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视域下红色资源的视听化呈现及其教育传播路径

王再新,梁 琼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物质载体,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文化内涵,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数字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为开发、利用、保护、传播红色资源带来新的机遇。我们应充分利用好数字技术优势,实现红色资源的视听化呈现以及对外传播的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红色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红色资源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特殊见证者,记载着中国共产党各个历史阶段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蕴藏着厚重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精神力量,具有多重维度的时代价值。因此,在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要高度重视传承保护红色资源,创新运用现代技术实现视听化呈现,确保红色资源可持续发挥其价值。

(一)红色资源视听化呈现的必要性

1.适应数字技术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对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和传承。习近平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1]然而,红色资源在时空因素的影响下,通常以一种静态的、表象的、零散的呈现形式,客观地存在于人们的认知活动中,无法主动发挥自身的价值,难以对人们产生积极影响,必须通过载体进行资源转化才能实现其特有价值。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推动红色资源的有效保护、利用和传播,实现数字化信息与受众群体之间的智能匹配,从而迎来了数字技术的新发展趋势,也更好地为红色资源的创新呈现提供有力支撑。因此,传承保护红色资源需要适应数字技术发展趋势,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将红色资源视听化呈现,如通过三维数字化建模技术将红色遗迹等比例复原场景,将历史遗存与时代发展需要接轨,在做到红色资源整合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同时,增强红色资源传播的沉浸式体验感、具象化视觉感、互动性满足感,以引起人民群众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

2.传播红色资源潜在价值的内在要求

红色资源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价值和精神内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在政治上,发挥着强大的导向力和感召力,增强各族人民对党、国家和民族的政治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经济上,融合地域特色发展红色旅游相关产业,推动乡村振兴,为实现共同富裕添砖加瓦;在文化上,丰富和传承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牢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在教育上,红色资源蕴含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为培养时代新人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教材[2]。由此可见,红色资源具有与生俱来的内在价值。因此,应利用新技术创新红色资源的视听呈现形式,深度挖掘红色资源所蕴含的多重维度价值,实现革命场景再现、红色史实整合、英雄事迹还原等,以具体的形式提炼出具体的价值形态,增强红色资源的生动性、观赏性、立体性,实现其潜在价值和现实价值在新时代充分释放。

3.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客观需求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3]毫无疑问,党的百年红色江山来之不易,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觉从红色资源中汲取人民至上的伟大情怀,并进一步以红色资源为重要载体,做到红色资源传承为了人民,红色资源发展依靠人民,红色资源成果由人民共享,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细化、个性化、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基础性支撑,不断汇集人民群众磅礴的共建共享力量。当前,在数字技术应用发展的新机遇中,现代科技手段为创新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传播提供了技术支撑,使红色资源以喜闻乐见的视听化形式呈现给广大人民群众。具体而言,就是将虚拟现实、大数据等新技术融合应用,深层次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弘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文化熏陶,引起思想上的互动以及感情上的共鸣,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提供科学、丰富的精神指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客观需求,激发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以独特的创新意识、强烈的报国之情、过硬的个人本领走好新的“赶考路”。

(二)红色资源视听化呈现的紧迫性

1.红色资源面临局部资源消退的挑战

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不可再生资源,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斗历程,承载着弥足珍贵的红色基因。2021年国家文物局公布:我国革命文物资源家底基本摸清,全国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6万多处,国有馆藏可移动革命文物超过100万件/套[4]。可见,我国红色资源整体上已经完成了一定阶段的规划整合。然而,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局部红色资源正面临着消退的挑战。从自然因素来看,局部红色资源在时间的推移中,已经逐步被自然侵蚀损坏,甚至是消失,特别是现存的老红军老战士等革命英雄人物慢慢老去,而他们所经历的真实史料并未及时得到完整有效的记录。从人为因素来看,重点红色资源被过度经济化,一般红色资源如位置偏僻的旧址遗址等又处于无人知、无人管、无人修的半保护或未保护状态,整体保护利用水平相对较低。因此,部分红色资源面临前所未有的消退挑战,迫切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手段进行深层次挖掘和抢救性保护,一方面最大限度地长期保护红色资源,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使红色资源发挥教育价值。

2.红色资源缺乏物质化的真实性感观

人的主观感受是红色资源在开发、利用、保护和传播过程中的重要衡量标准。目前,学术界的专家学者们普遍认为红色资源主要分为有形资源(物质资源)和无形资源(非物质资源)两大类:一类就是人的视觉能直观真实看到的物质实体;另一类则是隐含在物质实体中的精神形态,是人的视觉无法观察到,必须通过情感共鸣才能体验到的精神遗存。这说明红色资源与人的主观感受是紧密联系的,需要通过特定载体才能相互传达。然而,在时空和技术的制约下,红色资源不仅分散于全国各地的偏远地区,开发整合难度大,更不便于人们随时随地进行实地参观感受,并且长期以单一、静态、陈旧的形式展示,不适应受众多元化、个性化的需要,人们无法在特定地域的红色资源中产生情感共鸣、情感带入,最终造成红色资源缺乏物化真实性感观。因此,传承保护红色资源必须与时代发展潮流同频共振,充分运用数字技术的发展优势,通过虚拟现实、大数据、云计算、三维建模等新技术打破时空限制,对红色资源进行视听化呈现,增强红色资源的画面感、真实感、参与感,让红色资源在新时代“活”起来、“立”起来、“潮”起来,实现红色血脉的代代相传。

3.红色资源存在碎片化现象

近些年,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传播过程中明显存在“碎片化”现象。在开发方式上,就红军长征沿线来说,虽然包括战争旧址遗址、纪念设施、烈士墓碑、红色遗物等多种展现类型,但基本上是以单个形式呈现,没有实现一体化开发和利用。在开发手段上,由于红色资源形成于特定的历史时期,诸多史料在历史条件的制约下无法完全记录和保存,导致后人难以掌握其全面性,最终呈现出片段式的史料成果;同时,在对具体的红色资源进行开发时,往往只注重表层形式的展示,而忽略其历史背景、价值意义等深层次内容的挖掘。在利用传播上,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红色资源的利用传播提供了技术支持,但是由于信息的快速传播和更新,红色资源往往以碎片化的形式快速呈现在受众面前,导致受众无法系统全面地了解和感悟红色资源的价值和内涵。因此,必须找到红色资源与数字技术相耦合的连接点,深入研究红色资源的精神内涵、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等,把各个碎片化信息汇集起来形成红色资源数据库,让红色资源保护、开发、传承和教育传播更加系统、更加全面、更加深入人心。

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助推红色资源的创新性发展,不断将红色资源向数字化转化,以其视觉听觉表征的形式,增强红色资源的直观性、趣味性、具象性等。具体就是运用三维建模、虚拟现实、大数据等技术,系统开发、利用、保护和传播红色资源,实现红色资源的永续传承。

(一)运用三维数字建模技术复原红色资源的遗址场景

三维数字建模技术是红色资源转化为数字虚拟信息进行视听化呈现的关键。要充分利用三维数字建模技术对其遗址场景进行精确测绘和生动复原,实现红色资源的逼真建模和模拟再现,有效提高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传播的效能。

基于红色资源当前所面临的消退危机,三维数字建模技术主要是采用激光扫描和摄影设备来高精度地勘测收集红色资源遗址场景的相关数据,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在三维空间中,对所获取的几何点云数据与纹理数据进行细致的数据匹配和处理,并自动生成三维数字化模型,以此来重建和再现红色资源的遗址场景,实现视听化呈现,为红色资源的长久保护和永续传承提供科技手段。具体而言,首先,数字化采集红色资源的遗址场景信息。组织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团队利用激光扫描设备和摄影设备,对革命遗址、遗迹现场进行全息摄影、激光扫描等,实现对遗址场景无损、快速、准确的三维测量,系统性勘测、收集和整理红色资源的数据信息。其次,数字化处理红色资源的遗址场景信息。运用三维建模的核心软件,在三维立体空间对红色遗址的几何点云数据与纹理数据进行数据精准匹配处理和实体视听化呈现,并自动建构成红色资源三维数字模型,实现红色遗址电子模型的永久性存储。最后,三维打印技术制造红色遗址的场景模型。根据已有的红色遗址三维数字建模成果,利用三维打印技术,按不同比例将红色遗址进行3D场景模型打印出来,得到一个被复制还原的微型模型实体,增强红色资源视听化呈现的视觉效果,以突破时空局限和情感隔阂的阻碍,形成一个猛烈冲击视觉神经的数字化红色遗址实体,例如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光荣之城”大沙盘就是很好的三维呈现形式。

(二)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活化红色资源的影像资料

随着技术的迭代升级,人们想象中的虚拟世界从一维(文本)、二维(视听)转向三维(虚拟现实空间),逐渐趋向可视化与物理化[5]。可见,虚拟现实技术使人的思维想象逐步演化成现实可见的虚拟存在。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技术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深度的创新呈现,成为其主要的前沿技术之一,为创新传播媒介、传播方式、传播内容提供了新思路,是红色资源数字化转化过程中的重要载体。

虚拟现实技术的优势为活化红色资源的影像资料提供了契机。基于红色资源的影像资料,综合运用传感器、立体显示、网络技术等多领域技术,更好地创建一个生动逼真的虚拟现实场景,实现受众与虚拟场景的感知互动,增强人们物化的真实性感观,有效延长人们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维度感知能力。一方面采用红色资源线上的虚拟现实成果转化。专业的文物数字化团队联合各地的红色资源管理部门,从当地现存的红色影像资料中获取红色史实的第一手真实材料,主要包括影像资料中记录的人物事迹、革命场景、战役过程等内容,根据材料内容灵活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红色史实的全景式虚拟复原,增添影像的色彩感和立体感,以更立体、更生动、更逼真的虚拟效果,打造一系列“地方特色主题”的红色资源虚拟互动产品,并运用移动终端在线上向人们随时随地的展示虚拟现实成果,例如华东理工大学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复原长征沿线纪念馆场景。另一方面,采用红色资源线下的虚拟现实成果转化。基于线上的前期红色资源虚拟现实成果,在线下打造红色资源影像复原虚拟现实体验馆,综合利用多点触控技术、多媒体影像技术、音效技术进行场景视听化呈现,以震撼的视听效果、逼真的三维画面和沉浸式的人机互动,增强情景代入感和空间想象力,让体验者跨时空、跨地域感受身临其境,在情景交融中真正感悟红色精神。

(三)运用大数据技术创建红色资源的数字资源库

大数据技术是红色资源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红色资源跨时空保护、利用和教育传播的重要载体,是让红色资源“保得住”“活起来”“传下去”的重要抓手。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强调,要“适度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增强革命文物陈列展览的互动性体验性”“推进‘互联网+’革命文物,对革命文物进行全景式、立体式、延伸式展示宣传”等[6],让红色资源在数字化进程中“保得住”“活起来”,以视听化呈现形式“传下去”。

红色资源依托大数据技术汇集来自全国或区域的各种红色资源数据信息,对其进行数字化的信息收集、处理、优化和展示,创建一个集科研、储存、保护、传播和传承为一体的区域性数字资源库,乃至全国性数字资源库。一是整体收集红色资源的数据信息。基于红色资源固有的地域特性和共同逻辑性,坚持政府统筹,以实地调查挖掘、文献资料查找、网络数据汇总等方式,拍摄、录制本区域内的红色资源,包括红色公园、红色场馆、红色基地、红色文物、红色书籍、红色文艺以及老红军老战士的现身口述史等等,实现数字化视听化保存并呈现,使红色实体数据信息和现有的各地红色资源数据库信息,综合集成到数据云计算系统。二是分类汇总红色资源的数据信息。利用数据云计算技术,将全国各地的数字化红色资源,按专题特色分类汇总,涉及地域特色、时间分段、重大事件、精神谱系等,充分挖掘各地红色资源的独特价值,对红色资源整体数据做到取其精华,实现精准化个性化数字化整合。以地域特色分类汇总为例:吉林省红色历史档案数据库、湖南红色记忆多媒体数据库、湖北红色历史文化数据库等[7]。三是创建视听化的红色资源数据库。红色资源前期的数据进行收集、分类、整合,创建一个地域性或国家级的视听化红色资源数字库,并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的数字化永久存储、精准化主题数据聚合和自动化数据资料更新的独有特质,实现红色资源的永续传承和全民共知共享,提升红色资源的价值利用和教育效能。

充分运用新媒体互动、艺术情景、影视重现、文创活化等现代传播技术的媒介形态和载体,推动视听化的红色资源对外传播,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

(一)发挥新媒体互动功能,推动视听化红色资源的情感体验

新媒体是视听化红色资源教育传播的网络宣传主阵地,是网红化叙事的重要载体。数字技术的日新月异,推动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创新转化与深度融合发展,形成多元化的媒介形态、双向化的受众互动、精准化的信息推送等传播特征,深刻地改变人们信息接收和传播方式,为视听化的红色资源提供了网络教育传播媒介形态,推进红色资源在网络空间的人人互动与人人共享,增强人们对红色资源的体验感、认同感和自豪感,提高红色资源数字化教育的实效性。

增强视听化的红色资源育人功能,应当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即时性、互动性、虚拟性等传播优势,借助互联网、移动终端设备、5G网络,打破红色传播的时空局限、情感阻碍、物理屏障,以鲜明的传播优势全面提高红色教育的实际效果。一是加快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增强视听化红色资源的多样化育人实效。虽然传统媒体对红色文化重大议题、重要事件、重点人物等仍具有权威性、准确性,但新媒体在“流量经济”的带动下,凭借即时互动、海量信息、精准推送等优势也参与到红色文化传播中[8]。在视听化红色资源的教育传播过程中,要善于综合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结合优势,以权威性、渗透性和互动性为切入点,优化创新红色资源传播媒介形态,把红色育人内化到新媒体传播的各个信息互动场域,满足人民多样化的认知需求,形成整体性的理性认知、思想认同和情感共鸣,重构红色资源网络宣传的主流舆论格局。二是运用多元化的新媒体平台广泛宣传,增强视听化红色资源的个性化育人实效。不同传播主体通过运用不同媒体形态,开展形式多样的信息互动交流,构成多渠道一体化的新媒体传播矩阵,实现视听化红色资源的个性化传播,使红色资源与受众认知需求达到高度契合,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依托大数据搜索引擎,向受众精准捕捉、研判和推送相适应的红色资源数据信息,进行红色资源宣传教育,调动受众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唤醒共同的红色记忆,引起情感上的同频共振。

(二)发挥视听艺术情景功能,推动视听化红色资源的沉浸体验

视听艺术为视听化的红色资源教育传播赋予艺术性实践。红色资源是集物质性载体和非物质性内容为一体的先进文化资源,通过数字技术的创新运用,形成视听化的红色资源呈现成果,提高了红色资源教育传播的时代感、互动性、亲和力,再加以视听艺术的融入运用,就能更好地为红色育人提供多样化的艺术表达途径,丰富红色资源教育传播的媒介形态和载体,使受众在沉浸式的情景交融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红色教育。

多媒体技术和不可胜数的便携式视听平台,促使当前的视听艺术走出剧场、影院、居室等固定场所,即时性、日常化地附着在人类活动中[9]。视听艺术以个人的视听感官作为基础,通过运用相应媒介形态传达和接受视听化红色资源,形成各具特色的红色艺术表达形式,主要包括红色舞蹈、红色剧本、红色话剧、红色歌剧等。一是运用视听艺术丰富红色教育基地的实景演出形式。积极倡导全国各地的红色教育基地,以视听化红色资源为创作基础,依托数字技术的优势支撑,采用“情景演艺+实景浸入+观演互动”的表现形式,开展不同类型的视听艺术演绎活动,使其具有超越时空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观赏距离,增强受众对红色资源实景表演的艺术感知力和情景代入感,引发心理层面的情感共鸣,在润物细无声中将红色资源的教育价值导入受众的认知结构中。二是开展线上数字化红色演出活动。在科技创新的赋能下,红色教育基地的实景演出活动必须顺势转化为线上数字化演出活动,将红色资源传播的教育性、观赏性、智能性有机统一起来,通过视频和高清直播的方式,形成高雅的线上视听艺术作品,并依托新媒体的不同媒介平台精准推送至受众,增强受众在虚拟网络平台中对红色视听艺术的沉浸式体验。三是将视听艺术融入学校红色实践育人活动。红色教育不只是局限于理论传播,更重要的是实践感知,既要鼓励学生走出校园,亲身体验或参与红色教育基地的视听艺术表演活动,又要主动将视听艺术作品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课程设计的教育实践中,包括展厅漫游、虚拟动漫、音视频资料、红色剧本杀等内容,丰富师生的日常教学活动和方式,在耳濡目染中接受红色教育。

(三)发挥影视重现功能,推动视听化红色资源的现场体验

影视作品是视听化红色资源教育传播的优秀素材。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综艺、动漫、纪录片、电影等影视作品作为大众艺术表达形式,已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娱乐之中,切实满足了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尤其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红色影视作品,在时代主旋律的指引下,坚持主流价值观传播,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动人的故事情节、创新的科技手段等方面,进一步重现真实的红色经典事迹,强化视听化红色资源的现场体验感,实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引导受众在悠长的时光隧道中与红色史实对话,深切感知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

近些年来,在数字技术的助推下,影视行业以新颖的叙事手法和独特的时代表达演绎了对红色经典事迹的新理解,演变出不同类型的红色影视作品,生动地重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征程中涌现的先驱人物、重大事件、战争场景,增强影视作品的现场感和真实感,让受众跨越时空建立对红色史实的认同意识,使红色资源在公共空间中更加有深度、温度、广度地育人,充分发挥正能量传播优势。一是科技赋能实体电影院,让观众观看视听化红色影视作品,亲临其境接受红色教育。实体电影院以其特殊氛围营造、立体影屏显示等形式,提升观众现场氛围感知能力,使观众在观看影视作品的过程中,在黑暗空间以较短时间建立一种群体性的情绪共鸣,达到最佳的教育传播效果。尤其是在当前8k、虚拟投影、3D裸眼系统等数字科技的赋能下,模糊虚实边界,提高了影视作品质量,重塑了影院放映空间,逐步打造全感知沉浸式影院,推动红色影视作品向更为广阔的空间传播,发挥红色影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吸引力、观赏性,助推红色教育入眼入耳入心,深化红色资源在影视放映中寓情于景、寓教于乐,引导大众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自觉从红色影视作品中汲取磅礴力量。二是灵活运用线上电影院,让观众随时随地观看视听化红色影视作品,时时处处接受红色教育。影视作品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连接互联网,实现了从实体影院放映走向线上播放,并在HD、5G、VR/AR等新技术的智能助力下,强化影视作品的虚拟现场感,一时之间多部红色影视作品开始纷纷“霸屏”。与此同时,“移动电影院”也应时而生,实现了最新影片的同步上映,突破了实体电影院排片难题、地区局限等,开创了一种新的电影放映模式,满足大众多元化、及时性、互动性的观影体验,最终以线上线下的观影方式,深度感知影视作品内在隐含的价值取向,营造红色资源大众化教育氛围。

(四)发挥文创活化功能,推动视听化红色资源的具象体验

文创是视听化红色资源教育传播的助推器。红色资源的开发是红色文创的源泉[10]。视听化红色资源的创新开发与呈现,使红色文化元素被赋予新的时代价值,带动了全国各地“红色+文创”设计的热潮,以贴近生活的方式、巧用时代热词,打造了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创产品,并以潮流化、个性化、年轻化的设计特色,吸引了众多年轻受众的青睐和购买,无形中实现了红色经济的增长效益和红色文化的教育传播效能。可见,红色文创不仅为红色旅游产业带来新发展机遇,也为传播红色文化提供物质载体,推动视听化红色资源的具象体验。

红色文创作为当今文创设计领域的一种独特产品,在其文创设计理念中要着重突出“红色”特性,自觉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寻找典型红色元素、提取红色基因,结合现代设计语言,用灵活多样的物质载体盘活全国各地的红色家底,实现红色元素与艺术设计的有机融合发展,为红色文创产品增添文化厚度、艺术高度和情感温度,使文创产品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感悟红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物质载体,深刻感受产品背后所传递出来的价值表达。一是将视听化红色资源创新融入红色文创产品。在国家相关文创政策的指导下,各地红色资源管理部门依托现有的视听化红色资源融合地域特色元素,通过科技创新的智能加持,不断活化红色资源,加强文创产品创新开发,助推设计理念转化为具体实物,打造极具当地特色的红色IP文创产品,让受众在获得物质实体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隐含的红色教育。二是发挥新媒体作用助力视听化红色文创产品的营销推广。运用微信小程序、抖音直播等新媒体传播媒介,进行全方位地宣传推广,以及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方式,让受众既能方便快捷地购买红色文创产品,又能具象化了解学习红色文化知识。三是开展视听化红色文创设计大赛。通过举办不同类型的红色文创设计大赛,吸引众多的创意设计者、工艺美术从业者、高校师生等群体参与其中,为活化红色资源注入新鲜活力,设计开发出具有创意性、趣味性和实用性的红色文创作品。与此同时,也帮助文创设计者在文创产品创作的过程中,自觉地将抽象概念寓于物质载体,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学习了解红色文化。

猜你喜欢文创红色资源陶溪川文创街区现代装饰(2022年3期)2022-07-05基础教育资源展示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1年4期)2022-01-14红色是什么小学生优秀作文(低年级)(2021年11期)2021-12-06《岁寒三友文创海报》现代出版(2020年3期)2020-06-20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作文成功之路·小学版(2020年5期)2020-06-11红色在哪里?儿童时代·幸福宝宝(2020年2期)2020-03-02“不落灰”的文创当代陕西(2019年20期)2019-11-25铧芯文创锦绣·上旬刊(2019年7期)2019-10-21资源回收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8年11期)2018-11-23追忆红色浪漫Coco薇(2017年11期)2018-01-03

推荐访问:视域 路径 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