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智慧海洋建设的发展现状、合作基础及推进路径

李雪威 刘雅涵

[关键词]中韩关系;
智慧海洋;
海洋信息化;
中韩合作

[中图分类号] F55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007(2023)02-059-08

[收稿日期] 2022-07-10

[作者简介]1.李雪威,女,法学博士,山东大学东北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海洋战略与海洋治理、地区安全与区域合作:2.刘雅涵,女,山东大学东北亚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海洋战略与海洋治理。(济南250022)

一、引言

随着工业革命4.0技术不断成熟,物联网(IoT)、大数据(Big Data)、云计算(Cloud Computing)、人工智能(AI)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海洋活动相结合,建设“智慧海洋”成为海洋发展的新动向。智慧海洋是指在海洋中使用电信或信息通信技术,为海洋经济、海洋公共管理、海洋保护等各领域提供先进服务,旨在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及海洋资源,有效提升各类海洋活动的安全性和效率性。目前,全球智慧海洋建设仍停留在创新探索阶段,且智慧海洋涉及航运、渔业、海上交通等多个领域,复杂程度高,更新速度快,国际合作需求大。因此,充分发挥各国优势,推动智慧海洋国际合作,已成为加快海洋智慧化建设进程的重要途径。

中国与韩国隔黄海相望,互为重要的海洋邻国。海洋是中韩双边合作的重要场域,在两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韩海洋合作从无到有,逐步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模式,取得了丰硕的合作成果。智慧海洋依托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赋能传统海洋产业,实现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有效提升了海洋资源利用、货物运输及生态环境治理效率,成为中韩海洋合作重点推进的新领域。一方面,中韩智慧海洋合作符合两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利益诉求;
另一方面,中韩智慧海洋合作不仅是促进东北亚海洋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能有效提高其他域内国家对智慧海洋问题的关注。因此,探讨中韩智慧海洋建设的发展现状、合作基础及推进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中韩智慧海洋建设的现状

智慧海洋是发展海洋事业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力。中国高度重视海洋信息化发展,“智慧海洋”建设初具规模,在智慧渔业、智能航运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韩国政府大力支持工业革命4.0技术在海洋领域的深度应用,不断提升渔业、海运物流、海上交通服务等领域的智能化水平。

(一)中国智慧海洋建设的现状

中国的海洋信息化经历了数字海洋、透明海洋和智慧海洋三个发展阶段。数字海洋是海洋信息化的基础。透明海洋依托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实时或准时获取海洋综合环境与目标信息,预测未来特定时间内海洋环境变化,实现海洋的状态透明、过程透明、变化透明、目标透明,为国家提供全面精准的海洋信息技术支撑与服务。“智慧海洋”是在“数字海洋”和“透明海洋”基础上的全面提升,是海洋强国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提出,要发展海洋科技,加强深海科学技术研究,推进“智慧海洋”建设。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中国智慧海洋建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

航运是海洋强国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领域,中国智能航运建设以2019年《智能航运发展指导意见》的发布为节点,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在《智能航运发展指导意见》发布之前,中国的智能航运建设主要关注智慧港口和智能船舶,缺乏全局的、长远的顶层设计与发展规划。2017年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开展智慧港口示范工程的通知》和201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国防科工局联合印发的《智能船舶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1年)》,提出智慧港口和智能船舶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与保障措施,取得显著成效。2017年5月11日,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正式投入商业运营。这是目前世界上技术最先进、自动化程度最高、装卸效率最高的集装箱码头,也是亚洲首个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2018年11月,全球首艘40万吨智能超大型矿砂船(VLOC)“明远”号在上海正式交付,标志着中国智能船舶全面迈入1.0新时代。

2019年,交通运输部等7部门联合发布《智能航运发展指导意见》,该意见指明了智能航运未来30年的发展方向,标志着中国智能航运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智慧港口的建设方面,2020年,在全球各大港口受疫情影响吞吐量下滑的大背景下,青岛港凭借智慧绿色港口建设逆势而上,集装箱吞吐量达2201万标准箱,同比增长4.7%,位居全球第六、东北亚第一;
货物吞吐量达6.05亿吨,同比增长4.7%,位居全球第五。除青岛港外,厦门远海码头、宁波市梅山港区、粤港澳大湾区、湖北省花山港等港口利用5G技術助力智慧港口发展,为全球智慧港口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截至2021年11月,中国累计建成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9个,在建7个,已建和在建规模均居世界首位,自动化码头的设计建造技术、港口机械装备制造技术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在智能船舶的建设方面,2021年9月,中国首艘、全球最大自主航行集装箱船“智飞”号在山东青岛成功海试。“智飞”号配备了中国自主研发的智能航行系统,具备无人驾驶、远程操控以及自主航行三个功能,船舶机电设备、自动化系统全部实现国产化。

除智慧港口和智能船舶外,中国在智能航保、智能航运服务和智能航运监管方面也加快了建设步伐。例如,由交通运输部东海航海保障中心联合浙江易航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海E行”智慧版得到广泛应用,长江电子航道图升级至3.0版本,新版中国海事航海图书在线服务平台上线,电子海图桌系统开始为国内大型公务船进行导航服务等。

海洋渔业是我国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近海渔业资源严重衰退,传统海洋渔业发展受阻,发展智慧渔业势在必行。智慧渔业是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卫星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利用渔业信息资源,全面提升渔业综合生产力和经营管理效率的过程。在智慧海洋牧场建设方面,2020年7月10日,全国首个智能化大型生态海洋牧场综合体平台“耕海1号”正式投入运营。该平台配备了自动投饵、环境监测、大数据分析等系统,将智慧渔业、休闲旅游、科普教育的功能有机结合,更好地平衡海洋牧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智慧渔业管理方面,广州联加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智慧渔业信息化服务管理平台”运用“互联网+”技术和模式,为水产养殖的各个环节参与方提供相关技术服务支持、智能监控监管、电子交易保障等服务。宁波海上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率先运用“北斗+互联网+渔业”技术,旨在打造集海上通信设备、平台交易、供应链金融服务、渔船保险、物流服务、海上加油六大服务于一体的一站式综合渔业服务平台。在扩大渔业全产业链布局,健全渔业大数据和渔业征信体系方面做出了贡献。

(二)韓国智慧海洋建设的现状

2019年韩国海洋水产部公布了《海洋水产智慧化推进战略》,该战略奠定了韩国海洋水产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在海洋水产部的大力支持下,韩国已在智慧海洋水产业、智能海运物流、智慧海上交通服务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

海运业是韩国海洋经济的支柱性产业。2022年5月,韩国新任总统尹锡悦将“建设世界领先的海上交通物流体系”定为120大国政课题之一。建设智慧港口和智能船舶是韩国打造智慧海运物流的核心。韩国釜山港和仁川港是东北亚地区重要的转运枢纽港,也是韩国智慧港口建设的先行示范港。2020年,釜山港口公司正式引入使用区块链技术的综合物流平台(Chain Portal)。Chain Portal连接航运公司、运输司机等港口利益攸关方,整合了此前分散的各类物流信息,在实现信息共享的同时保证数据的安全。2021年,韩国海洋水产部联合釜山港口公司(BPA)和仁川港口公司(IPA)启动“智能共同物流中心”建设项目,该项目计划投资1340亿韩元(约7亿人民币),到2024年在釜山港新港腹地园区和仁川港南港腹地园区建立两个智能共同物流中心。智能共同物流中心是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先进技术,自动管理货物出库、入库和库存,能提前感知并预防设备故障的新一代物流中心。受到技术和资金的限制,韩国智能船舶的开发主要由具有独立研发能力的现代重工业、三星重工业和大宇造船海洋三大造船企业进行,三大企业按照各自的发展战略独立开展研究。现代重工业是世界排名第一的造船公司,拥有韩国最先进的自动航行船舶专利技术,2021年6月,现代重工业集团旗下的船舶自动驾驶公司Avikus成功进行韩国首次船舶完全自动驾驶航行测试。三星重工业从2011年开始致力于自动航行船舶经济运行、自动判断和维护等技术的研发。2021年9月,木浦海洋大学的“世界号”和三星重工业的拖船“SAMSUNG T-8”在新安郡可居岛附近海域进行自动航行船舶躲避碰撞实验,本次实验成功验证了在海上自主航行的两艘船舶相互认知并自动躲避碰撞的技术。大宇造船海洋重点关注智能船舶的安全防护。2021年10月,大宇造船海洋自主研发的智能船舶平台DS4 (DSME Smartship Solution)从美国船级社(ABS)获得网络安全领域的首次PDA认证,提升了大宇造船海洋的智能平台网络安全技术水平。

韩国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应用到水产养殖、渔业管理、加工流通的全过程,实现了海洋水产业全周期的数字化转型。在水产养殖环节,2019年韩国海洋水产部启动“智慧养殖集群项目”。该项目不仅聚焦在研发自动化、智能化的养殖技术,同时关注养殖示范园区及腹地建设。在渔业捕捞环节,为了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韩国引入智慧渔业管理系统。智慧渔业管理系统不仅包括能够实时输入鱼种、捕捞量等信息的电子捕捞报告系统,也包含在卸货阶段测定渔船捕捞量、鱼种大小和重量的总许可捕捞量(TAC)监控系统。此外,韩国正在开发适用于所有渔船的人工智能观察员(AI Observer),实时监控并分析作业现场捕捞量、捕捞鱼种等情况,切实杜绝非法捕捞等问题的发生。在水产流通环节,韩国多措并举,搭建起水产品线上交易系统。韩国海洋水产科学技术振兴院(KIMST)正在进行“水产品新鲜流通智慧技术开发项目(2021-2025)”,该项目旨在通过开发生鲜流通标准化技术、水产品流通技术、水产品智慧加工技术,保持水产品新鲜度,保障食品安全。

为减少由人为疏忽导致的海洋事故、保障海洋作业人员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韩国利用IT技术建设海洋安全综合信息系统(GICOMS),构建起全国性的海洋灾害安全综合管理体系。海洋安全综合信息系统不仅提供海洋安全信息、海盗信息、海洋气象信息以及海洋安全统计四类统计信息,还搭载船舶监控系统(VMS)、船舶安全警报装置(SSAS)等,确保航行安全。2020年1月14日,在南极浮冰海域发生远洋渔船“707Hong-Jin”号(587吨,船员39人)舵轮故障的海洋事故。韩国海洋水产部立即通过海洋安全综合信息系统的船舶监控系统向附近作业的其他渔船发出救援请求,同时紧急派遣在附近海域执行科研任务的破冰船“ARAON”号对事故渔船进行救援。在事故船舶进入智利蓬塔阿雷纳斯港前,韩国海洋水产部持续利用船舶监控系统保持其安全航行。2021年1月30日,全球首个海上电子导航系统韩国版“e-Navigation”正式投入使用。韩国版“e-Navigation”以所有韩国国内船舶作为服务对象,通过设置在船上的显示器和手机上的应用程序提供各类信息,不仅能够随时更新航线、电子海图等信息,根据用户特殊需要显示气象、洋流、水温等附加信息,而且支持通过海上交通文字广播(NAVTEX)实时接收所处区域的介绍或特殊气象等海事安全信息,保障航行安全。此外,韩国版“e-Navigation”装有SOS紧急按钮,遇到险情时可利用海上无线通信网申报。预计到2030年韩国版“e-Navigation”将占据世界海洋信息通信技术(ICT)市场的20%,创造120亿韩元(约6100万人民币)的市场价值。

除上述领域外,韩国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方面也进行了探索。韩国船舶海洋设备研究所(KRISO)正在开发能识别海洋垃圾来源及数量分布,预测海洋垃圾移动趋势的“海洋垃圾智能回收”技术,并计划以该技术为基础,到2024年建立“海洋垃圾智能回收综合管理系统”。

三、中韩智慧海洋建设的合作基础

中韩两国互为海上邻国和重要贸易合作伙伴,智慧海洋已经成为两国海洋领域的重要发展目标,中韩建交30周年的历史机遇、海洋信息化发展的互补性、已有的合作框架、双方政府的政策保障和充足的资金投入为中韩智慧海洋合作提供了良好基础。

(一)中韩建交30周年为智慧海洋合作带来历史机遇

1992年8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2022年是中韩建交“而立之年”,三十年来,中国和韩国在经贸往来、人文交流等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双方致力于积极参与区域合作,促进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共同繁荣。在新冠疫情期间,两国风雨同舟、守望相助,通过政府和民间的交流与合作,树立了抗击疫情国际合作的典范。双方合作既有成果为智慧海洋合作打下重要基础。面对后疫情时代的数字化转型趋势,中国提出将“新基建”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韩国提出“韩国版新政”发展规划。中国“新基建”发展规划和韩国版新政中的“智慧新政”内容相似,两国在信息通信领域的发展需求高度重叠。此外,美国将中国定义为战略竞争对手,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进行科技封锁的背景下,中韩智慧海洋合作不仅符合两国共同的发展需要,也是推动中韩关系平稳发展的“润滑剂”。

(二)中韩智慧海洋发展的互补性为两国合作提供了发展空间

中国和韩国智慧海洋各领域发展不平衡,具有鲜明的互补性。中国虽然在智慧港口的建设中成绩斐然,拥有世界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上海洋山港四期自动化码头和当今世界自动化程度最高、装卸效率最高的青岛港集装箱码头,但是在海洋通信传输与保障、海洋大数据共享、海洋环境监测等领域的信息化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尤其是2021年2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警法》正式施行后,各地海警执法的信息化需求显著增加,然而目前我国管辖海域尚未做到网络全覆盖,信息获取时效性、共享能力略显滞后,通信设备故障问题常有发生,严重限制了中国海上执法水平的提升。韩国拥有世界领先的海上无线通信技术,利用超高速海上无线通信网构建起世界首个智能海上电子导航。韩国版“e-Navigation”成为海洋信息通信数字化发展的新范式,韩国为此积累了适用于各类情形的海上无线通信经验,积极进军海上电子导航市场。韩国在海上通信领域建设成绩斐然,然而在智慧港口领域的发展却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与世界码头自动化的发展趋势不同,韩国因考虑到国内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就业岗位流失等问题,码头自动化起步较晚。短期看来,半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能够满足当前港口的运营需求,在提升作业效率的同时节约人力成本。但与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相比,半自动化码头存在作业效率低下、运营成本高等问题。中韩智慧海洋各領域发展不均衡的现状为两国提供了合作空间。

(三)中韩已有合作框架为智慧海洋合作提供坚实基础

中韩智慧海洋合作己拥有一定的技术合作基础。目前,两国在技术领域已经构建起全主体、多渠道、多领域、“三链”深度融合的合作关系。1994年两国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海洋局和大韩民国科学技术部海洋科学合作谅解备忘录》,启动了中韩青年科学家交流计划;
1995年在青岛成立了中韩海洋科学共同研究中心,这是第一个中韩政府间海洋交流合作平台,拉开了中韩两国海洋科技领域合作的序幕。

2008年,双方相关部门签署《高技术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约定在电子信息、通信技术等领域开展合作,积极培育高技术合作项目。2011年,中国科技部与韩国知识经济部签署《关于加强应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鼓励大学、企业和研发机构在应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方面加强合作,以增进应用技术能力,提升产业化水平。2013年6月,中韩两国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海洋局和大韩民国海洋水产部海洋科学技术合作谅解备忘录》,标志着两国将在海洋科技、海洋政策等领域进行密切合作。2014年,中韩两国签署《中国科技部与韩国未来创造科学部关于开展大型产学研联合研究项目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旨在支持双方大学、企业和研究机构共同进行产学研联合研发,解决双方共同的实际问题。2015年,中国科技部与韩国未来创造科学部(现韩国科技信息通信部前身)签署了《关于创新创业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旨在围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挥两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特长与优势,共同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2018年,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与韩国产业技术振兴院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围绕机器人、物联网等重点领域展开合作。

建交30年来,中韩两国在信息通信等领域建立了13个部长级政府间科技合作机制,开展众多的政府间科研合作项目。此外,大学、科研院所与企业逐渐成为合作主体,民间交流合作蓬勃发展。两国的大学、研究院所等科研机构、海洋企业间保持密切的人员往来,持续拓宽合作渠道,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华为、腾讯等中国企业和三星电子、LG电子等韩国企业均将对方国家视为自身产业发展空间,积极谋划布局。此外,中韩在疫情期间培养的深厚情感有望深化两国互信,为智慧海洋合作提供感情基础。双方在既有的合作框架与沟通机制下进行智慧海洋合作,能够增进彼此信任,提高双方合作效率。

(四)中韩两国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为智慧海洋合作指明方向

中韩两国高度重视海洋信息化建设,将智慧海洋作为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推动力量,各自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意见和战略规划保障智慧海洋深入发展。中国政府在智慧海洋的发展中发挥引领与主导作用,从宏观战略出发制定国家层面的政策规划。2016年3月,“智慧海洋”作为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重大工程之一,被正式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此后,国务院和有关部门相继出台《全国科技兴海规划(2016-2020年)》《智能航运发展指导意见》《关于大力推进海运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宏观政策,为智慧海洋发展目标、发展方式、发展路径提供方向指引。韩国政府建立了完善的智慧海洋创新政策体系。2019年,为了应对海洋领域的数字化发展趋势,海洋水产部制定了《海洋水产智慧化推进战略》,该战略将“构建智能海上运输体系与革新物流服务”“实现水产业全周期区块链建设”“实现海洋环境灾害安全的智慧管理与应对”作为3个核心领域,制定了9个发展任务,成为韩国智慧海洋发展的基石。在该战略的支持下,韩国已经基本建设完成海上无线通信网、海洋观测卫星Chollian 2B号等海洋水产数字生态基础设施,稳步开展完全自动航行船舶、全自动港口等智慧技术研发。2022年,韩国海洋水产部灵活应对国际国内政策环境变化,制定了《海洋水产智慧化推进战略2.0》,在2019年的基础上扩大了海洋水产数字化转型的领域,增加了“持续保障海洋水产智慧化发展”的新任务,以适应现实的发展需求,保持了政策的连续性。中韩两国通过制定有针对性的战略规划和指导意见持续推动智慧海洋建设,指明智慧海洋建设发展方向,为双方合作奠定了基础。

(五)中韩充足的资金投入为智慧海洋合作提供必要条件

中韩两国持续增加智慧海洋建设经费,并注重通过国际合作提升海洋信息化水平。中国智慧海洋建设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进程不断加快。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持续增加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和海洋科研领域的投入。2020年中国在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达2915.2亿元,2012年至2020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持续稳定增长,有效地保障了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中央财政对海洋科技经费的投入实现连续3个“五年”较大幅度的增长,目前中国已成为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投入规模仅次于美国。《2022年中国海洋发展指数报告》数据显示,2021年重点监测的海洋科研机构(R&D)经费比2015年翻一番,海洋科技投入持续增加。韩国制定了海洋科学技术长期发展路线图,持续扩充海洋科学基础设施,海洋科学技术预算由2011年的4021亿韩元(约21亿人民币)增长至2021年的7825亿韩元(约41亿人民币)。此外,韩国政府根据国际形势和国家的发展需要,鼓励重点行业、新兴产业优先发展,并给予充足的资金支持。2013年在国际电子导航市场的初创期,韩国就率先公布了“韩国版电子导航发展战略”,将其作为一项大型的国家研发项目。2016年至2020年,韩国政府共投资1308亿韩元(约6.8亿人民币)开发电子导航核心技术,建设超高速海上无线通信网等基础设施。在政府的扶持下,韩国的智能海洋通信技术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中韩大量的资金投入助推海洋科技研发,为两国顺利开展合作提供了必要条件。

四、中韩智慧海洋合作的推进路径

中韩智慧海洋合作拥有坚实的合作基础,存在广阔的合作空间和发展前景,双方应秉持“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原则,建设以政府为主导的多方合作体系,打造中韩智慧海洋三维合作平台。

(一)秉持“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原则

近年来,中韩关系虽发展平稳,但并非一帆风顺。虽然中国和韩国在海洋领域开展了多样化的合作,但两国在智慧海洋领域的合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中韩智慧海洋合作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相互尊重、互利共赢”是中韩两国进行智慧海洋合作的基础和前提。中国和韩国拥有不同的国情、政治体制和文化传统,始终坚持相互尊重各自的发展道路,尊重两国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是两国合作持久推进的动力。中国拥有巨大的市场容量,中韩智慧海洋合作为韩国企业进军中国市场,获得丰厚的经济利益提供了契机;
中国的智慧海洋技术直接进军美国市场会受到封锁和打击,中国与韩国进行合作能规避美国政府设置的壁垒,中韩合作可以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

为了尽快发挥智慧海洋在海洋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中韩两国政府应该在“相互尊重、互利共赢”原则的指导下,制定有针对性的产业扶持政策和双边治理规则,发挥两国的比较优势,支持重点领域优先发展。为了推动海洋信息化、数字化转型,2016年中国将实施“智慧海洋”工程列入了“十三五”规划纲要,将“推进信息技术在海洋领域的创新应用”列入《全国科技兴海规划(2016-2020年)》,进一步加大了对智慧海洋的投入;
2021年,中国将“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列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有力地促进了数字技术与海洋发展的深度融合,打造新的经济增长引擎。韩国政府于2022年制定了《海洋水产智慧化推进战略2.0》,选定4个领域的12个重点发展课题。

智慧海洋包括智慧渔业、智慧港口、智能船舶等多个研究领域,受资金、技术等因素的限制,同时开展多领域合作并不现实。因此,中韩两国应在客观评估市场、技术等因素的基础上,选定重点合作领域,出台具体的合作规划,给予充分的财政、政策等扶持。

(二)建设以政府为主导的多方合作体系

中国和韩国的智慧海洋合作是在中韩海洋合作的框架下进行的,因而带有明显的政府主导性质。目前,中国和韩国政府一直积极推动两国海洋领域的合作,但是存在着法律和制度缺位、市场规模较小、科技创新能力有限等问题,政府的主心骨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首先,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为中韩智慧海洋合作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为了保障中韩智慧海洋合作的顺利进行,两国政府应联合制定促进智慧海洋合作的政策与法律法规,将智慧海洋合作确定为重点合作领域,建立高级别的对话机制和定期会晤机制,确保两国智慧海洋合作制度化、法治化。

其次,构建多方参与的跨部门合作机制。市场是科技成果的最终归宿。中韩两国政府之间保持着良好的对话机制,高校和研究机构之间维持着密切的合作,但是目前两国智慧海洋建设基本停留在技术的研发阶段,技术和产业尚未形成有机联系,因此有必要构建覆盖科技、产业等部门的跨部门合作机制,推动技术研发与市场化应用的密切结合。两国不仅要推动海洋信息技术的研发合作,更要探讨如何将海洋信息技术与市场相结合。

最后,在多边框架下积极开展智慧海洋国际合作。智慧海洋涉及高新技术研发、国际标准制定等多方面内容,仅靠中韩两国是无法顺利实现的,需要世界各国进行通力合作。虽然中国和韩国在智慧海洋建设中取得不少进展,但是与世界其他海洋强国相比,海洋信息化进程仍待加快。因此,两国应该在进行双边合作的同时拓展与技术领先国家的合作。例如在智能船舶领域,欧洲主导着自动航行船舶的核心技术,中国和韩国的自动航行船舶尚停留在研发与测试阶段,挪威、丹麦等国家已经进入自动航行船舶试运行阶段。中韩两国可以利用市场、政策、资金等优势与挪威等欧洲国家进行自动航行船舶技术合作,共同完善自动航行船舶国际技术标准,开拓国际市场。

(三)打造中韩智慧海洋三维合作平台

技术、人才和信息是支撑中韩智慧海洋合作的三大支柱。首先,加大研发投入,建设技术创新平台。一是联合选定合作示范项目,设立专项研究经费,增加资金投入。一般而言,持续两年以上的长期合作项目能带来更多的成果产出和影响力。中韩两国可借助中韩海洋科学共同研究中心等合作平台,设立为期两年至5年的中韩智慧海洋长期合作项目,给予充足的资金支持,将合作项目打造成中韩海洋合作的“新名片”。此外,中韩两国可共同设立“中韩智慧海洋合作专项基金”,允许中韩两国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人员申请,最大程度地发挥经济效益。二是中韩两国政府创造条件支持企业发挥科技创新主体作用。2022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华为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达6952件,连续五年位居申请人榜首。中国的OPPO (2208件)和京东方(1980件)分列第六七位;
韩国的三星电子以3041件專利排名第三位,LG电子以2885件专利紧随其后,排名第四位。两国政府鼓励各国企业通过联合参与政府间项目、互相派遣人员交流、共同举办国际技术研讨会等多样化的合作途径增进合作。两国政府应加大宣传,出台科技创新激励政策,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吸引中小企业参与。

其次,促进人员往来,建设人才交流平台。虽然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中韩两国人员往来受阻,但是两国的高校、科研机构之间仍保持着良好的人员交流互动。两国应持续丰富人员交流形式和交流范围,进一步加强智慧海洋领域有针对性的人员交流。一是要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人员互访。灵活设置人员交流的时间,优先鼓励为期1年以上的长期交流项目。长期项目有助于交流人员深入理解对象国的海洋信息技术发展现状和方向、政策规划等发展经验,为加深两国智慧海洋合作奠定基础。二是要扩大人员交流主体。一方面,积极开展企业研发人员交换项目。通过研发人员互访、联合技术培训等形式加强海洋信息化技术的研究;
另一方面,加强高校、科研机构间的合作,通过中外联合办学、双导师制、交换生项目等形式,共同培养海洋信息化领域的专业人才。

最后,拓宽交流渠道,建设信息共享平台。1995年以来,中韩两国政府平均每年举办大型中韩联合学术研讨会4次左右,累计组织大型联合学术研讨会90次。虽然两国政府组织了大量的联合学术研讨会,但是很少举办专门针对智慧海洋建设的会议。因此,中韩双方应当定期联合举办智慧海洋国际研讨会,提高会议的论文质量和国际影响力,将中韩智慧海洋研讨会打造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海洋会议,有效地提升中韩两国及世界其他国家的专家学者对智慧海洋问题的关注。

五、结语

智慧海洋在带动海洋经济复苏和海洋产业转型升级、保障海洋从业者生命与财产安全、推进海洋生态治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了国际海洋发展的新趋势。中国和韩国互为重要的海上邻国,面临着许多相似的海洋发展问题,两国携手推进海洋合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如何推进中韩智慧海洋合作持续、深入发展已成为未来两国海洋领域合作的重要课题。中韩两国既有的海洋合作基础和鲜明的互补性为智慧海洋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合作基础,两国在智慧海洋技术开发、国际标准制定等方面存在广泛的合作空间。中韩两国应不断拓宽海洋领域的务实合作,推动中韩智慧海洋合作成为两国合作的“新名片”,进一步丰富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内涵。中韩智慧海洋合作不仅符合中韩两国的共同利益,也将有力地推动地区海洋合作的深入发展。

[责任编辑 朴莲顺]

猜你喜欢中韩关系中韩关系,行稳致远——纪念韩中建交30周年及《金桥》创刊20周年金桥(2022年8期)2022-08-24本期导读环球时报(2022-03-11)2022-03-11本期导读环球时报(2022-03-09)2022-03-092022,愿中韩关系“虎虎生威”——韩国驻青岛总领事金敬翰新年贺词金桥(2022年1期)2022-02-12中韩关系,行稳而致远金桥(2021年5期)2021-07-28能否迎来“第二个春天”?">中韩关系:
能否迎来“第二个春天”?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2期)2020-03-25“萨德”入韩给中韩经济关系带来的挑战中国经贸(2018年11期)2018-06-25外交事件呈现中国网络民族主义内涵声屏世界(2018年1期)2018-04-27浅谈新形势下中国朝鲜半岛战略调整的变化、动因及趋势商(2016年1期)2016-03-03中韩关系更上一层楼的三项指标中国工人(2013年9期)2013-08-15

推荐访问:中韩 路径 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