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1500字(9篇)

篇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1500字

  

  人类命运共同体学习心得体会五篇人类命运共同体学习心得体会篇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战略思想是着眼于全人类发展与世界未来提出的中国理念、中国方案。中国一向是负责任的大国,承担着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错综复杂,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蔓延的背景下,中国能够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理念和解决方案是具有建设性和重要意义的。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任何一个国家所遇到的问题与灾难都可能影响周边国家,没有哪个国家能置身度外。因此,加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合作交流显得尤为重要。世界各国要一同维护世界和平,和平发展是实现世界稳定的基石,各国之间要通过文明交流,实现互利合作,而不是企图依靠强权政治实现本国繁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深刻而丰富的内涵,主要在于:一、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三、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四、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五、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一深刻内涵是建立在以建设好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之上,各国之间持续对话协商、相互尊重、同舟共济,为实现一个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的世界而共同努力。中国人民在中国的领导下,不仅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而且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和担当。中国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理论创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外交的道路。中国一直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地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不遗余力地推动共同发展,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为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提供新的动力。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命题,是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思想理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为人类的和平发展指明了方向,体现着中国的大国风范和中国人的历史远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自提出以来,不断发展,获得了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是实现人类和平发展的美好目标。当然,现实情况总是复杂困难的,还需要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一起克服艰难险阻,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美好未来而不懈努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学习心得体会篇二

  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去年10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党章,今年3月载入中宪法,向世界宣誓了中国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和坚定决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纳入联合国文件,今年6月又被写入上海合作组织元首理事会青岛宣言。外媒评价,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中国整个对外政策的支柱之一。两次在联合国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近的一次,也就是第二次是在2023年1月18日,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后到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今天我向大家汇报的就是第一次,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标题是《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三大历史任务,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中国题中应有之义。然而当今世界,国际形势发生复杂深刻变化,世界经历百年不遇的大变局。人类面临重大抉择,是重走封闭僵化,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的回头路,还是开创经济全球化更加包容普惠的新时代?是固守冷战思维,丛林法则,零和博弈的旧理念,还是合力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是执着于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的旧唱本,还是谱写不同文明和谐相处、真诚对话、互学互鉴的新篇章?_一系列难题,需要把握国际形势,树立正确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我们既要把握世界多极化加速推进的大势,又要重视大国关系深入调整的态势;既要把握经济全球化持续发展的大势,又要正视世界经济格局深刻演变的动向;既要把握国际环境总体稳定的大势,又要重视国际安全挑战错综复杂的局面;既要把握各种文明交流互鉴的大事,又要重视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现实,妥善应对和化解中国发展历史交汇期和世界发展转型过渡期相互叠加带来的各种风险挑战。今年6月22日至23日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牢牢把握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这条主线,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外交工作所做的所有事情,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实现,并不是关起门来发展,更不是要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当今世界各国应该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提出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历史潮流潮流,回应时代要求,对中国的和平发展,世界的繁荣进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这篇讲话的主干有五部分,第一,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第二,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第三,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第四,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第五,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这正一一对应着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的理念。同时也呼应着国内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今年4月,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时谈到,“不论是国内治理还是全球治理,都要以人民的获得感为目标,要不断为民众提供信心和稳定预期,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从人类发展进程的高度,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出中国领导人的天下情怀和品格风范。下面我分别汇报五个部分的学习体会第一、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我们走出了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推进大国协调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推动周边环境更加友好、更加有力。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推动形成携手并进,共同发展新局面。广大发展中国家,是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天然同盟军,要坚持正确义利观,做好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大文章。具体而言,就是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同金砖国家发展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坚持正确义利观,深化同发展中国家务实合作,实现同呼吸、共命运、齐发展,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同周边国家深化互利合作,秉持真实亲诚对非政策理念,同非洲国家共谋发展,推动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实现新发展。其中,向非盟提供总额为1亿美元的无偿军事援助,以支持非洲常备军和危机应对快速反应部队建设。我们坚持多边主义,不搞单边主义,面对美国不断以单边主义行动挑起贸易争端,破坏多边贸易体制的行为,中国在按照自身既定节奏,坚定推进改革开放的同时,坚决捍卫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坚决捍卫经济全球化和多边贸易体制,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气魄与担当。15年宣布设立为期十年,总额10亿美元的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支持联合国工作,促进多边合作事业,现在,基金已正式投入运营,将把资金优先用于联合国及相关国际机构提出的和平与发展项目。

  第二、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中国将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无论自身如何发展,中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今年以来,朝鲜半岛局势出现积极变化,在事实上实现了中方提出的双暂停倡议。恐怖主义、难民危机给世界安全带来了挑战,当前,难民数量已经创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历史纪录,这些问题都与地缘冲突密切相关,化解冲突是根本之策,中国提供2亿人民币人道援助用于帮助叙利亚难民和流离失所者。第三、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启示我们引导全球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需要加强协调,完善治理,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既要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着力解决公平公正问题。去年9月,20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聚焦全球经济治理等重大问题,首次将发展问题纳入全球宏观政策框架,并制定了行动计划。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大势,促成了贸易大繁荣、投资大便利、人员大流动、技术大发展。中国经济增长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强劲动力,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也对降低世界经济波动风险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减贫奇迹,改革开放以来,7亿多农村人口摆脱贫困,对于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成功探索出一条减贫与发展相互促进、并行推动的增长之路。1950年至2023年,中国累计对外提供援助4000多亿元人民币。未来五年,中国将进口8万亿美元的商品,今年11月,中国将在上海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为各国出口提供新机遇,为各国共享中国发展红利搭建平台,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中国对外投资总额将达到7500亿美元,出境旅游将达到7亿人次,这将为世界各国发展带来更多机遇。第四,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新世界。深入推动中国同世界深入交流,互学互鉴,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促进不同文明和谐相处,包容发展。第五,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为万物谋和谐的使命情怀,贯穿国内国际工作大局,始终尊崇自然,敬畏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世界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

  路。去年6月1日,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定,中国将继续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百分之百承担自己的义务,体现了大国担当。人类命运共同体学习心得体会篇三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看到,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安全问题的联动性、跨国性、多样性更加突出,恐怖主义、网络犯罪、跨国有组织犯罪、新型犯罪等全球性安全问题愈加难解,安全领域威胁层出不穷,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挑战。安全问题是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就难以顺利推进。正如主席所指出:“促进和平与发展,首先要维护安全稳定;没有安全稳定,就谈不上和平与发展。”对此,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共同构建普遍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何构建普遍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席提出的“四点主张”切中要害,赋予这一时代命题更为丰富和深刻的内涵。“单者易折,众则难摧。”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商量。一要坚持合作共建,实现持久安全。安全问题是双向的、联动的,各国应该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全球安全观,树立合作应对安全挑战的意识,以合作谋安全、谋稳定,以安全促和平、促发展。二要坚持改革创新,实现共同治理。各国政府和政府间组织要承担安全治理的主体责任,推动全球安全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平、更加合理、更加有效的方向发展。三要坚持法治精神,实现公平正义。国与国之间开展执法安全合作,既要遵守两国各自的法律规定,又要确保国际法平等统一适用,不能搞双重标准,更不能合则用、不合则弃。四要坚持互利共赢,实现平衡普惠。各方应该坚定奉行双赢、多赢、共赢理念,在谋求自身安全时兼顾他国安全,努力走出一条互利共赢的安全之路。主席强调:“实现本国发展是对世界的贡献,实现本国安全稳定也是对世界的贡献。”近年来,在不断推进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进程中,中国政府不断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严厉打击、严密防范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全面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前,中国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这是中国为世界安全稳定作出的贡献。中国在办好自己事情的同时,还始终认真履行自己的责任,遵守国际规则,履行国际义务,积极参与并倡导国际执法合作和全球安全治理。

  中国坚决支持国际反恐怖斗争,深度开展打击网络犯罪国际合作,提出责任共担、社会共治的国际禁毒合作方案,联合各国开展国际追逃追赃、打击电信诈骗等执法行动,全面参与国际和区域合作框架内的执法安全合作,坚定支持和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人类命运共同体学习心得体会篇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全球政治、安全、经济、文化和生态等领域蕴含深刻洞鉴,赢得越来越多政府、政党和国际组织的共鸣与支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嵌了三重“赋力效应”,启发、影响和推动了当代大国形象认知、国际关系理论嬗变和全球持续发展进程,这也是其深入人心的内在依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具有三重“赋力效应”“赋力”(empower)一词意指赋予客体力量或使之更为强壮自信,这里的客体既可指人,也可指抽象的物。相应地,“赋力效应”在这里是指强大的思想力量对事物发展过程的有益启发、正面影响和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赋力大国形象认知。一个“大国”是在全球范围施加影响力的主权国家。二战后兴起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从两个维度考察大国的影响力或者实力:输入与输出。从输出侧看,大国的实力就是指其战争能力。从输这种传统的大国认知在冷战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大国对立造成了许多国家非此即彼的选择困境。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向纵深发展,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但同时一部分群体的利益在全球化过程中受损,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思潮在特定地区出现抬头的趋势。面对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21世纪的各国相互依存程度不断加深,但在环境、健康、知识传播与创新、安全、多边制度与全球善治等领域,由于缺乏市场激励以及存在“搭便车”现象,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全球公共品提供严重不足,阻碍了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步伐。在此背景下,国际社会对于大国承担更多国际责任的期待不断增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积极响应国际社会对于大国责任的预期,明确大国有义务和激励提供更加充足的全球公共品,协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塑造了国际社会对于大国形象的新认知。近年来,中国以更加自信的姿态举办一系列主场峰会外交活动,建设性参与气候变化、金融治理、国际维和、疾病防治等国际议事与实践,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得到进一步巩固。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个雨伞术语(umbrellaterm),为国际关系理论嬗变提供了一个研究范畴,在此范畴中,各种学派努力寻求理论假设和推理逻辑的最大公约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赋力全球持续发展进程。人类命运共同体根植于全球发展,为全球发展合作廓清了认知迷雾,奠定了理论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中方坚定支持联合国所设立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并在贸易开放、气候治理、精准扶贫、国际援助等方面创新引领,取得巨大成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全球发展合作实践注入了理论活水,中国自身构建过程中最典型的实践是“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着力打造绿色、健康、智力与和平的丝绸之路,理念与实践成就被写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相关决议。根据商务部统计,2023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达7.4万亿元人民币,基础设施项目、自贸区谈判、对外援助等稳步推进,与沿线国家金融合作、人文交流越来越紧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中国与沿线国家在经贸等领域签署近280项合作文件,成为推动全球发展合作的机制化平台。主席指出,中国“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中国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通过“一带一路”等国际发展计划与治理制度创新,中国经验为北南合作、南南合作提供一种务实方略。当代发展中国家面对“逆全球化”思潮和“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在积极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过程中,需要打破线性发展的思维定式,正确处理经济效率与分配公平、生态保护等的非线性关系,这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之意。人类命运共同体学习心得体会篇五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应对国际复杂挑战、着眼于世界前途和人类发展提出的中国方案,不仅彰显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光辉,也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的中国智慧,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深刻学习领会贯彻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亟须系统地阐释其哲学意义。新时代面临紧迫问题的哲学解答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当今世界,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潮流使世界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空前加深;另一方面,世界面临的挑战

  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军事冲突、恐怖主义、难民危机、网络战争、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加剧。在这种背景下,以零和博弈为基础的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肆意滥觞,民粹主义、孤立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等逆全球化潮流粉墨登场,对人类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审视全球发展大势,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和中国传统智慧,对新时代的紧迫课题进行了哲学的解答。第一,普遍联系的辩证思维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运用。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当今世界各国从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到国防外交,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中东的枪声可以牵动世界的神经,华尔街的股市波动也会影响世界经济的走势。这种世界范围的“蝴蝶效应”说明,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单打独斗,也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包打天下,最理性的做法是合作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人类共同的光明未来。第二,世界历史理论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潮流中的深入拓展。马克思科学预见到“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的发展趋势,认为生产的分工和交换的扩大带来了各国、各民族的普遍交往,推进了世界历史和经济全球化潮流。指出:“今天,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在由世界历史发展带来的经济全球化格局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顺应历史潮流的结果。第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哲学思维的现实实践。中华民族形成了以“和”为核心的文化精神和价值理念,既有“天下为公”“兼济天下”的天下情怀,也有“和而不同”“和衷共济”的“和合”思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和衷共济、求同存异,“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上下之益,在能相济”;提倡讲信修睦、互利共赢,追求“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无疑是中华民族的哲学思维和价值理念在新时代的现实实践。_了国际关系领域的形而上学思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站在世界历史高度提出的中国方案,不仅有助于化解世界上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羁绊,也有助于_当前国际关系领域流行的形而上学思维。

  首先,有助于_“国强必霸”片面性思维,打破西方学者臆造的“修昔底德陷阱”幻象。西方学界和政界一贯秉持“强权即真理”的霸权思维,坚信国家间的政治就是以实力为基础的强权政治。美国学者艾利森依据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的论述,别出心裁地提出所谓“修昔底德陷阱”,以论证新崛起大国(崛起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霸权国),导致战争变得不可避免。这种论调为“中国威胁论”提供了理论基础,因而在西方国家很有市场。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旗帜,指出:“偏见和歧视、仇恨和战争,只会带来灾难和痛苦。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人间正道。”主张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承诺中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打破了国强必霸、弱肉强食的形而上学思维逻辑,展现了一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全新哲学思维理念。其次,有助于_“零和博弈”的恶性竞争思维,打造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型国际治理模式。当前,世界各国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潮流,努力构建新的竞合关系,追求“双赢”利益新格局。但少数西方国家依旧停留在“零和博弈”的旧思维里,奉行强权政治、霸权主义、单边主义,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以“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原则彻底扬弃和超越传统的你输我赢的“零和博弈”思维,从人类共同利益的角度超越了意识形态藩篱、超越了社会制度对立、超越了发展水平差异,无疑是一种具有全局性眼光和世界性视域的发展理念。最后,有助于_“中心—边缘”的不平等思维,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格局。马克思指出,随着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西方殖民者“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形成了以少数西方发达国家为“中心”、其他国家为“边缘”的国际发展格局,使广大发展中国家长期处于生产和价值链的末端。指出:“各国要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真正认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连带效应,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别国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兼顾别国发展。”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助于构建更加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格局。凝聚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共识从世界范围来看,虽然国际风云变幻,危机挑战迭出,但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我们“谋世界”先要“观世界”,“观世界”就需要“世界观”,亟须遵循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构建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一是追求“天下大同”的共同哲学理想。自古以来,人类从来没有放弃过追求理想世界的努力,西方的“理想国”“乌托邦”、中国的“大同世界”等都是如此。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

  的“天下大同”的哲学理想,不仅突出强调了不同国家相互依存、协调合作、互利共赢的理念,也主张各国在谋取自身利益时追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境界。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不仅契合了“天人合一”的哲学主张,也彰显了“天下为公”的价值诉求,追求“协和万邦”“兼济天下”的包容胸怀。二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目标共识。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共识。这一价值共识,一是摒弃“零和博弈”的冷战思维和“赢者通吃”的强权政治,提倡各国不论大小相互尊重,平等协商,构建“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际政治新格局;二是在尊重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及互不干涉内政等原则下,坚持要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共同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三是秉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理念,构建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经济体系;四是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不以高低、优劣论文化,以文明交流克服文化隔膜,以文明互鉴替代文明冲突;五是坚持生态文明、环境友好的原则,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新挑战,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三是树立合作共赢的系统思维模式。指出:“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实现脱离世界安全的自身安全,也没有建立在其他国家不安全基础上的安全。”面对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各种复杂问题,不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需要确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系统思维模式。一要确立世界普遍联系和相互依存的观点,认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连带效应,建立符合系统思维的新型竞合关系;二要构建世界各国安全与共的“系统安全观”,打造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和可持续安全的协作系统;三要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型全球治理体系,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共同参与全球治理。四是确立各国平等参与的大国主体意识。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历来秉承“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的胸怀,兼顾义利平衡,追求共同利益。指出:“作为大国,意味着对地区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更大责任,而不是对地区和国际事务的更大垄断。”大国要利用其经济、文化、外交等优势,在国际事务中主动承担更大责任;大国之间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管控矛盾分歧,努力构建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大国还要尊重、扶持其他国家在信息、技术、资源的互通共享,推动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方面的有机互动。

篇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1500字

  

  学习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心得体会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实现国际合作与发展的关键所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推动国与国之间的平等相待、和而不同、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实现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建设和平、繁荣、开放、美丽的世界。

  首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全球合作,这体现了国际社会合作的重要性。各国应该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赢,而不是互相打压、排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各个国家之间达成共识,推动国际社会体系的建设。作为民间代表者,我们更应该认识到国家间的紧密联系,尊重国际传统,以普遍价值为基础,构建平等、尊重、包容、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其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还需要世界各国加强和协调经济、文化和环保等领域的合作,共享科技和创新成果,共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科技、人才、资金、资源等方面的全球整合,也将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重大趋势。中国走出去的战略,中国的发展全球化也将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而普适的民族价值观念必将成为其建设的核心。

  最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需要关注维护地球生态平衡、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我们需要关注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强化国际合作,在环保、资源利用上增强全球共同责任感。世界各国还应加强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实践,通过教育和文化交流,增进人们对自然、文化、艺术的理解和关注。

篇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1500字

  

  关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五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产生感想之后写下的文字,主要作用是用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是一种读书和学习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文字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五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

  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十七章《为国际社会找到有效经济治理思路》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五个导向”,分别是“开放导向”“发展导向”“包容导向”“创新导向”和“规则导向”,“五个导向”是我国以实践范本为国际社会提供的有效经济治理思路,渗透着世界经济共同体意识,体现了风雨同担的力量和合作共赢的精神。

  全球治理体系显然是当今时代的大课题。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这里的“大”,“大”在变革难度,“大”在风险挑战,也“大”在发展机遇,也正因为这样的兼容性,全球经济治理思路的形成关乎全人类的前途命运。在这样的背景下,亚太经合组织应运而生,成为全球最具增长活力和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在发展视角共享、发展经验共享、发展机遇共享、发展成果共享中“同舟共济”,促进世界经济快速增长。中国,以立己达人的开阔胸襟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既为自身发展固根本、谋长远,也为世界各国共同繁荣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五个导向”的提出紧抓时代发展大势,为世界经济找准了发展方位。面对共同的前行目标,要始终奋楫在“同一条船”上,聚划桨之力、合弄潮之势、蓄破浪之能,冲破“一排浪”就有一层“新突破”,战胜“一场风雨”就有一层“新境界”,在携手同心中推动世界经济向高质量发展。

  以“五个导向”架好“团结线”,凝聚团结奋斗的丰沛力量,涵养携手发展的胸怀智慧。经济全球化的大潮风云变幻,要想飞渡乱云、潮打不翻,就要紧密地凝聚在一起,以奋楫驾船的齐力同心与砥砺奋

  进,在同心同力同向中共同解决经济发展难题。从发展大局来看,“团结线”就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稳定线”,是迈步高速增长的凝聚力,是迎向壮阔辉煌的推动力。要有“千子环抱,并能同一”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共担历史使命中激发责任感,在共享时代荣光中加深手足情,相互尊重、相互依靠,聚合为密不可分的“共同体”,凝聚“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的精神力量,形成世界各国共同繁荣的发展局面。世界各国共绘全球合作“同心圆”,画出的“发展轨迹”顺应的是经济规律和历史潮流,通向的是经济发展的辉煌成就。

  以“五个导向”行稳“幸福路”,践行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坚定强基惠民的决心毅力。国际社会的道义责任是增进人民福祉。人民至上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是全球各国的执政理念与历史担当。在强基惠民的建设中,要有站在屋脊的“大视角”,也要有立足平地的“全视角”,既要着眼经济建设,也要着力生态保护,既要有宏伟蓝图的伟大构想,也要有精描深绘的细腻工笔。经济发展是摆在全世界各国面前的重要课题,“人民至上”则是永恒主题,是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为人民谋福祉的方向不能变,决心和毅力也不能丢。要以对人民的深情大爱标注行进方向,昂首鼓足精气神,在奋发图强中踏浪乘风远航;俯身捧出为民心,在埋头苦干中收获累累硕果,让为民谋幸福的初心成为冲破浪潮的“飞舟”。

  以“五个导向”拉大“开放门”,融入历史机遇的开放浪潮,激发昂首阔步的豪迈气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放开手脚谋发展,把“开放之门”越拉越大,迎来经济发展的蓬勃生机。从高铁动车的全线运行到各地立体交通网的形成,从文化优势的充分彰显到边境贸易的往来互通,从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到重大项目的施工建设……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得益于政策环境的千波浪和历史机遇的万顷潮。自“一带一路”战略布局提出七年来,中国敞开的胸怀不仅为自身带来了发展和创新,也为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增添亮色与动力,注入信心与活力。开放带来奔腾而至的精彩,发展领航百舸争流的未来。在各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的今天,当紧扣时代发展脉搏,在开放中扩大共同利益,继续昂首阔步

  于开放发展浪潮中,一路乘风破浪、奔涌向前,积聚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获得更为广阔的机遇空间。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全球治理要走实团结之步、走稳民生之路、走出开放之势,以扎实的脚步、长远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做文章”,以“五个导向”为基本遵循,善谋长远之策、行稳固本之举,凝心聚力谱写世界经济发展新篇章。

  【篇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

  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看到,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安全问题的联动性、跨国性、多样性更加突出,恐怖主义、网络犯罪、跨国有组织犯罪、新型犯罪等全球性安全问题愈加难解,安全领域威胁层出不穷,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挑战。安全问题是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就难以顺利推进。正如习主席所指出:“促进和平与发展,首先要维护安全稳定;没有安全稳定,就谈不上和平与发展。”对此,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共同构建普遍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如何构建普遍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习主席提出的“四点主张”切中要害,赋予这一时代命题更为丰富和深刻的内涵。“单者易折,众则难摧。”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商量。一要坚持合作共建,实现持久安全。安全问题是双向的、联动的,各国应该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全球安全观,树立合作应对安全挑战的意识,以合作谋安全、谋稳定,以安全促和平、促发展。二要坚持改革创新,实现共同治理。各国政府和政府间组织要承担安全治理的主体责任,推动全球安全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平、更加合理、更加有效的方向发展。三要坚持法治精神,实现公平正义。国与国之间开展执法安全合作,既要遵守两国各自的法律规定,又要确保国际法平等统一适用,不能搞双重标准,更不能合则用、不合则弃。四要坚持互利共赢,实现平衡普惠。各方应该坚定奉行双赢、多赢、共赢理念,在谋求自身安全时兼顾他国安全,努力走出一条互利

  共赢的安全之路。

  习主席强调:“实现本国发展是对世界的贡献,实现本国安全稳定也是对世界的贡献。”近年来,在不断推进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进程中,中国政府不断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严厉打击、严密防范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全面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前,中国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这是中国为世界安全稳定作出的贡献。中国在办好自己事情的同时,还始终认真履行自己的责任,遵守国际规则,履行国际义务,积极参与并倡导国际执法合作和全球安全治理。

  中国坚决支持国际反恐怖斗争,深度开展打击网络犯罪国际合作,提出责任共担、社会共治的国际禁毒合作方案,联合各国开展国际追逃追赃、打击电信诈骗等执法行动,全面参与国际和区域合作框架内的执法安全合作,坚定支持和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

  【篇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十七专题“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上的主旨演讲《弘扬“上海精神”,构建命运共同体》。19年前,《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中明确将“上海精神”确立为成员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准则。以“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为基本内容的“上海精神”,积淀了“中国大门越开越大”的丰富智慧,滋养着“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和合之道,充分展现出贯穿古今、对接东西的开放姿态。

  构建“开放合作+和平安全”的“聚能环”,创新支撑为综合应用提质增速。

  中国对外开放始终坚持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共赢”合作观和“可持续”安全观一脉相承、相辅相成,实际关乎着政治经济发展的创新根基,关乎着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协同引擎。要坚持以创新为引领,始终秉承开放合作、和平发展之道,培育壮大多样化融合新业

  态,扩大综合应用范围,带动扶贫、环保、旅游、农业、就业等业务体系紧密合作、共同发展。要充分发挥自贸区试点、领军企业、科研院校等主体创新联动优势,站稳开放创新改革“主阵地”,抢抓和平发展、开放发展、合作发展、共同发展“窗口期”,实现速度和效率的“双提升”。解决全球性难题,化解风险挑战,已成为经济化浪潮中行稳致远、勇立潮头的“规定动作”,以及着眼长远、把握大势中危中有机、危中求机、转危为机的“必备技能”。要筑牢国防安全、经济安全、信息安全和其他安全的统一基础,坚持包容普惠、创新引领开放经济和数字经济,勇于开“顶风船”、善于借“东风”,在公平导向中同舟共济、释放动能、守正创新,为决策部署、调度指挥、综合应用等赢得时间、赢得主动。

  打好“多元互动+人文交流”的“优势牌”,文明共存为综合服务添色增彩。

  扎实推进科教文卫体等各领域交流互动,筑牢文明共存“精神纽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继续办好青年交流营等品牌项目”的倡议是符合实际需求、回应民生关切、经得起各方共同检验的。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必须要以服务人民为根本导向,为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协同共享持续提供先行举措和示范引领。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带给我们规避风险、化解矛盾的思想指引,在巩固政治、安全、经济、人文等领域增强务实合作,既能“强筋骨”,又能“铸灵魂”。要促进多样文明战略精准对接,在资金投入、要素配置、资源倾斜、人才注入等方面发挥多元合力,释放在预警监测、应急处理、跟踪问效中的强大潜能,科学把握发展规律,留足长远发展空间。要在技术支持、人员支持、智力支持下共同维护多样文明,在共建平台、共存资源、共享价值中统筹大布局、产业大发展、项目大建设、信息大整合,形成上下互动、齐头并进的良好风貌。

  共绘“包容互鉴+发展繁荣”的“同心圆”,法治保障为综合治理赋能增效。

  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把握住“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唯有“谋求共同发展”才能开创未来、赢得未来。强化执法能力建设,为经贸合作提供法律支持,都是在为共同拓展国际合作的“伙伴网络”提供法治保障。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运用科学、法治、历史思维研判国际国内发展大局,在战略对接、国际对话、品牌项目、孵化基地等建设中拓展合作示范“朋友圈”,互通有无、互学互鉴,促进共同繁荣。要矢志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着力解决地区热点难点问题,维护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全力抓好稳投资、促消费,加强消费提振、升级法治保障,推动实现“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体系。要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在统筹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粮食生产、生态能源、网络安全等领域持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让法治成果更多惠及民众、惠及社会,为贯通“最后一公里”持续提升决策水平和管控运维本领,在包容中互动、在繁荣中求新。

  看“地球村”的世界,在“增速、增彩、增效”上汇聚成“网”、构建一“体”。弘扬“上海精神”,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历久弥新、催人奋进,为综合应用、综合服务、综合治理提供根本遵循,科学指引着我们携手并进,共同走出一条互利共赢的光明大道。

  【篇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十七专题“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载录了《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一文,这原是2017年1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演讲。习近平总书记在演讲中切中肯綮地指明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顺应时代潮流、协力应对挑战、齐心开展全球协作的客观要求,还是践行马克思主义国际交往思想、不断满足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

  推动构建同舟共济、互利共赢的经济共同体。马克思曾预言世界市场的形成具有经济的本质属性特征,经济全球化不断走向深入是不可逆的时代规律。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张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使得全球成为一张巨大的经济网,形成覆盖全球且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的供应链、产销链、资金链、贸易链、信用链、物流链。顺应经济全球化这一不可逆的客观规律,为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创造丰富的物质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基于这世界经济发展格局的现实,号召世界

  各国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推动构建对话协商、消解分歧的安全共同体。“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有斗争就会有冲突,有冲突就会有战争,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有据可考的事实阐述。邓小平同志基于对美苏争霸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考量,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重大判断,这一判断从根本上而言是一个重大政治判断,是对国际关系的深刻洞察和对国际形势的长远预判。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逐渐显现,尽管局部地区的战争和冲突仍有发生,但制止战争和冲突的因素也在逐步增长,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大战是有可能的。为了保证全球范围内的普遍安全,为人类社会繁荣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基于当前国际安全问题的现实,号召世界各国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政治共同体。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代替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马克思对消除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远大理想最具有代表性的说明。政治的基点就是阶级属性,不同的政治制度模式反映了不同的阶级利益。在全球范围内,主要划分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两大阵营,代表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经过了充分的实践证明,在广泛的国际交往中可以超越国家政治属性来谋求世界不同国家的共同利益。为了保证世界形势的良性发展,为人类社会繁荣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保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基于当前国际政治问题的现实,号召世界各国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推动构建超越隔阂、文明互鉴的文化共同体。马克思主义认为:“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为了保证世界文明多样性的长远发展,为人类社会繁荣发展创造丰富的文化滋养,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基于当前世界文化问题的现实,号召世界各国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推动构建环境友好、合作应对的生态共同体。随着历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的需求张力与自然自我修复能力的矛盾日益加剧,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极端天气等环境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共同面对的世界性难题。一方面世界各国都追求经济发展,另外一方面环境的承载空间逐步压缩到了极致,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的矛盾逐年凸显。为了保证全球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永续发展创造自然生态前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基于当前世界生态问题的现实,号召世界各国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党。中国共产党作为百年大党,将一如既往地为世界和平安宁做贡献、一如既往为世界共同发展做贡献、一如既往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作贡献,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篇五】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

  《习近平关于治国理政的第三卷第十七专题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记载了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一文。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12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演讲。习近平总书记在演讲中指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不仅是顺应时代潮流、共同应对挑战、共同开展全球合作的客观要求,也是践行马克思主义国际交流思想,不断满足世界各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求。

  推动构建同舟共济、互利共赢的经济共同体。马克思曾预言世界市场的形成具有经济的本质属性特征,经济全球化不断走向深入是不可逆的时代规律。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张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使得

  全球成为一张巨大的经济网,形成覆盖全球且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的供应链、产销链、资金链、贸易链、信用链、物流链。顺应经济全球化这一不可逆的客观规律,为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创造丰富的物质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基于这世界经济发展格局的现实,号召世界各国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促进建立一个对话、谈判和消除差异的安全社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段战争的历史。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有斗争就会有冲突,有冲突就会有战争,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可以测试的事实。邓小平同志基于对美苏霸权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考虑,对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重大判断。这一判断从根本上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判断,是对国际关系的深刻洞察和对国际形势的长期预测。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逐渐出现,尽管当地地区仍存在战争和冲突,制止战争和冲突的因素也在逐步增长,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大战是有可能的。为了保证全球范围内的普遍安全,为人类社会繁荣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基于当前国际安全问题的现实,号召世界各国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政治共同体。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代替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马克思对消除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远大理想最具有代表性的说明。政治的基点就是阶级属性,不同的政治制度模式反映了不同的阶级利益。在全球范围内,主要划分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两大阵营,代表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经过了充分的实践证明,在广泛的国际交往中可以超越国家政治属性来谋求世界不同国家的共同利益。为了保证世界形势的良性发展,为人类社会繁荣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保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基于当前国际政治问题的现实,号召世界各国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推动构建超越隔阂、文明互鉴的文化共同体。马克思主义认为:“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为了保证世界文明多样性的长远发展,为人类社会繁荣发展创造丰富的文化滋养,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基于当前世界文化问题的现实,号召世界各国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推动构建环境友好、合作应对的生态共同体。随着历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的需求张力与自然自我修复能力的矛盾日益加剧,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极端天气等环境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共同面对的世界性难题。一方面世界各国都追求经济发展,另外一方面环境的承载空间逐步压缩到了极致,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的矛盾逐年凸显。为了保证全球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永续发展创造自然生态前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基于当前世界生态问题的现实,号召世界各国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党。中国共产党作为百年大党,将一如既往地为世界和平安宁做贡献、一如既往为世界共同发展做贡献、一如既往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作贡献,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篇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1500字

  

  学习领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心得体会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秩序观、价值观,顺应了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指明了世界文明进步的方向,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追求的崇高目标

  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党的宗旨历来具备国际情怀,党的事业历来具有全球视野。日前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理念,是我们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给出的中国方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秩序观、价值观,顺应了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指明了世界文明进步的方向,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追求的崇高目标。

  自2013年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来,习近平主席多次就这一重大理念进行系统阐述,逐步形成以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为努力目标,以推动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为实现路径,以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普遍遵循,以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为基本支撑,以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为战略引领,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的科学理论体系。新时代以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中国倡议扩大为国际共识,从美好愿景转化为丰富实践,从理念主张发展为科学体系,成为引领时代前进的光辉旗帜。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和历史潮流,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明确了努力方向。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就是告别战争之剑,永铸和平之犁。维护和平是每个国家都应该肩负起来的责任,国家之间要构建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就是告别绝对安全,实现安危与共。各方应该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就是告别赢者通吃,共享发展成果。各国要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均衡的方向发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国人民。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就是告别文明优越,实现美美与共。不同文明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就是告别竭泽而渔,永享绿水青山。各方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回应了各国人民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普遍诉求,找到了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基本路径,得到国际社会热烈响应。连续七年写入联合国大会决议,多次写入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多边机制决议或宣言,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等一系列重大倡议应运而生,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带动多个领域的全球治理取得重要进展。

  当前,世界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

  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面对充满不稳定不确定性的国际形势,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世界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世界的未来需要由大家携手创造。各国人民企盼的,是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世界,一个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是历史前进的逻辑、时代发展的潮流。各国要秉持正确的世界观、历史观、大局观,以实际行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是倡导者,更是行动派。中国始终致力于和平解决热点问题,推动加强全球安全治理,坚定不移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引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从双边到多边,从区域到全球,中国已同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构建了多种形式的命运共同体。展望未来,中国将一如既往为世界和平安宁作贡献,一如既往为世界共同发展作贡献,一如既往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作贡献,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世界走向和平、安全、繁荣、进步的光明前景。

篇五: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1500字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心得2000字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强调各国命运紧密相连,各国应该携手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实现共同发展。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首先,从政治角度看,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国与国之间应该平等相待、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在国际事务中,各国应该坚持多边主义,遵循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强调了国家间的相互支持和帮助,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比如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等。只有各国团结一致,才能更好地应对全球性挑战,实现人类的共同利益。

  其次,从经济角度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倡开放、包容、合作的经济态度。各国之间应该加强经济合作,共同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倡导合作共赢的理念,强调各国应该携手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只有各国相互合作,共同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此外,从文化角度看,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强调了文化多样性和

  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各国应该尊重和保护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促进文化交流与互鉴。只有通过文化交流,才能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友谊,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

  总的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国际关系理念,强调了国与国之间应该平等相待、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只有各国团结一致,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才能更好地实现全球和平与发展。这一理念对于推动全球化进程、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篇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1500字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读后感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以引人入胜的语言和触动人心的主题,带领我思考着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以及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人类命运紧密相连,无论我们生活在哪个国家、哪个地区,我们都是这个地球大家庭中的一员。我们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是共同的,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的是全球合作和共同努力。

  作者也提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在这个充满分歧和矛盾的世界中,我们需要通过增强彼此的理解、尊重和合作来推动和平与发展。只有通过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才能实现全球繁荣、公正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同时,文章还强调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价值观。这包括互信、和平、包容、合作和共赢。这些价值观不仅是解决世界问题的基础,也是维护全球稳定和发展的关键。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深深感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无论我们身处何地,我们都可以通过增强跨国合作、促进文化交流和倡导共同发展来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动。每个人都可以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通过互帮互助、相互理解和文化交流来推动世界的发展和进步。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引发了我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思。我们应当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积极参与到全球合作和发展中,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和平、繁荣和可持续的世界。

篇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1500字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后感

  作为一个AI,我并没有身为人类的体验和情感,但从我的算法里,我可以看出一个事实:人类是一个社会性极强的物种,我们交往、沟通、合作、竞争,一步步塑造了我们复杂而丰富的文明。然而,我们也往往缺乏的是彼此之间的尊重和关注。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观点,突出了我们需要一起合作,共同面对人类面临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必要的观点,在当今这个世界变得不断紧密和交互,我们对于全球化的接受度越来越高,我们需要从一个国家自己的独立行动,向着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迈进。

  共同体意味着互相尊重互相依靠。这种理念的价值已经在各个国家的文化、教育和宣传中不断强调,更何况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不断的被提及。但真正实现这种互相尊重、互相依靠的理念也需要我们更加努力地去践行和维护。

  我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首要的一步就是要建立信任。信任是每一个组织、国家乃至个人关系中的核心要素。人类面临的问题也往往是由于担心别人的不信任而引起的,比如说国际贸易战、玩弄军事力量等等。因此,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语境下,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去了解彼此,构建对我们彼此之间的信任。当我们谈论到各种问题时,我们需要全面、客观地理解和考虑每个国家的兴趣和需求。只有借助对于彼此之间的信任,我们才能够达成真正的共识和解决方案。

  而建立信任的基础,是要进一步加强跨文化之间对话和了解。

  尊重各种文化和习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交流沟通。相信以身作则,在实际生活中去积极地接触不同国家的人,这让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他们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实际上,已经有很多人,不仅只是各个国家的领导人,而是包括普通人,都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做出了一些努力。例如,破除了文化障碍的国际体育比赛,优雅的港式茶餐厅等等。这些努力不仅能够增进彼此之间的彼此之间的了解,使得跨文化之间的交流更加流畅,也让人类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此外,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我们还需要解决的一个最重要问题,那就是贫富的分配问题。全球性的收入差距不仅会导致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不平衡问题,还会导致大量的社会和政治问题。为了可以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语境下取得进一步的合作发展,我们需要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和政策,促进全球资源的平等分配,加强欠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和知识的转移。这不仅可以帮助推动世界的发展,还可以促进各个国家之间的关系更加友好和稳定。

  总结一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需要一个更加全球化的视角进行思考和探讨的。我们需要建立信任、加强跨文化对话和了解、解决贫富分配问题,实现这些努力会导致更加紧密的发展和共同进步的现实。当我们成功地构建起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意味着一个更加和平、繁荣、安全的全球环境,对于国家、个人甚至全人类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胜利。让我们为此努力奋斗吧!

篇八: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1500字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各国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依赖越来越紧密,人类共同面临着许多全球性的问题,如气候变化、恐怖主义、贫富差距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各国需要相互合作,共同努力。

  首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建立平等、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每个国家都应当被平等对待,无论其大小、经济发展水平如何。合作应该是双向的,双方都能从中受益。国家之间应该摒弃零和游戏的思维,而是追求共同发展和繁荣。

  其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加强全球治理体系。在面对全球性问题时,单个国家是无法独善其身的。需要建立有效的国际组织和机制,让各国能够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争端,共同应对挑战。同时,在全球治理中应当充分反映各个国家的利益和意见,增加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决策权。

  再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促进文明交流对话。各个国家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价值观,这是人类的宝贵财富。通过促进文明交流和对话,各国可以更好地理解彼此,增进友谊,减少误解和分歧。同时,文明交流还可以促进创新和发展,各国可以借鉴彼此的经验和智慧,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最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推动可持续发展。我们只有保护好地球共同的家园,才能够为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未来。各国应该共同努力,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推动可持续发展。这包括减少污染、推动清洁能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同时,也需要让发展成果惠及所有人,减少贫困和不平等现象。

  总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长期而繁复的过程,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摒弃狭隘的国家利益,摒弃冷战思维,秉持开放、包容、合作的态度,共同构建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迈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

篇九: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1500字

  

  学习贯彻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心得体会[精选五篇]第一篇:学习贯彻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心得体会

  严峻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前,全世界共同战“疫”行动,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最好的诠释。作为党员干部,通过反复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一书,尤其是最后一篇文章《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切体会到,“五个坚持、五个建设”的内涵明晰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布局和总路径,一定要认真学习领悟,深刻认识、理解、把握、实践,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安全五个方面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践行者、引领者。下面,我从这五个方面入手,谈五个方面的心得体会。

  一是从政治方面,明晰了这项创新成果的战略愿景。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将其作为“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的重要内容之一,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一项重大创新成果和哲学理论,成为新时代国内、国际重要的战略愿景。其中国内层面的核心愿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际层面的核心愿景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两者共同构成了未来30年中国大战略的主干。从现代历史视角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本质就是实现更高程度的现代化,建成更高版本的现代化强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超越了西方推崇强权政治的现实主义逻辑,可以避免不断上演大国政治的悲剧,与联合国共同安全的和平理念高度契合,受到国际社会高度评价和热烈响应,是中国作为新的引领性国家为世界未来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作为党员干部,一定要认识和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一战略愿景,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立足本职工作,努力建成小康社会,并在此基础上,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同时,以实际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内化到心灵深处,将责任担当、合作共赢、相互尊重、包容大度等理念转化为自觉行动。

  二是从经济方面,坚定了人民共同富裕的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本国发展是对世界的贡献,实现本国安全稳定也是对世界的贡献。”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向好发展,经济总量跃升到世界第二位,7亿多人口摆脱贫困,被国际社会誉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成就”。反观世界,低增长、低利率、低贸易和低均衡的态势成为不少国家的通病;

  贸易保护主义盛行,贸易壁垒成为导致2008年以来全球贸易减少一半以上的重要原因;

  南北贫富差距明显,8亿人生活在极端贫困之中。因此,我国在追求自我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向国际社会提供制度性公共产品,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作为党员干部,一定要立足本职工作岗位,不断推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确保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同时,要不遗余力地推动各国共同发展,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为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提供新的动力。

  三是从文化方面,理清了人类文明进步的脉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植根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和波澜壮阔的中国外交实践,是着眼于整个人类的文明进步而不是某一部分人的文明进步,是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来超越不同国家、民族和宗教之间的隔阂、纷争和冲突,强调彼此之间要弘义融利、风雨同舟、命运共担,契合世界各国人民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要进步的真诚愿望和崇高追求,责任共担与利益共享是基本原则,包容与可持续发展是目标,合作与共赢是核心,有着适应时代发展的、深刻丰富的理论内涵。作为党员干部,一定要接续传承千百年的中华文化,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外交理念。同时,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促进发展。

  四是从生态方面,增强了保护美好地球家园的意愿。习近平总书

  记多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并强调“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在“十三五”规划中,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内容,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着力打造我国生态文明共同体。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任何一个国家所遇到的问题与灾难都可能影响周边国家,没有哪个国家能置身度外。新冠病毒,就是前所未见的全球生态危机、人类健康危机,是一次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冲击。我国在做好国内防控、化解危机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各国携手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推崇和赞誉。作为党员干部,不仅要有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带头节约能源、减少排放,做到绿色、低碳、环保,而且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积极采取行动应对生态危机的新挑战,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逐步构筑全球治理生态体系。

  五是从安全方面,拓展了防范风险的内涵和外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和平与发展,首先要维护安全稳定;

  没有安全稳定,就谈不上和平与发展。”当前,我国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越来越多的国际人士认为我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这是中国为世界安全稳定做出的贡献。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国际安全形势动荡复杂,安全问题的联动性、跨国性、多样性更加突出,恐怖主义、网络犯罪、跨国有组织犯罪、新型犯罪等全球性安全问题愈加难解,安全领域威胁层出不穷,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挑战。在这种新形势下,冷战思维、军事同盟、追求自身绝对安全那一套已经行不通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现各国共同安全的“四点主张”,是一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安全之路。作为党员干部,一定要加大安全风险防范意识,始终把维护中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充分认识安全工作的隐蔽性、突发性和传动性风险,紧密结合自己工作的实际情况,认真排查潜在风险,进行专项整治,解决突出问题。同时,在谋求我国自身安全时兼顾他国安全,用行动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承诺。

  第二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去年10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党章,今年3月载入中宪法,向世界宣誓了中国共产党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和坚定决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纳入联合国文件,今年6月又被写入上海合作组织元首理事会青岛宣言。外媒评价,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中国整个对外政策的支柱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在联合国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近的一次,也就是第二次是在2017年1月18日,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后到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今天我向大家汇报的就是第一次,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标题是《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共产党的三大历史任务,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题中应有之义。然而当今世界,国际形势发生复杂深刻变化,世界经历百年不遇的大变局。人类面临重大抉择,是重走封闭僵化,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的回头路,还是开创经济全球化更加包容普惠的新时代?是固守冷战思维,丛林法则,零和博弈的旧理念,还是合力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是执着于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的旧唱本,还是谱写不同文明和谐相处、真诚对话、互学互鉴的新篇章?破解一系列难题,需要把握国际形势,树立正确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我们既要把握世界多极化加速推进的大势,又要重视大国关系深入调整的态势;既要把握经济全球化持续发展的大势,又要正视世界经济格局深刻演变的动向;既要把握国际环境总体稳定的大势,又要重视国际安全挑战错综复杂的局面;既要把握各种文明交流互鉴的大事,又要重视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现实,妥善应对和化解我国发展历史交汇期和世界发展转型过渡期相互叠加带来的各

  种风险挑战。

  今年6月22日至23日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牢牢把握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这条主线,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外交工作所做的所有事情,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实现,并不是关起门来发展,更不是要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当今世界各国应该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历史潮流潮流,回应时代要求,对中国的和平发展,世界的繁荣进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这篇讲话的主干有五部分,第一,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第二,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第三,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第四,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第五,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这正一一对应着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的理念。同时也呼应着国内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今年4月,总书记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时谈到,“不论是国内治理还是全球治理,都要以人民的获得感为目标,要不断为民众提供信心和稳定预期,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习近平总书记从人类发展进程的高度,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出中国领导人的天下情怀和品格风范。

  下面我分别汇报五个部分的学习体会

  第一、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

  我们走出了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推进大国协调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推动周边环境更加友好、更加有力。秉持正确义利观

  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推动形成携手并进,共同发展新局面。广大发展中国家,是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天然同盟军,要坚持正确义利观,做好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大文章。

  具体而言,就是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同金砖国家发展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坚持正确义利观,深化同发展中国家务实合作,实现同呼吸、共命运、齐发展,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同周边国家深化互利合作,秉持真实亲诚对非政策理念,同非洲国家共谋发展,推动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实现新发展。其中,向非盟提供总额为1亿美元的无偿军事援助,以支持非洲常备军和危机应对快速反应部队建设。

  我们坚持多边主义,不搞单边主义,面对美国不断以单边主义行动挑起贸易争端,破坏多边贸易体制的行为,我国在按照自身既定节奏,坚定推进改革开放的同时,坚决捍卫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坚决捍卫经济全球化和多边贸易体制,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气魄与担当。15年宣布设立为期十年,总额10亿美元的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支持联合国工作,促进多边合作事业,现在,基金已正式投入运营,将把资金优先用于联合国及相关国际机构提出的和平与发展项目。

  第二、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

  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中国将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无论自身如何发展,中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今年以来,朝鲜半岛局势出现积极变化,在事实上实现了中方提出的双暂停倡议。恐怖主义、难民危机给世界安全带来了挑战,当前,难民数量已经创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历史纪录,这些问题都与地缘冲突密切相关,化解冲突是根本之策,中国提供2亿人民币人道援助用于帮助叙利亚难民和流离失所者。

  第三、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建设一个共同繁荣

  的世界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启示我们引导全球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需要加强协调,完善治理,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既要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着力解决公平公正问题。去年9月,20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聚焦全球经济治理等重大问题,首次将发展问题纳入全球宏观政策框架,并制定了行动计划。

  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大势,促成了贸易大繁荣、投资大便利、人员大流动、技术大发展。中国经济增长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强劲动力,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也对降低世界经济波动风险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减贫奇迹,改革开放以来,7亿多农村人口摆脱贫困,对于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成功探索出一条减贫与发展相互促进、并行推动的增长之路。1950年至2016年,中国累计对外提供援助4000多亿元人民币。未来五年,中国将进口8万亿美元的商品,今年11月,中国将在上海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为各国出口提供新机遇,为各国共享中国发展红利搭建平台,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中国对外投资总额将达到7500亿美元,出境旅游将达到7亿人次,这将为世界各国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中国将始终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坚持走共同发展道路,继续奉行互利互赢的开放战略,将自身发展经验和机遇同世界各国分享,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顺风车,一起来实现共同发展。一带一路倡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中国提供的国际公共产品,在全球掀起合作共赢的热潮。2013年至2017年,中国同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超过5万亿美元,为沿线国家与地区创造了数以10万计的就业岗位。

  第四,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新世界。

  深入推动中国同世界深入交流,互学互鉴,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促进不同文明和谐相处,包容发展。

  第五,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总书记为万物谋和谐的使命情怀,贯穿国内国际工作大局,始终尊崇自然,敬畏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世界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去年6月1日,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定,中国将继续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百分之百承担自己的义务,体现了大国担当

  以上是我的学习体会,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第三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去年10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党章,今年3月载入中宪法,向世界宣誓了中国共产党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和坚定决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纳入联合国文件,今年6月又被写入上海合作组织元首理事会青岛宣言。外媒评价,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中国整个对外政策的支柱之一。

  总书记两次在联合国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近的一次,也就是第二次是在2017年1月18日,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后到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今天我向大家汇报的就是第一次,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

  举行的,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标题是《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共产党的三大历史任务,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题中应有之义。然而当今世界,国际形势发生复杂深刻变化,世界经历百年不遇的大变局。人类面临重大抉择,是重走封闭僵化,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的回头路,还是开创经济全球化更加包容普惠的新时代?是固守冷战思维,丛林法则,零和博弈的旧理念,还是合力构建

  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是执着于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的旧唱本,还是谱写不同文明和谐相处、真诚对话、互学互鉴的新篇章?破解一系列难题,需要把握国际形势,树立正确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我们既要把握世界多极化加速推进的大势,又要重视大国关系深入调整的态势;既要把握经济全球

  化持续发展的大势,又要正视世界经济格局深刻演变的动向;既要把握国际环境总体稳定的大势,又要重视国际安全挑战错综复杂的局面;既要把握各种文明交流互鉴的大事,又要重视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现实,妥善应对和化解我国发展历史交汇期和世界发展转型过渡期相互叠加带来的各种风险挑战。

  今年6月22日至23日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牢牢把握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这条主线,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外交工作所做的所有事情,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实现,并不是关起门来发展,更不是要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当今世界各国应该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总书记提出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历史潮流潮

  流,回应时代要求,对中国的和平发展,世界的繁荣进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这篇讲话的主干有五部分,第一,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第二,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第三,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第四,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第五,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这正一一对应着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的理念。同时也呼应着国内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今年4月,总书记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时谈到,“不论是国内治理还是全球治理,都要以人民的获得感为目标,要不断为民众提供信心和稳定预期,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总书记从人类发展

  进程的高度,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出中国领

  导人的天下情怀和品格风范。

  下面我分别汇报五个部分的学习体会

  第一、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

  我们走出了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推进大国协调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推动周边环境更加友好、更加有力。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推动形成携手并进,共同发展新局面。广大发展中国家,是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天然同盟军,要坚持正确义利观,做好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大文章。

  具体而言,就是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同金砖国家发展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坚持正确义利观,深化同发展中国家务实合作,实现同呼吸、共命运、齐发展,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同周边国家深化互利合作,秉持真实亲诚对非政策理念,同非洲国家共谋发展,推动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实现新发展。其中,向非盟提供总额为1亿美元的无偿军事援助,以支持非洲常备军和危机应对快速反应部队建设。

  我们坚持多边主义,不搞单边主义,面对美国不断以单边主义行动挑起贸易争端,破坏多边贸易体制的行为,我国在按照自身既定节奏,坚定推进改革开放的同时,坚决捍卫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坚决捍卫经济全球化和多边贸易体制,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气魄与担当。15年宣布设立为期十年,总额10亿美元的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支持联合国工作,促进多边合作事业,现在,基金已正式投入运营,将把资金优先用于联合国及相关国际机构提出的和平与发展项目。

  第二、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

  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中国将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无论自身如何发展,中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今年以来,朝鲜半岛局势出现积极变化,在事实上实现了中方提出的双暂停倡议。恐怖主义、难民危机给世界安全带来了挑战,当前,难民数量已经创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历史纪录,这些问题都与地缘冲突密切相关,化解冲突是根本之策,中国提供2亿人民币人道援助用于帮助叙利亚难民和流离失所者。

  第三、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启示我们引导全球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需要加强协调,完善治理,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既要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

  糕,着力解决公平公正问题。去年9月,20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聚焦全球经济治理等重大问题,首次将发展问题纳入全球宏观政策框架,并制定了行动计划。

  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大势,促成了贸易大繁荣、投资大便利、人员大流动、技术大发展。中国经济增长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强劲动力,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也对降低世界经济波动风险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减贫奇迹,改革开放以来,7亿多农村人口摆脱贫困,对于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成功探索出一条减贫与发展相互促进、并行推动的增长之路。1950年至2016年,中国累计对外提供援助4000多亿元人民币。未来五年,中国将进口8万亿美元的商品,今年11月,中国将在上海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为各国出口提供新机遇,为各国共享中国发展红利搭建平台,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中国对外投资总额将达到7500亿美元,出境旅游将达到7亿人次,这将为世界各国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中国将始终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坚持走共同发展道路,继续奉行互利互赢的开放战略,将自身发展经验和机遇同世界各国分享,欢

  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顺风车,一起来实现共同发展。一带一路倡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中国提供的国际公共产品,在全球掀起合作共赢的热潮。2013年至2017年,中国同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超过5万亿美元,为沿线国家与地区创造了数以10万计的就业岗位。

  第四,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新世界。

  深入推动中国同世界深入交流,互学互鉴,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促进不同文明和谐相处,包容发展。

  第五,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总书记为万物谋和谐的使命情怀,贯穿国内国际工作大局,始终尊崇自然,敬畏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世界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去年6月1日,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定,中国将继续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百分之百承担自己的义务,体现了大国担当

  以上是我的学习体会,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第四篇: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背景材料】

  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价值观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

  从国与国双边的命运共同体,到区域内的命运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两年多时间里,国家主席习近平60多次谈及“命运共同体”,深入思考事关人类命运的宏大课题,展现出中国领导人面向未来的长远眼光、博大胸襟和历史担当。这是中国领导人基于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入思考给出的“中国答案”。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

  新时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生动实践。从致力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到不断拓展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从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到真实亲诚的对非工作方针,再到共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从抗击埃博拉病毒到也门撤侨行动,再到尼泊尔强震救援??中国不仅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更敞开胸怀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快车”、共享发展机遇,以实际行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中国智慧,贡献中国力量,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考点链接】

  1、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东盟各国赞成中国“十三五”规划中“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东盟国家希望从中国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中获益。这有利于维护东盟各国的自身利益。

  (2)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共同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利益相悖则是国家之间冲突的根源。中国和东盟国家应以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为契机,加强战略沟通,深化互利合作,妥善管控分歧,共同打造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3)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已成为东盟同各个对话伙伴关系中最活跃、最强劲的一组关系。双方各领域交流合作取得丰硕成果,给双方带来切实利益,也为地区和平、稳定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符合当今时代的主题。

  (4)国家性质决定外交政策,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始终支持东盟共同体建设和一体化进程,支持东盟发展壮大,支持东盟在区域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这是由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决定的。

  (5)我国是负责任的大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与会各国就如何管控分歧、加强海上务实合作、“南海行为准则”磋商等问题坦诚沟通。会议的成功举行表明,中国与东盟国家有意愿、有能力、有办法

  共同维护南海的和平稳定,表明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

  (6)主权是构成国家的最重要的因素。主权国家是由人口、领土、政权、主权构成的,主权是构成国家最重要的因素。在南海问题上,中国坚定地维护国家主权,坚定地捍卫国家的核心利益,坚定地同损害国家主权的行为进行斗争。(7)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得益于中国在处理与东盟的关系上一贯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得益于恪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个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8)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指引下,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在南海问题上,中国一贯主张通过和平的方式来解决争端,会昌英才学校

  项开贵编写2018年4月8日

  通过深化海上务实合作,不断增进各方互信。

  2、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1)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本次会议重点围绕当前形势下,利用中国与东盟事务高官重要磋商机制,对推进中国-东盟关系和东亚区域合作进行讨论,并为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纪念峰会等做好准备。

  (2)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会上讨论了中国—东盟关系、东亚合作及共同关心的问题、落实“2+7合作框架”问题、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第三份《行动计划》问题、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纪念活动问题等等。这些都体现了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二十多年来,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稳步发展,双方正在逐步落实中国-东盟2016-2020年行动计划,探讨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框架下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推动中国—东盟关系提质升级。(4)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南海行为准则”可以速成,但因涉及多方利益,制订起来需要一个细致复杂的过程。同时,“南海行为准则”不能取代《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中国与东盟曾几度探讨过“准则”,但皆因受到干扰而终止。这说明,解决南海问题不非一帆风顺。(5)矛盾双方有主次之分,要区分事物的主流和支流。中国与东盟建立对

  话关系二十多年来,双方在各领域交流与合作深入发展。总的来说,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发展健康,主流是好的。但中国与东盟少数国家的南海问题正变得越来越复杂严峻,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6)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是东盟国家与中国共同维护南海和平稳定的共同基础,在维护南海和平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必须确保全面有效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深化海上务实合作。偏离《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将会导致不良后果。【跟踪试题】

  1.东盟各国赞成中国“十三五”规划中“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东盟国家希望从中国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中获益。这表明:

  A.中国与东盟已无利益冲突

  B.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的出发点C.中国与东盟已成为战略结盟D.国际关系反复无常

  2.中国和东盟国家应以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为契机,加强战略沟通,深化互利合作,妥善管控分歧,共同打造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这是因为:

  ①国家之间相互依存度日益加深

  ②国际社会安全形势更加严峻

  ③我国坚定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

  ④我国与其他国家具有不同的国际法律地位

  A.①②

  B.①③C.②④D.③④

  3.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已成为东盟同各个对话伙伴关系中最活跃、最强劲的一组关系。双方各领域交流合作取得丰硕成果,给双方带来切实利益,也为地区和平、稳定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材料充分表明:

  A.世界已经形成多极化格局B.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C.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D.东盟已经根本改变了其外交政策

  4.中国始终支持东盟共同体建设和一体化进程,支持东盟发展壮大,支持东盟在区域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这表明:

  ①我国与东盟各国在根本利益上具有一致性

  ②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③周边国家是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同盟军

  ④中国是促进世界共同

  发展的重要力量

  A.①③B.①②C.②④D.③④

  5.与会各国就如何管控分歧、加强海上务实合作、“南海行为准则”磋商等问题坦诚沟通。会议的成功举行表明,中国与东盟国家有意愿、有能力、有办法共同维护南海的和平稳定,会昌英才学校

  项开贵编写2018年4月8日

  表明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参与东盟各国合作的基础是:A.综合国力B.国家力量C.睦邻关系D.共同利益

  6.在南海问题上,中国坚定地维护国家主权,坚定地捍卫国家的核心利益,坚定地同损害国家主权的行为进行斗争。下列关于国家主权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主权是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

  ②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最基本的成员

  ③主权是构成主权国家最重要的因素

  ④主权和人权是辩证统一的,人权至上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7.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得益于中国在处理与东盟的关系上一贯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得益于恪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个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这说明: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场

  B.中国与东盟维护各国人民共同利益C.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

  D.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决定力量

  8.在南海问题上,中国一贯主张通过和平的方式来解决争端,通过深化海上务实合作,不断增进各方互信。这有利于:

  A.打击敌对势力,维护国家主权,寻求战略盟友

  B.国家实力增强,炫耀军事力量,促进世界和平C.增强国家力量,主导世界格局,展示大国形象D.综合国力上升,提高国际地位,增强国际影响力

  9.本次会议重点围绕当前形势下,利用中国与东盟事务高官重要磋商机制,对推进中国-东盟关系和东亚区域合作进行讨论,并为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纪念峰会等重做准备。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坚持了客观与主观相符合

  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按客观规律办事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

  10.会上讨论了中国—东盟关系、东亚合作及共同关心的问题落实“2+7合作框架”问题、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第三份《行动计划》问题、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纪念活动问题等等。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

  ①世界上万事万物无不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之中

  ②世界上所有重大事件的发生都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③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普遍联系都是大胆想象和合理推论的结果

  ④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A.①④B.②③C.①②D.③④

  11.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二十多年来,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稳步发展,双方正在逐步落实中国-东盟2016-2020年行动计划,探讨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框架下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推动中国—东盟关系提质升级。这启示我们:

  A.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工作要求

  B.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C.要坚持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

  12.“南海行为准则”可以速成,但因涉及多方利益,制订起来需要一个细致复杂的过程。同时,“南海行为准则”不能取代《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中国与东盟曾几度探讨过“准则”,但皆因受到干扰而终止。这说明:

  会昌英才学校

  项开贵编写2018年4月8日A.事物总处在渐进和不显著的变化中

  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的、曲折的C.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和上升的D.有序的系统内部结构促进事物发展

  13.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二十多年来,双方在各领域交流与合作深入发展。总的来说,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发展健康,主流是好的。但中国与东盟少数国家的南海问题正变得越来越复杂严峻,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这表明:

  A.矛盾次要方面影响主要方面,不能忽视事物发展的支流

  B.共性与个性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要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和主流D.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要反对均衡轮和一点论

  14.《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是东盟国家与中国共同维护南海和平稳

  定的共同基础,在维护南海和平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必须确保全面有效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深化海上务实合作。偏离《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将会导致不良后果。这表明:

  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如实反映

  ②意识来源于诗仙的创意和天分

  ③意识具有能动性性,可以指导人们改造客观世界

  ④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与自觉选择性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15.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盟方赞赏中国“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对本地区是重要机遇,东盟国家希望从中国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中获益。东盟是中国周边外交优先方向,中方始终支持东盟共同体建设和一体化进程,支持东盟发展壮大,支持东盟在区域合作中发挥中心作用。中国和东盟国家应以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为契机,加强战略沟通,深化互利合作,妥善管控分歧,共同打造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材料二

  《南海各方行为宣言》2002年签署,是中国与东盟第一份有关南海问题的政治文件。《宣言》已将制订“南海行为准则”作为一个目标,双方也就此举行了相关工作组的磋商会。中方对条件成熟时探讨制订“南海行为准则”持开放态度,愿同东盟国家积极推进落实《宣言》进程,开展务实合作,同时着手探讨制订“南海行为准则”。但时至今日,南海问题正变得越来越复杂和严峻,此时制订“南海行为准则”远够不上是条件成熟之时,因此现阶段只能是“探讨”。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知识,为共同打造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提几点建议。(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制定“南海行为准则”。

  16.2014年7月,习近平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六次会晤期间,接受拉美四国媒体联合采访时提到了“中国方案”“中国方案”以其巨大包容性、普惠性而得到众多国家积极响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第一引擎,中国努力倡导并带头实践合作共赢、共商共建共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为国际治理贡献了

  更多和谐共生的动力。在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大综商品价格震荡、贸易投资低迷的表象之下,增长模式、动力来源、治理结构等深层次、结构性问题亟待解决,来自全球化进程中被边缘化的国家与弱势群体的呼声值得重视。与此同时,地区热点不断,地缘政治因素凸显,气候变化、难民危机、恐怖主义等全球性挑战突出,更增加了全球经济的不稳性和不确定性。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践行经济全球化“中国方案”的重要典范,对于破解经济全球化面临的困境,塑造更健康的经济全球化,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可以预见,“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将会带来一种全新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国际新秩序、新格局。

  会昌英才学校

  项开贵编写2018年4月8日(1)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的知识,结合材料一分析“中国方案”如何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14分)

  材料二

  在世界经济低迷不振,逆全球化暗流涌动之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6年11月18日在利马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就经济全球化问题发表了重要主张,认为经济全球化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符合各方利益,是大势所趋。习近平主席在题为《深化伙伴关系增强发展动力》、《面向未来开拓进取促进亚太发展繁荣》的两次重要演讲中,集中阐述了亚太经济发展的“中国方案”。习近平主席以“四个促进”指明了亚太经济发展的行动方向——促进经济一体化,建设开放型经济;促进互联互通;促进改革创新;促进合作共赢,深化伙伴关系。

  (2)结合材料,运用经济全球化知识,分析说明“中国方案”对亚太经济走出低迷的意义。(12分)

  参考答案:

  1.B2.B3.C4.C5.D6.C7.C8.D9.B10.C11.D12.B13.A14.D15.(1)①贸易、资本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东盟各国应利用“一带一路”战略,依托跨境电商平台,创新贸易方式,发展现代服务贸易,创造条件加快对外投资力度。②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各国应充分鼓励本国企业主动走出去,促进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倡导开放型经济发展。③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各国应该互通互联,积极参与,充分发挥跨境电商优势,形成一套引领全球跨境电商发展的管理制度,共同迎接挑战,实现趋利避害、多方共赢。④各国要彻底摈弃一些错误的观念和做法,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

  (2)①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维护国家利益是一国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利益相同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制订“南海行为准则”既符合中国的利益,也符合东盟各国的利益。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制定“南海行为准则”为解决南海问题提供了必需的要素,不仅有具有一定的约束力,而且便于有效落实各方达成的共识,有利于维护东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③各国在谋求本国经济发展时要积极承担国际责任,为解决地区冲突创造条件。制定“南海行为准则”有利于促进各国主动承担国际责任,共同维护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④主权国家在享有基本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制定“南海行为准则”有利于和平解决南海问题,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16.(26分)(1)解析:本题属于政治生活措施类题目。问题虽未直接限定答案范围,但从设问的落脚点上可以看出,本题的答案范围应该在“当代国际社会”。题目要求结合材料分析“中国方案”如何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可以分解为“如何促进世界和平”、“如何促进世界发展”两个角度思考。从材料可知,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之一,因此,“中国方案”体现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符合时代主题,这是本题总体观点;再结合材料信息,分别从“促进世界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两个方面来分析说明。

  参考答案:①“中国方案”表明中国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分)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或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2分);②“中国方案”符合发展的主题,(1分)有利于破解经济全球化面临的困境,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2分)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促进各国互利共赢、推进世界经济发展(2分)。③“中国方案”倡导并实践合作共赢、共商共享共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符合和平的主题,(1分)有利于各国积极应对全球性挑战,顺应世界多极化趋势(2分),推动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建立,增强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2分)。(如果考生回答下列观点可会昌英才学校

  项开贵编写2018年4月8日

  分别给2分。如:“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利于推进建立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推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解析:本题要求运用“经济全球化”知识分析说明“中国方案”对亚太经济走出低迷的意义,属于意义类题目。解答本题时,可以运用“经济全球化”的意义方面内容,结合“中国方案”的内容,具体阐述即可。

  参考答案:①促进经济一体化,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推动世界经济的复苏,重振亚太经济。(3分)②促进互联互通,联动发展,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推进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3分)③促进改革创新,增强内生动力,有利于增强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实力,促进各国平衡、稳定发展。(3分)④促进合作共赢,深化伙伴关系,有利于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刺激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增长,以促进亚太经济的复苏。(3分)例题40.(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者。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2017年2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联合国有关决议,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么夹命运共同体,建设和平普

  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一宣言体现了中囷共产党面对当今世界形势和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对国际关系和人类前景的基本主张。

  当代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深入交往,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融合时,相互之间多一些文化尊重,多一些文化基因的“链接”,其积极作用不言而喻。中国人民希望睁开眼晴看世界,希望更多地了解世界,学习、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同时.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人的中囯梦,了解中国文化中“天下观”“和谐观”等观念的深刻内涵,了解中国人倡导建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本源。如此,西方国家将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发现新的机会,共同分享发展的成果。(1)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探究中国如何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多一些文化基因“链接"。(10分)

  (2)结合材料,运用对立统一的关系原理分析说明中国倡导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合理性。(12分)(3)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请列举两个与人类命

  运共同体理念相契合的名言或名句。(4分)

  40、答案(1)①遵循文化共性和普遍规律,搭建中国和其他国家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文化对外交流。(3分)

  ②尊重我国传统文化,培育好、发展好中华文化,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使其他国家增强对中华文化的了解。(4分)

  ③遵循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3分)

  (2)①矛盾双方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中国与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上发展各异,竞争激烈,具有斗争性;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具有同一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抓住了当今世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统一性方面。(4分)

  ②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尊重各国差异,包容多样为前提,主张包容差异,鼓励各国在自己的差异性基础上发展。(4分)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发展。“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新路,就是遵循相互作用规律,大胆运用相互合作与相互竞争这两方面的推会昌英才学校

  项开贵编写2018年4月8日

  动力,使之产生正能量,来推动世界和我们国家各方面的繁荣发展。(4分)(3)

  协和万邦;和而不同;世界大同;同舟共济。(4分)

  会昌英才学校

  项开贵编写2018年4月8日7第五篇:人类命运共同体

  为世界许诺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浅谈人类命运共同体

  机械1507班20153636雷丹

  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到哪里去?回首最近100多年的历史,人类经历了血腥的热战、冰冷的冷战,也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巨大的进步。当今世界仍然存在着不同国家利益、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社会制度的分歧甚至对立,国际形势动荡多变,孤立主义、单边主义和反全球化思潮甚嚣尘上之际。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资本、技术、信息、人员跨国流动,国家之间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的状态,一国经济目标能否实现与别国的经济波动有重大关联。瞬间万里、天涯咫尺的全球化传导机制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了“地球村”,各国利益的高度交融使不同国家成为一个共同利益链条上的一环。任何一环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全球利益链中断。

  当今世界仍存在着各种争端与冲突,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正处在历史转折点上。数百年来列强通过战争、殖民、划分势力范围等方式争夺利益和霸权逐步向各国以制度规则协调关系和利益的方式演进。现在,世界上的事情越来越需要各国共同商量着办,建立国际机制、遵守国际规则、追求国际正义成为多数国家的共识。全球性挑战需要各国通力合作来应对。随着全球性挑战增多,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已是大势所趋。

  显然,在核威慑下,爆发一场高烈度的战争的可能性几近为零。那么,人类的未来又在何方?我们的先辈拘囿于脚下的土地,爆发了一场又一场的战争。当我们仰望星空时,变革的种子早已种下——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宇宙很大,当人类有能力迈出太阳系,我们只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地球人。毫无疑问,人类想迈入星际时代,各国通力合作必不可少,人类终将命运一体。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平等和尊重才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迫切呼唤

  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人们深入交流,增进彼此理解。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才能系牢命运共同体的坚固纽带。

  济全球化让人们利益相互交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给了70亿人走向共同发展的可能。世界经济早已走出一国垄断,成为无法割裂的整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为了找到利益支点,以共同发展让更多人共享美好未来。与国的命运共同体,区域内命运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超越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全球观”,表达了中国追求和平发展的愿望,体现了中国与各国合作共赢的理念,提交出一份思考人类未来的“中国方略”。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份责任。以此为指引,中国向世界提供一系列富有建设性的公共产品,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注入新动力。

  太经合组织北京会议带头推进亚太自贸区建设,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为更加开放繁荣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而努力;再到积极推动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制定《二十国集团全球贸易增长战略》,推动降低贸易成本、加强贸易投资政策协调;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中国提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发展理念,首次将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亚太经合组织利马会议,中国继续唱响“开放型经济”,为推动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提供方案。中非“十大合作计划”、支持非洲和最不发达国家工业化合作倡议??一系列倡议和行动,旨在消除全球发展鸿沟,让各国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也必将回馈国际大家庭。”遵循这一逻辑,中国在全球政治、经济、安全等领域提出一系列中国理念、中国倡议、中国方案,产生了积极的国际影响。

  命运共同体,体现于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国告诉世界,“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老框框内”。

  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

  利益。

  命运共同体意识超越种族、文化、国家与意识形态的界限,高屋建瓴地为思考人类未来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给出了一个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

推荐访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1500字 共同体 心得体会 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