院一般不拘泥于一家的思想,而是允许不同学派进行辩论,两个不同学派的人进行辩论,能深刻清楚自己学派的优势和弱势,让学生能真正的走出课堂,不拘泥于自己所学的知识,能和其他派的学生进行学术的交流,让古代书院打破地域的限制,让学生们吸取不同的知识,对学生们的素质有一定的拓展作用。而现在的教育也存在的各个独立的问题,能做到学校与学校间的联络会非常少,每个学校只是专注于自己的小学校,用高分来吸引生源,教学特色十分的不突出。1.6 实践问题的启示古代的书院教育十分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问题,并将它列入考试范围,让学生们能够注重实际的应用,对于学生们的以后日常工作提供锻炼的机会,古代的书院教育是完全自由式的,学生的学习进度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学习程度,老师只是负责在关键处或难点处点名一下重心,帮助学生们理解,并不是完全教授的形式,十分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而现代的教育是很固定化的模式,认为理论是实践的基础,更注重理论的培养,可是重点就在于光有理论没有实践也是万万不可的。2.对现代教育启示的思考书院作为我国历史上具有特色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不仅对当时的政治经济产生较大影响,更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现代社会中﹐传统的书院教育仍有其不可或缺的价值。2.1 丰富教育形式古代书院教育存在着很多缺点,但是也有很多值得现代教育吸收和借鉴,其实教育的本质是相同的,同是为祖国输送人才,使得国家更加繁荣、强大。丰富教育形式,可以让学生适当的分配教学任务,就是让一些学生进行一些自讲的课程,自己在讲授课程,必定要对知识的重点进行掌握,而且由于学生很少有这种机会,对学生的组织语言能力和演讲能力也会很大程度的提高,丰富各种教育形式,能激发孩子们的潜能,提高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2.2 丰富管理形式现代教育和古代书院教育制度也有很大的不同点,古代书院的学生人数无法和现在的现代教育相比,那个时候的学生人数比较少,自学能力比较强,而且能走出学堂,进行不同学术间的交流,现代教育,每个学校只有三个人是无法满足教育需求的,但是我们应该从古代书院教育的管理中学习到应该精简人员,不必要的教师岗位将会降低教师们的办事效率,而且传递信息是会非常的不方便,解决问题的时间也会多出很多。有些管理工作,应该适当让孩子们参加,有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非常关键的,这是给学生们一个很好的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并且也能减少学校的支出。2.3 注重道德培养古代的重师思想是很可取的,但是不要盲目就好,确定自己的老师是个名师再去选择跟随,那是很正确的思想,现代的教育并不是很注重学生们的道德培养,只是很注重理论的讲解,事物的起源,由于一些学科的枯燥性和乏味性,让学生们产生对本科教师的厌恶情绪,减低对此课的学习热情,首先这会影响自己的学习成绩不说,其次,作为你的老师,是经过辛辛苦苦的备课才走上讲台的,我们应该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历年来也有一些殴打教师的事件,这都反映出现代教育对学生道德培养是不够的,注重道德培养是比注重专业知识更重要的,当然两者兼备固然最好。2.4 建立特色学校现代教育的学校独特特色并不是十分的明确,导致学生学习的重点不能很好的掌握,建立独特特色的学校,可以是理科的特色,专供理科学生,兼教学文科学生,或者颠倒过来。建立独特的特色学校能够明确教学重点。2.5 提高实践水平现代的教育比较注重理论的研究,不太重视实践,这就出现了一些“高分低能”的现象,我们不得不承认我国的职业学校的学生的就业都不错,因为我国需要实践水平高的人员,并不是理论有多丰富的人员,注重职业学校的发展,这就需要政府投入资金来支持职业学校的发展,其他学校在教授理论的时候,进行一些实习,来提高一些实践水平。3.结论古代书院为我们留下了诸多宝贵的历史经验,例如自主办学、特色教育、名家治校、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等等,所有这些,都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其中最可宝贵的,是历代书院赓续和发扬了中国教育的真正传统—— — 做人教育的传统,历史上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满怀教育激情,追寻教育理想,探求教育规律,精诚所至,血脉承传,铸就了中国教育的真精神、真风骨、真魂魄。古代书院对于今日教育有何借鉴意义,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参考文献:[1]张辉.复修懿范 继美前贤—— — 论我国古代书院教育的人文理念及现代启示[J].安徽大学学报,2004, (04).[2]程吉林.古代书院教育对我国当代教育的启示[J].甘肃高师学报,2005, (6).[3]简红莲,郑胡艳.关于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几点思考[J]. 理论月刊,2003, (6).[4]余波,徐仲林.清末民初教育转型时期我国课堂教学特点分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 — 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5]唐燕.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兴起[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6)—— — 中国教师教育史、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史研究[C],2009.作者简介:汪德彪(1968-),男,云南南涧人,馆员,主要从事史料学研究.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