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发布会发言稿1 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领导、文学艺术界及社会各界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六月是个火热的季节,六月是个浪漫的季节。是你们的热情让这个季节变得火热,是我们的相约让这个季节变得浪漫。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书发布会发言稿,菁选3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新书发布会发言稿1
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领导、文学艺术界及社会各界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六月是个火热的季节,六月是个浪漫的季节。是你们的热情让这个季节变得火热,是我们的相约让这个季节变得浪漫。在这火热而浪漫的日子里,我们相聚在新华书店文圣书吧,共同参加宋宗兴先生的新作《樱桃红了》新书发布会,请允许我代表宋宗兴先生对大家的莅临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
我是青年作家刘宏利,很荣幸受我大哥宋宗兴先生之托主持今天的新书发布会。
一、首先介绍一下今天与会的嘉宾,他们是:
辽阳市作家协会*、著名作家朱东惠先生
辽阳市新华书店总经理、市诗词楹联学会*韩朝华先生
*黄金第四支队政治处主任樊广月先生
社会知名人士、好人栾福山先生
辽阳市作家协会秘书长富福安先生
辽化公司原纪检委副*兼监察处处长赵立强先生
辽阳市博物馆副馆长、文博专家孙志奇先生
辽阳市工商局外资科科长王安江先生
辽阳市青年作家协会*李舒慧先生
弓长岭区文联*、著名词曲作家屈旭芳先生
灯塔市作家协会*雷玉辉先生
著名散文作家郑德忱先生
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办公室主任相凯先生
我市作家臧龙海先生吕锋先生徐文静女士
郭静女士赵焓煜女士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
作曲家、文物收藏家路耀辉先生
中国太*保险有限公司高级经理*英女士
辽阳威威童婴用品专卖店总经理张艺泉先生
核伙沟梨苑客栈老板曹振波先生
特别感谢来自营口的听友李润霞女士远道而来,因时间关系,其他朋友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今天,宋宗兴先生的战友、博友、听友、同事及各界人士,纷纷前来参加今天的发布会。尚有许多朋友因事未能前来,但通过不同方式对新书出版表示祝贺,在此谨致谢意。感谢大家在百忙中赶到这里来,相信诸位的到来,定能使今天的发布会锦上添花。
此外,应邀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来自辽阳电视台、辽阳日报社、千山晚报、辽阳广播电视报的媒体记者朋友们,感谢你们的光临!
二、下面我就《樱桃红了》一书向大家做以简单介绍:
《樱桃红了》书作者宋宗兴,1963年11月生于山东省惠民县王判镇。1980年10月入伍,1985年考入*黄金技术学校测量专业,毕业后回*黄金四支队任职,历任班长、测量技术员、副连长、连长、副股长、股长、副参谋长、参谋长等职。XX年9月转业到辽阳市太子河工商局工作至今。1996年至XX年期间,参加辽宁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本科自考学习,并以优异成绩毕业。XX年7月开通新浪网个人博客“沉舟侧畔”,坚持利用业余时间创作,写下博文650余篇,内容包括好人栾福山、开心辞典、百科集粹、难忘岁月、散文、诗歌、小说、词作、歌词、灯谜等,引起各界人士广泛关注并始终保持高点击率,被誉为“辽阳博领”(博客领袖)。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辽阳市作家协会会员。
《樱桃红了》一书以辽东城南地区自发组织起来的一支抗日救国军,在主人公王樱桃的领导下,在抗击日寇中艰难成长的历程为线索,栩栩如生地再现了乱世之中辽东人民揭竿而起、组织队伍、保卫家园、拿起枪杆子*灭胡匪、与日寇展开英勇卓绝斗争的历史画卷。作者用朴实的文字、匠心独运的思维,将当年发生在辽东的诸多史实、故事,以时间顺序为主线,纵横交错地编织在一起,展现了这一时期的辽东风情,深情讴歌了辽东人民淳朴勤劳的美德,歌颂了辽东大众不堪忍受日本统治,驱逐外虏,誓死保卫家园的民族精神,塑造了以王樱桃为代表的众多抗日英雄的光辉形象。具体细节,请诸位直接从书中品读。
新书发布会发言稿2
各位朋友,各位读者:
大家下午好。
很高兴,今天能有机会在这里和大家相聚。大家已经看到,今天的三联,迎来了几位尊贵的客人,他们亲自莅临这里参加这样一个活动,真让简朴的三联书店有种蓬荜生辉的感觉。古人说“斯是陋室,唯吾德馨”,今天这里温馨的气氛,说是各位嘉宾的大德高贤带给我们的一点也不过份。
今天我们要向大家介绍的是新书《曙光集》,由杨振宁先生著,翁帆女士编译。编入的文章,多是杨先生所写的散文随笔。作为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先生的名字可谓如雷灌耳,家喻户晓了,但是作为一位优秀的散文随笔作家,大家对杨先生却未必十分了解。其实,像许多科学大师一样,杨先生也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心世界,感情充沛,才华横溢,几十年中,杨先生以饱含真挚情感的笔墨写下了一些感人至深的文字,深为文坛所称赏。例如他的散文《邓稼先》就曾被选入了初中语文课本。但杨先生毕竟是科学家,他并没有把出版随笔集看得很重。所以他的散文随笔发表以后,结集出版的很少。这一次,杨先生是在翁帆女士的协助下,将自己所写的散文随笔,以及有关二十世纪量子学发展史和*高等教育发展问题的文章进行筛选编辑,编入文集中的50多篇文章,最早的一篇写于1979年,最新的一篇写于2007年,从写作时间上来看,全部都写于*改革开放的年代里,似乎表明杨先生是有意识地要将自己在*改革年代(也是*迎来曙光的年代)里所思所想做一个总结。书中收录的文章有一半以上从未结集出版过,另有多篇文章译自英文,在本书中是首次以中文形式发表。因此可以说,这本书是杨先生的一部新著,也是杨先生30年来的一部重要的著作集。用杨先生自己的话说,这部书“展现了二十世纪一个人的历史,展现了二十世纪一个学科的历史,也反映了二十世纪一个民族的浴血重生的历史。”意思是说,这是一本可以以小见大的书,是一本可以透过一位科学家的经历和感受来领悟一个社会的时代精神的书。的确,当我们读到《邓稼先》、《父亲和我》这样饱含沧桑的追忆文章,谁能不为作者那一片中华民族的赤字之心所打动呢?谁能不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振兴和腾飞感到欢欣鼓舞、无比自豪呢?
作为出版者,我要为三联书店能有幸出版杨先生的著作感到荣幸。杨先生可谓三联的老作者了,他的第一本随笔集《读书教学四十年》,就是在20年前的1987年由三联书店出版的。20年中,三联始终在关注着杨先生的新著作。这一次,是我们在互联网上读到一则简讯,介绍杨先生近况,说翁帆女士正在帮助杨先生把一些英文作品译成中文,并将这些文章编成一本新书。杨先生说,他自信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于是我们便与杨先生联络,希望接受这本书的出版。当时,与杨先生联系的出版社也已经有好几家。我们很感谢杨先生对三联的信任,他很快就决定和三联签订出版协议,并亲自编定书稿,选定照片。三联对这本书的出版是相当重视的,我们把它当作重点书,马上组织得力的编辑,在时间和生产紧张的情况下,为这本书的出版做出许多优先安排,保证了它能在新年伊始就与大家见面,在即将举行的一年一度的北京图书订货会上开始发行。杨先生在出版工作中也给予我们许多支持与配合。他几次亲自审定校样和版式,亲自动笔反复修改文稿,连一个字一个标点都不漏过。大家可能注意到,这本书的编排方式带有科学论文集的特征,它严格按照时间顺序,在每一篇的目录前都添加了一个表明年代的数字编号。这个编号也是杨先生亲自编定的,它充分反映出本书作为一位科学家的作品集的特点。总之,在编辑出版过程中,杨先生所表现出的一位杰出科学家的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都令人尊敬和钦佩,值得我们学习。
这本书对杨先生来说,是30年的随笔写作的总结之作和代表之作,又是继往开来之作。他把这本书命名为《曙光集》,意思是他在这本书里展望到了新世纪的曙光。具体地来说,这曙光是什么呢?杨先生所说的曙光,是二十一世纪一个民族蓬勃崛起的曙光,是二十一世纪我们国家基础科学发展的曙光,是二十一世纪杨先生个人生命充实愉快的曙光。所以在《曙光集》这本书里,杨先生收录了十六幅最绚烂的彩图,不是把它们放在书的开头,而是放在书的结尾,这可能就是杨先生的某种暗示,意味着美好的风景在曙光的后面呢。
新书发布会发言稿3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你们好!非常感谢大家抽出宝贵的时间来参加我的新书发布会!
首先感谢学校和学院为我举办的这次新书发布会,感谢领导和老师的鼓励支持,感谢身边朋友们的热心帮忙。因为我只不过是一个喜欢写作的*凡的学生而已,我一个人的确办不来这么多事情。在这里,我尤其要感谢学生会的众多同学。为筹办今天的新书发布会,他们劳心费神,细致周到。据我所知,他们还多次召开会议安排部署,分配工作。中午十二点多还在这里布置会场,非常辛苦。
当然,在今天这个有意义的日子里,我也要非常感谢那些给我鼓励支持以及热心反馈的读者朋友,感谢你们愿意接受我的询问,谢谢你们给我建议。每一次写新的短篇小说的时候,我总是会群发短信问他们:你们希望看到什么结局?我常常给出两种答案供他们选择,而他们通常都会非常配合。今天他们当中的很多人也来到了发布会现场,那就允许我在这里亲口道一声:亲爱的朋友,谢谢你们。
人生不会有太多的二十年,但仅仅一个二十年也可以成就很多的事情。二十年了,如今我手捧着由自己的心血凝聚而成的作品集,心里有说不出的激动。而我心里非常明确,作为文坛新人,我的个人经历或资历实在微不足道。在我学习写作的过程中,很大程度地得到写作课邹华芬老师以及文学课邱艳萍老师的栽培与扶持。而在我创作的过程中,也得到身边的很多读者朋友的支持与鼓励,这些对我个人而言是莫大的荣幸,很多时候,我都觉得这辈子能够在这里遇见你们真的很幸运。所以,我想,新书发布会更大程度上应该是一个以新书发布为名而举办的广泛而热烈的聚会,一次文化的聚会,思想的聚会,情感的聚会。这样也就让我有了一个公开的机会表达我的由衷感激之情。
总而言之,这是我正式出版的第一部作品集。它是我来到蓉城之后的全新创作。里面收入的所有文章都是我来到成都以后开始创作的。其中有少部分是我过去在校报以及各学院报刊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后期当我在校对稿件,重新回去阅读那些文章的时候,心里就溢满了幸福甜蜜。我想要告诉大家的是,当下,我的心里不断有涌动的慨叹,因为通过这本书我不仅能够清晰地看见自己的成长,我还看到了自己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的改变,这些对我而言都是很重要的收获。
我写这本书的目的主要是想记录我在蓉城走过的痕迹,一点一滴。记录在这里遇到的人,发生的故事;记录在这里付出的努力,得到的收获。让身边的或者远方的朋友都能够通过这本书看到我成长的影子,希望他们能够在看这本书的时候,觉得我和他们并不那么遥远。至于说我的文字,首先我自己必须承认,书出来前前后后我都认真地读了好几遍,自我感觉文字还可以,但不是一流的,更不是超一流的,而我心目中的一流文字是巴金、余华的那些文章。
异域他乡的生活总是让我们有生存状态的边缘感和感情世界的疏离感,并且,如果单纯是异乡朋友的聚会,交流所产生的离不开离愁别绪,失落或是迷惘,有时候甚至迷失。来到这里,除了环境的不适应,我更多的是感受到淳朴温暖的人与人之间的友爱情谊。我一直相信蓉城有爱,民大有爱,所以,无论面临多大的挑战,我都坚持下来了。我承认起初自己也有些许困惑和忧伤,因为我来自阳光明媚的绿城南宁,而成都总是阴沉沉的,很少有像南宁那样充足的阳光。可是,这些并不能影响我的心情。因为我很快就发现这里的人们流露出来的那种纯粹而善良的天性,让我感到暖意漫流。
或许在座的各位都知道一般写回忆录的人都是从70、80岁开始写。我以前不知道为什么会那样。因为在我心里,一直认为我们应该趁着年轻的时候写一段,中年的时候写一段,晚年的时候再写最后一段,这样回忆录也就完整了。或者说,我们每到一个新的地方,就开始做新的记录。写随笔,或者写小说,又或者是记日记。我个人比较喜欢散文创作,所以书里收录的只有2个短篇小说。因为我一直觉得,小说呢,有可能会有作者的真实经历和感受,又或者没有。总之它就是一个故事,而这个故事有真亦有假,它不像散文,十分纯粹自然。
我们看一个人怎么样常常是看他最初骨子里是个什么样的人,而不是他究竟做成了哪些事情,希望大家明白我这句话的意思。我们每一个人认识对方纯属偶然,我曾经和一个朋友探讨过这个问题。认识一个人是偶然还是必然?或许你会认识A,然后认识B,独独不认识C。可是,你想,如果你认识了C,难道就不会再认识A和B了吗?你可能只是没有机缘认识他,而不是说一定不认识他。即使你不认识他,你也会认识另外一个人。你总是会遇见另外一个人。总之,无论如何,你总是会认识其他人。不管那个人是谁,你们就是那么偶然地认识了。认识以后,依然会离开。所以,陌生到熟悉,这只是一个过程,一个偶然的过程。其实,我觉得认识谁都无所谓,因为大家都是从陌生到熟悉。没有任何差别。一见钟情毕竟是少数。说实话我自己也不相信一见钟情。所以,在这本书里,我写的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微妙关系。这里有陌生的情谊,有熟悉的友情,有甜蜜的爱情。无论如何,都是人与人之间的点滴交杂在一起。
过去,我或许会努力掩饰自己的某一些小心思,小心翼翼地藏匿曾经的某一些事情和某一些影子。因为我是一个害怕被人看穿的人,我害怕大家靠近我,害怕大家知道我心里的很多秘密。所以,刚开始,这些文章,写出来之后只是我自己看,然后是我身边的最好的朋友看,接下来就是越来越多的朋友看见。直到现在,已经正式出版成册,让每一个读者都有机会看见。当然这个过程是比较漫长的,因为我心里需要一个适应期。最疼爱我的老师说,她知道我害怕,但是她知道我心里也充满渴望。既害怕又渴望。多矛盾!过去我曾经做过很多克制的事情,克制自己写的欲望,同时克制自己发表的欲望。但是到后来,我妥协了。因为我开始相信每个人的眼睛都是雪亮的,所以你隐瞒不了太久,时间一长,大家都会看见。
此刻,我出现在这里,真真切切的,心里不断涌动的是感激,我要感谢的人很多,我要表达的也很多,无论如何,我想告诉大家,我会继续努力创作出更加出色的作品,来回报大家!我会一如既往地热爱你们,热爱民大,热爱蓉城。
最后谢谢大家耐心听我的发言。洛洛心里充满了感激。
推荐访问:发言稿 新书 发布会 新书发布会发言稿 菁选3篇 新书发布会发言稿1 新书发布会发言稿100字 新书发布会发言稿1分钟 新书发布会发言稿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