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宣传工作总结4篇

教育局宣传工作总结2002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注重区域整体发展,不断提高教育现代化实施水平继续把推进教育现代化作为全局性工作和任务的重要内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局宣传工作总结4篇,供大家参考。

教育局宣传工作总结4篇

教育局宣传工作总结篇1

2002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注重区域整体发展,不断提高教育现代化实施水平

继续把推进教育现代化作为全局性工作和任务的重要内容,坚持发展不动摇。全市所有乡镇都通过了教育基本现代化达标乡镇评估验收,并在此基础上,将建设重点由学校、乡镇层面转向市(县)、区的区域层面,加大了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力度。拟订了《常州市实现区域教育现代化实施规划》,扎实推进全市教育现代化建设。

全面实施《常州市教育信息化建设五年规划》,全年新增校园网73个(全市达到151个);完成常州教育网改版工作,每月点击数超过25万,教育局机关、教研室等基本实现无纸化办公,常州城域教育网完成论证并启动建设,钟楼、新北、天宁区教育信息中心及学校完成虚拟主机托管;网上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不断加快,容量已达250g,25万个文件,500部视频资源;举行第三届职业学校多媒体课(学)件评选、全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设计评比、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研究性教学成果展评和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论文评比活动,组织参加全国“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与教”评比获一等奖1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1个;召开常州市教育信息化推进会暨教育技术工作会议,对教育技术装备与管理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全市近万名中小学教师通过了第二轮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考核,全市所有乡镇中心小学高年级和农村初中开设信息技术课,职业学校均将信息技术应用列入必修课程。

加大窗口学校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强现代化学校、示范(重点)学校的建设。全市新增省级示范实验幼儿园8所(使全市达到32所)、省级实验小学13所(使全市达到46所)、省级示范初中10所(使全市达到34所)、省级重点高中4所(使全市达到23所,其中国家级示范高中8所),首次评选市级模范学校34所,并向省推荐第四届模范学校17所。

继续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新村配套学校常州市勤业中学一期工程顺利完成,正常开学;常州外国语学校外籍专家楼、正衡初中教学办公楼、职教中心信息教育中心、少年宫二期工程主体工程按期峻工,北郊中学初高中分离方案论证确定,此外,武进新苑高中一期工程、新区国英小学二期工程、溧阳职教中心一期工程、金坛金沙中学建设工程等稳步推进、按期完工。

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 全年组织教育管理干部、教师出国(境)考察、培训69人次,接待国(境)外教育团组21批、计80余人次来访;暑期组织500余名中学生参加境外夏令营、冬令营活动,组织常州市一中、三中分别与韩国南杨州市、英国埃塞克斯郡开展师生友好交流;新通过聘外资格学校4所(使全市达到27所),新聘外教84名,新通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4个;适应全市外向型经济发展,妥善安置了30余名在常外籍人士子弟就读。

二、统筹协调各类教育,不断提高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

强化“两基”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全市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97.25%;高标准高质量实施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的入学率、巩固率分别达100%、99%以上;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市应届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比例达95.37%。2002年,我市高考又创佳绩:省常中张璇同学以685分成绩位列全省第一名;我市高考万人进线率、市区本科上线率、平均总分等指标名列全省前茅;在全省总分名列前20名的考生中,我市(含金坛、溧阳)占了1/5;本、专科总录取率为85.85%(其中,市区为90.23%,武进为89.61%,金坛为79.85%,溧阳为77.89%),比去年增长5.65%;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0.03%。

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进一步加大职校招生宣传力度,引导合理分流,继续面向苏北地区、西北安康地区招生办班,扩大了重点职业学校的招生规模;全面施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扩大课程分层教学面,并取得阶段性成果;职校生中级工达标率达99.1%,一次就业率达96.39%。1662名职校学生参加全省普通高校单独招生考试,1599人被录取,本科达线率、十二个专业总分、平均分、600分以上人数比例、总录取率(96.2%)、本科录取率(28.5%)等均居全省第一。

高等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常州大学城首期建设工程全面启动;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升格成立,使全市高职院达5所;在职校与大专院校联办五年一贯制高职的基础上,刘国钧职教中心、武进职高、西林职高等又经省厅批准开办特色优势专业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全国著名高校远程教育校外站点先后落户我市;常州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更名为江苏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江苏石油化工学院更名为江苏工业学院。

终身教育体系逐步建立。制订《关于加强社会力量办学管理的若干规定》,对91家社会力量办学机构规范办学和教学质量进行评估检查,对218家社会力量办学机构进行年检;全年共组织1.5万人参加全国成人高考,比去年增长14.64%,1.3万名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参加全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旨在为市民学习提供菜单式服务的“常州市民学习信息服务中心”完成建设,投入运行;建成8个市级(其中3个省级)“5112”教育富民工程示范基地;完成各类成人培训45.1万人次。全面开展普通话培训测试,全年完成普通话培训公务员2500人、教师2300人,普通话测试公务员2400人、教师2100人,组织第五届全国推普宣传周活动,推普宣传电视片《龙城雅韵》获省最佳专题片第一名。

三、锐意进取,全面提高素质教育实施水平

1、加强行政推动,全面实施课改

2002年秋季起,全市义务教育阶段起始年级和起始学科全面进入课程改革实验。年初,我们召开了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动员大会,审批确定了首批2000余名课改实验教师,制订“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意见”,积极组织相关学科新大纲、新教材的学习和培训工作。邀请近100名国家级课改专家(课程标准制定者)来常讲学,课改实验教师接受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科学、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初中语文、初中数学、中小学体育等学科培训1.5万人次、通识培训3500多人次;举办暑期校科级干部培训班,对学校领导进行课改知识的全员培训,并组织“走进新课程”书面考核;组建11个新课程课题研究组,分六组对全市新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调研;定期出版《常州市课程改革动态》,加大课改宣传,加强课改交流。

2、加强教育科研,实施课题带动

各地各校“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在确定467项国家级、省市级教科研课题的基础上,设立了325项青年教师研究课题,32个省级电教课题全部结题;面向教育系统,公开招聘兼职教研员24名,壮大了教科研队伍;确立了省常中等35所学校为首批常州市教育科研基地;组织召开了“苏锡常镇扬五市高三语文研讨会”和2002年高三各科复习教学研讨会,对高三“3+x”科目设置改革的研究,得到了国家考试中心和兄弟省市教研部门的重视和好评。召开全市高中教学工作会议和初中教学工作会议,制订“关于进一步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若干意见”和“课程实施评估方案”,开展“减负”检查写实性通报,加强了教学管理、课程管理和常规管理。

3、加强特色教育,促进全面发展

成功举办全市中小学特色教育校长论坛;举行市十七届“育苗杯”田径比赛、健美操比赛、各种球类比赛、“世纪印象”常州市教育系统艺术作品展、校园整台文艺节目汇演、常州市首届青少年科技节,举办常州市中小学英语口语大赛,并在全省比赛中获一等奖2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1个,积极组织参加省“金钥匙”科技知识竞赛和“未来科学家”科技知识竞赛,分获中学团体一等奖和小学团体三等奖,组织全市18所中专、职校345名学生参加第二届职校学生“五项技能比赛”,组队参加省第二十二届珠算技术比赛并获团体二等奖,有力地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参加省十五届运动会青少年部比赛取得优异成绩,充分证明了体教结合工作已初见成效。

4、加强正面引导,切实转变观念

积极稳妥地做好各项招生考试工作,切实转变观念,为课改提供环境保障。编制市区各小学施教区图,依法规范就近入学。做好招生宣传工作,正面引导分流。着力做好文章:“家门口的学校很精彩”、“择校要理智”、“高考不是独木桥”,较大程度上缓解了“择校热”。在重点普高录取前,举办中职招生咨询市场,使大部分预计在普高分数线下的考生及早明确就读方向,理智地选择职业类学校。继续实施将省重点高中公办计划30%的名额分配到各初中校的做法,并在去年2所重点高中试行的基础上,扩大到全市11所省重点高中。

5、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2002年是我局确定的“德育工作研究年”。为此,我们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入调研,召开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开展“青少年文明网上行”活动、“6·26”禁毒征文比赛;组织高三毕业生“向家乡人民献爱心”义务献血活动,举办暑期优秀学生干部夏令营;开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研和第九届高校思想政治年会论文评比,组织高校第二次邓小平理论公开课活动;举办“喜迎十六大”少年儿童讲故事比赛。修订《常州市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手册》,制订《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意见》,组织评选职校德育工作优秀论文。通过不懈努力,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体系初步形成,德育工作者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德育载体日益丰富,一批德育基地相继建成并发挥积极作用,德育工作内容和形式不断得到拓展,德育工作的先进典型不断涌现。

6、争取多方支持,关爱弱势群体

从实践“三个代表”要求出发,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争取多方支持,关爱弱势群体。全年,市帮困助学金办公室共对2300名在常就读的特困生发放助学金250余万元;开展助残捐赠活动,组织学校及社会各界向聋哑学校捐款近20万元;设立“爱心基金”, 成立“学生法律自我援助中心”,开展志愿者结对活动;继续实施“金边工程”,对薄弱学校教师以每人每月50元的标准进行奖励,鼓励教师到薄弱学校从教。目前,从帮困办、社会各界到各级各类学校关注弱势群体的爱心网络正在形成,扶贫济困意识正在得到强化,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四、创新机制,打造高素质的干部和教师队伍

1、推进学习型系统建设

成立了“学习型系统”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动员会和推进会,强化行政推动,努力浓厚创建氛围。进一步健全各校学习制度、读书制度、培训制度等,规范干部和师生员工的学习行为,使学习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制定标准,使单位和个人明确目标,以评价促学习、软件换硬件、抓课题带学习、表彰先进、组织考试等方法,使学习转化为单位和个人的内在动力;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大力开展转岗培训,推进市民外语、计算机学习,向社会开放教育资源,促进“学习型社区”建设;开展计算机上网操作培训、公民道德法制教育,每周三组织机关干部英语培训等等,教育系统掀起了创建学习型单位、学习型家庭,争当学习型个人的热潮。

2、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进一步深化“让教育充满爱”主题教育,坚持“教师培训重在素质培训、教师教育重在师德教育”的指导思想,全面开展教师师德规范教育、《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教育和省“关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教育,汇编印发《家访有感》优秀征文,开展“我心目中的好教师”征文比赛,举办全市青年教师师表形象大赛。庆祝第十八个教师节,深入开展“社会尊师重教、教师回报社会”活动,不断加深教育工作者“热爱人民、热爱事业、热爱学生”的美好感情,大力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3、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继续开展“团结、廉洁、开拓”“好班子”创建活动,10个单位新列入“好班子”行列,使“好班子”达到36个(占总单位数的82%);加强干部教育培训,举办6种不同类型的培训班,300多位校级干部接受了培训;着力抓好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学习、交流、提高工作;加强对校科级后备干部的`考察、培养工作;进一步推进基层学校中层干部竞聘上岗,直属单位近300名中层干部通过竞聘任职;实行干部考察预告制度,提高了考察工作的透明度和考察结果的真实性;继续深化“五个一”活动,对校科级干部150余篇教科研论文进行了评比和表彰。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制订《常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施意见》,深化全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组织100名中小学英语教师参加暑期外教英语培训班,提高了英语教师的口语能力和教学水平。截止年底,教师合格学历普高达89.71%,职中74.37%,初中95.58%(其中本科39.26%),小学98.86%(其中大专57.19%),幼儿园94.81%(其中大专35.48%),组织百余名优秀教师报考教育硕士;完善“常州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管理办法”,制订《常州市百名特级教师后备人才培养意见》,组织评选中小学第五批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职校第二批骨干“双师型”教师,向省推荐的13位特级教师候选人,100%获得通过;全面启动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全市近1.2万名在职教师通过认定取得了教师资格;完成五大类近3000名教师的职称评审工作;启动2002新进人员见习期、试用期人事代理制;举办常州市首届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舞蹈比赛,常州市首届职业学校(院)专业和实训教师五大专业技术比赛,全市音乐、美术教师基本功比赛、特教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竞赛。我市中小学教师在各类评优课比赛、基本功竞赛、学科教学竞赛中获全国一等奖4名、二等奖1名、全省一等奖13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2名,28节优质课制作成录相选送我国西北地区。

五、转变作风,切实提高教育行政管理效能

1、切实推进依法治教

配合省教育厅在常召开了全省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征订省编《教师“四五”普法读本》2.8万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均成立了“四五”普法领导小组,制订普法规划和学法计划,组织教职工“四五”普法考试和学生征文竞赛,全面启动“四五”普法;督促学校制订和完善章程,100%的直属学校完成了学校章程的制订;开展“依法治校”工作评估,61所学校经评估确认为“常州市依法治校工作先进单位”;进一步完善教代会制度,认真贯彻教育部、全国总工会“关于全面推进校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制订“常州市中小学教职工代表大会意见(试行)”,大力推进校务公开工作。

2、加强教育检查、督导工作

召开常州市教育督导工作会议,成立常州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建立督导责任区,修订学校综合督导评估方案,发挥教育督导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促进作用;开展中小学校综合督导评估、农村税费改革后教育经费情况调研、中小学“减负”、学校危房改造工作督查、学校校产工作检查、幼儿园改制情况调研、外来工子弟学校情况抽查、学校安全、卫生工作检查、学校周边环境治理、民办(民营)学校规范办学行为检查等等,保障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3、加大教育纪检监察力度

召开全市教育纪检监察工作会议,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先后出台了“教育基本建设实施全过程廉政监督的意见”、“加强教育经费管理的若干规定”;进行图书、教材采购回扣专项清理和清房工作;开展“勤廉之风万人评”活动;成立教育局会计结算中心,加强教育审计,推行收费公示制,开展“规范中小学收费达标县(市、区)”“回头看”和收费规范学校验收,有效遏制了中小学乱收费现象。

4、浓厚调研之风,落实行政效能监察,推进机关作风建设

2002年是中央确定的“调查研究年”、“转变作风年”,全体机关干部坚持每月深入基层调研,深入课堂、了解一线教育教学实际、倾听师生意见,为基层群众排忧解难;通过开设局长信箱、设立局长接待日,推行政务公开;结合开展“文明机关”创建活动,召开机关中层干部工作研讨会、非校事业单位负责人研讨会、辖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会议,认真学习市政府关于“开展行政效能监察”的通知精神,严格执行机关工作人员过错责任追究制和首问负责制,继续清理审批事项,精简会议文件,认真做好市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机关干部的精神面貌、工作效率、服务质量有了改善,受到群众和基层学校的欢迎。

2002年,我局共荣获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地区“支持儿童”活动组织奖、全国职教先进集体、全国女职工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先进集体、江苏省妇女儿童事业先进集体、江苏省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先进集体、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希望工程”贡献奖、江苏省“党建带团建”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先进基层党校、江苏省“青年文明号”争创集体、江苏省教育系统信访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中小学勤工俭学先进集体等殊荣。

2002年常州市教育局工作总结一文由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教育局宣传工作总结篇2

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市直教育系统科学发展观学教活动4月30日正式启动,教育局机关、22所市直院校的618个基层党组织、9000多名党员干部参加这次学习教育活动,参学率达到100%。学教活动开展以来,市教育党委、教育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完成了学教活动四个阶段九个规定动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基本做法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建立学教活动的有效推进机制

全市科学发展观学教活动动员大会后,市直教育系统立即成立了学教活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组建了4个督导组。领导小组按照市委总体部署,结合教育系统实际,负责整个学教活动组织领导,特别是研究制定每个阶段的工作重点;督导组通过召集汇报会、深入学校检查督导等加强对每个阶段工作的组织推动;学教办公室担负起了整个教育活动的协调组织。市直各院校也都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并明确了责任,保证了学教活动的顺利有效推进。我们局机关和各院校共组织了60多场学教宣讲和专题辅导,6000多人参加了全市科学发展观知识竞赛答题(教育局获组织奖),撰写心得11000多篇,党员干部案例剖析专题报告43。

(二)深入调研,摸透实情,切实增强学教活动的针对性

学教活动一开始,正值“五一”假期,为增强学教活动的针对性,教育党委、教育局组织指导局机关处室和市直各院校,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深入党员、教职员工和学生中开展调研,摸清并掌握基层党组织、党员队伍基本状况,各领导班子在思想观念、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基层党员、党外人士、教职员工对这次科学发展观学教活动的期望等一系列问题。全系统共征集到各类意见、建议2045条。在学教活动的每一阶段,我们始终把基层的意见和建议作为搞好这次科学发展观学教活动的重要参照内容,始终以此作为检验学教效果的重要标准,将调研实情充实到我们每个阶段的活动方案,看学教活动产生的动态变化,测量基层各方面的满意度,这样既增强了学教活动的针对性,也为扎实推进学教活动提供了动力和重要依据。

(三)严格要求,认真实施,完成好每个阶段的规定动作

在学教活动的每个阶段,我们都按照市委的部署和要求,按照教育系统学教活动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好每个阶段的规定动作。学习提高阶段,我们坚持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普遍教育与分类指导、通读规定篇目与学习自选参考材料、理论学习与观看录像片和请专家辅导、学习提高与典型引路等“五个结合”。对照检查阶段,我们认真组织“六查六看”与“三查一看”,发放征求意见表15000多份、召开座谈会及个别谈话500多场(次)。通过“自己找、群众提、组织点、互相帮”等形式,认真查找了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方面存在的差距,进一步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案例剖析阶段,我们突出“抓成果、抓典型、抓督导、抓回头看、抓管理”,共收集领导干部和中层党员干部案例剖析专题报告43,评出优秀报告5,按局班子、市直院校、局机关处室优秀案例剖析报告编辑成三册,还在全系统组织了优秀案例剖析报告大会交流。整改落实阶段,我们围绕服务我市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围绕推进我市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谋划制定了《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整改措施》,重点制定出台了《##市科学发展示范区教育发展规划》、《曹妃甸高校园区发展规划》、《河北理工大学整体搬迁曹妃甸建设方案》(代市政府拟稿)、《关于进一步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意见》、《##市2022年度各县(市)区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内容和标准》等一系列政策、规划和措施。

教育局宣传工作总结篇3

2002年,是全面实施常州教育“十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一年来,我们在省教育厅的指导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创建学习型系统为抓手,着力加强队伍建设;以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突破口,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以大力推进依法治教为根本,切实加强教育行风建设,全面完成了2002年工作目标,为实施“十五”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2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注重区域整体发展,不断提高教育现代化实施水平

继续把推进教育现代化作为全局性工作和任务的重要内容,坚持发展不动摇。全市所有乡镇都通过了教育基本现代化达标乡镇评估验收,并在此基础上,将建设重点由学校、乡镇层面转向市(县)、区的区域层面,加大了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力度。拟订了《常州市实现区域教育现代化实施规划》,扎实推进全市教育现代化建设。

全面实施《常州市教育信息化建设五年规划》,全年新增校园网73个(全市达到151个);完成常州教育网改版工作,每月点击数超过25万,教育局机关、教研室等基本实现无纸化办公,常州城域教育网完成论证并启动建设,钟楼、新北、天宁区教育信息中心及学校完成虚拟主机托管;网上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不断加快,容量已达250g,25万个文件,500部视频资源;举行第三届职业学校多媒体课(学)件评选、全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设计评比、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研究性教学成果展评和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论文评比活动,组织参加全国“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与教”评比获一等奖1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1个;召开常州市教育信息化推进会暨教育技术工作会议,对教育技术装备与管理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全市近万名中小学教师通过了第二轮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考核,全市所有乡镇中心小学高年级和农村初中开设信息技术课,职业学校均将信息技术应用列入必修课程。

加大窗口学校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强现代化学校、示范(重点)学校的建设。全市新增省级示范实验幼儿园8所(使全市达到32所)、省级实验小学13所(使全市达到46所)、省级示范初中10所(使全市达到34所)、省级重点高中4所(使全市达到23所,其中国家级示范高中8所),首次评选市级模范学校34所,并向省推荐第四届模范学校17所。

继续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新村配套学校常州市勤业中学一期工程顺利完成,正常开学;常州外国语学校外籍专家楼、正衡初中教学办公楼、职教中心信息教育中心、少年宫二期工程主体工程按期峻工,北郊中学初高中分离方案论证确定,此外,武进新苑高中一期工程、新区国英小学二期工程、溧阳职教中心一期工程、金坛金沙中学建设工程等稳步推进、按期完工。

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 全年组织教育管理干部、教师出国(境)考察、培训69人次,接待国(境)外教育团组21批、计80余人次来访;暑期组织500余名中学生参加境外夏令营、冬令营活动,组织常州市一中、三中分别与韩国南杨州市、英国埃塞克斯郡开展师生友好交流;新通过聘外资格学校4所(使全市达到27所),新聘外教84名,新通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4个;适应全市外向型经济发展,妥善安置了30余名在常外籍人士子弟就读。

二、统筹协调各类教育,不断提高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

强化“两基”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全市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97.25%;高标准高质量实施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的入学率、巩固率分别达100%、99%以上;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市应届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比例达95.37%。2002年,我市高考又创佳绩:省常中张璇同学以685分成绩位列全省第一名;我市高考万人进线率、市区本科上线率、平均总分等指标名列全省前茅;在全省总分名列前20名的考生中,我市(含金坛、溧阳)占了1/5;本、专科总录取率为85.85%(其中,市区为90.23%,武进为89.61%,金坛为79.85%,溧阳为77.89%),比去年增长5.65%;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0.03%。

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进一步加大职校招生宣传力度,引导合理分流,继续面向苏北地区、西北安康地区招生办班,扩大了重点职业学校的招生规模;全面施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扩大课程分层教学面,并取得阶段性成果;职校生中级工达标率达99.1%,一次就业率达96.39%。1662名职校学生参加全省普通高校单独招生考试,1599人被录取,本科达线率、十二个专业总分、平均分、600分以上人数比例、总录取率(96.2%)、本科录取率(28.5%)等均居全省第一。

高等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常州大学城首期建设工程全面启动;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升格成立,使全市高职院达5所;在职校与大专院校联办五年一贯制高职的基础上,刘国钧职教中心、武进职高、西林职高等又经省厅批准开办特色优势专业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全国著名高校远程教育校外站点先后落户我市;常州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更名为江苏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江苏石油化工学院更名为江苏工业学院。

终身教育体系逐步建立。制订《关于加强社会力量办学管理的若干规定》,对91家社会力量办学机构规范办学和教学质量进行评估检查,对218家社会力量办学机构进行年检;全年共组织1.5万人参加全国成人高考,比去年增长14.64%,1.3万名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参加全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旨在为市民学习提供菜单式服务的“常州市民学习信息服务中心”完成建设,投入运行;建成8个市级(其中3个省级)“5112”教育富民工程示范基地;完成各类成人培训45.1万人次。全面开展普通话培训测试,全年完成普通话培训公务员2500人、教师2300人,普通话测试公务员2400人、教师2100人,组织第五届全国推普宣传周活动,推普宣传电视片《龙城雅韵》获省最佳专题片第一名。

三、锐意进取,全面提高素质教育实施水平

1、加强行政推动,全面实施课改

2002年秋季起,全市义务教育阶段起始年级和起始学科全面进入课程改革实验。年初,我们召开了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动员大会,审批确定了首批2000余名课改实验教师,制订“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意见”,积极组织相关学科新大纲、新教材的学习和培训工作。邀请近100名国家级课改专家(课程标准制定者)来常讲学,课改实验教师接受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科学、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初中语文、初中数学、中小学体育等学科培训1.5万人次、通识培训3500多人次;举办暑期校科级干部培训班,对学校领导进行课改知识的全员培训,并组织“走进新课程”书面考核;组建11个新课程课题研究组,分六组对全市新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调研;定期出版《常州市课程改革动态》,加大课改宣传,加强课改交流。

2、加强教育科研,实施课题带动

各地各校“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在确定467项国家级、省市级教科研课题的基础上,设立了325项青年教师研究课题,32个省级电教课题全部结题;面向教育系统,公开招聘兼职教研员24名,壮大了教科研队伍;确立了省常中等35所学校为首批常州市教育科研基地;组织召开了“苏锡常镇扬五市高三语文研讨会”和2002年高三各科复习教学研讨会,对高三“3+x”科目设置改革的研究,得到了国家考试中心和兄弟省市教研部门的重视和好评。召开全市高中教学工作会议和初中教学工作会议,制订“关于进一步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若干意见”和“课程实施评估方案”,开展“减负”检查写实性通报,加强了教学管理、课程管理和常规管理。

3、加强特色教育,促进全面发展

成功举办全市中小学特色教育校长论坛;举行市十七届“育苗杯”田径比赛、健美操比赛、各种球类比赛、“世纪印象”常州市教育系统艺术作品展、校园整台文艺节目汇演、常州市首届青少年科技节,举办常州市中小学英语口语大赛,并在全省比赛中获一等奖2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1个,积极组织参加省“金钥匙”科技知识竞赛和“未来科学家”科技知识竞赛,分获中学团体一等奖和小学团体三等奖,组织全市18所中专、职校345名学生参加第二届职校学生“五项技能比赛”,组队参加省第二十二届珠算技术比赛并获团体二等奖,有力地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参加省十五届运动会青少年部比赛取得优异成绩,充分证明了体教结合工作已初见成效。

4、加强正面引导,切实转变观念

积极稳妥地做好各项招生考试工作,切实转变观念,为课改提供环境保障。编制市区各小学施教区图,依法规范就近入学。做好招生宣传工作,正面引导分流。着力做好文章:“家门口的学校很精彩”、“择校要理智”、“高考不是独木桥”,较大程度上缓解了“择校热”。在重点普高录取前,举办中职招生咨询市场,使大部分预计在普高分数线下的考生及早明确就读方向,理智地选择职业类学校。继续实施将省重点高中公办计划30%的名额分配到各初中校的做法,并在去年2所重点高中试行的基础上,扩大到全市11所省重点高中。

5、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2002年是我局确定的“德育工作研究年”。为此,我们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入调研,召开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开展“青少年文明网上行”活动、“6·26”禁毒征文比赛;组织高三毕业生“向家乡人民献爱心”义务献血活动,举办暑期优秀学生干部夏令营;开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研和第九届高校思想政治年会论文评比,组织高校第二次邓小平理论公开课活动;举办“喜迎十六大”少年儿童讲故事比赛。修订《常州市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手册》,制订《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意见》,组织评选职校德育工作优秀论文。通过不懈努力,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体系初步形成,德育工作者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德育载体日益丰富,一批德育基地相继建成并发挥积极作用,德育工作内容和形式不断得到拓展,德育工作的先进典型不断涌现。

6、争取多方支持,关爱弱势群体

从实践“三个代表”要求出发,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争取多方支持,关爱弱势群体。全年,市帮困助学金办公室共对2300名在常就读的特困生发放助学金250余万元;开展助残捐赠活动,组织学校及社会各界向聋哑学校捐款近20万元;设立“爱心基金”, 成立“学生法律自我援助中心”,开展志愿者结对活动;继续实施“金边工程”,对薄弱学校教师以每人每月50元的标准进行奖励,鼓励教师到薄弱学校从教。目前,从帮困办、社会各界到各级各类学校关注弱势群体的爱心网络正在形成,扶贫济困意识正在得到强化,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四、创新机制,打造高素质的干部和教师队伍

1、推进学习型系统建设

成立了“学习型系统”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动员会和推进会,强化行政推动,努力浓厚创建氛围。进一步健全各校学习制度、读书制度、培训制度等,规范干部和师生员工的学习行为,使学习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制定标准,使单位和个人明确目标,以评价促学习、软件换硬件、抓课题带学习、表彰先进、组织考试等方法,使学习转化为单位和个人的内在动力;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大力开展转岗培训,推进市民外语、计算机学习,向社会开放教育资源,促进“学习型社区”建设;开展计算机上网操作培训、公民道德法制教育,每周三组织机关干部英语培训等等,教育系统掀起了创建学习型单位、学习型家庭,争当学习型个人的热潮。

2、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进一步深化“让教育充满爱”主题教育,坚持“教师培训重在素质培训、教师教育重在师德教育”的指导思想,全面开展教师师德规范教育、《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教育和省“关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教育,汇编印发《家访有感》优秀征文,开展“我心目中的好教师”征文比赛,举办全市青年教师师表形象大赛。庆祝第十八个教师节,深入开展“社会尊师重教、教师回报社会”活动,不断加深教育工作者“热爱人民、热爱事业、热爱学生”的美好感情,大力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3、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继续开展“团结、廉洁、开拓”“好班子”创建活动,10个单位新列入“好班子”行列,使“好班子”达到36个(占总单位数的82%);加强干部教育培训,举办6种不同类型的培训班,300多位校级干部接受了培训;着力抓好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学习、交流、提高工作;加强对校科级后备干部的考察、培养工作;进一步推进基层学校中层干部竞聘上岗,直属单位近300名中层干部通过竞聘任职;实行干部考察预告制度,提高了考察工作的透明度和考察结果的真实性;继续深化“五个一”活动,对校科级干部150余篇教科研论文进行了评比和表彰。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制订《常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施意见》,深化全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组织100名中小学英语教师参加暑期外教英语培训班,提高了英语教师的口语能力和教学水平。截止年底,教师合格学历普高达89.71%,职中74.37%,初中95.58%(其中本科39.26%),小学98.86%(其中大专57.19%),幼儿园94.81%(其中大专35.48%),组织百余名优秀教师报考教育硕士;完善“常州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管理办法”,制订《常州市百名特级教师后备人才培养意见》,组织评选中小学第五批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职校第二批骨干“双师型”教师,向省推荐的13位特级教师候选人,100%获得通过;全面启动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全市近1.2万名在职教师通过认定取得了教师资格;完成五大类近3000名教师的职称评审工作;启动2002新进人员见习期、试用期人事代理制;举办常州市首届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舞蹈比赛,常州市首届职业学校(院)专业和实训教师五大专业技术比赛,全市音乐、美术教师基本功比赛、特教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竞赛。我市中小学教师在各类评优课比赛、基本功竞赛、学科教学竞赛中获全国一等奖4名、二等奖1名、全省一等奖13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2名,28节优质课制作成录相选送我国西北地区。

五、转变作风,切实提高教育行政管理效能

1、切实推进依法治教

配合省教育厅在常召开了全省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征订省编《教师“四五”普法读本》2.8万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均成立了“四五”普法领导小组,制订普法规划和学法计划,组织教职工“四五”普法考试和学生征文竞赛,全面启动“四五”普法;督促学校制订和完善章程,100%的直属学校完成了学校章程的制订;开展“依法治校”工作评估,61所学校经评估确认为“常州市依法治校工作先进单位”;进一步完善教代会制度,认真贯彻教育部、全国总工会“关于全面推进校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制订“常州市中小学教职工代表大会意见(试行)”,大力推进校务公开工作。

2、加强教育检查、督导工作

召开常州市教育督导工作会议,成立常州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建立督导责任区,修订学校综合督导评估方案,发挥教育督导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促进作用;开展中小学校综合督导评估、农村税费改革后教育经费情况调研、中小学“减负”、学校危房改造工作督查、学校校产工作检查、幼儿园改制情况调研、外来工子弟学校情况抽查、学校安全、卫生工作检查、学校周边环境治理、民办(民营)学校规范办学行为检查等等,保障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3、加大教育纪检监察力度

召开全市教育纪检监察工作会议,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先后出台了“教育基本建设实施全过程廉政监督的意见”、“加强教育经费管理的若干规定”;进行图书、教材采购回扣专项清理和清房工作;开展“勤廉之风万人评”活动;成立教育局会计结算中心,加强教育审计,推行收费公示制,开展“规范中小学收费达标县(市、区)”“回头看”和收费规范学校验收,有效遏制了中小学乱收费现象。

4、浓厚调研之风,落实行政效能监察,推进机关作风建设

2002年是中央确定的“调查研究年”、“转变作风年”,全体机关干部坚持每月深入基层调研,深入课堂、了解一线教育教学实际、倾听师生意见,为基层群众排忧解难;通过开设局长信箱、设立局长接待日,推行政务公开;结合开展“文明机关”创建活动,召开机关中层干部工作研讨会、非校事业单位负责人研讨会、辖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会议,认真学习市政府关于“开展行政效能监察”的通知精神,严格执行机关工作人员过错责任追究制和首问负责制,继续清理审批事项,精简会议文件,认真做好市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机关干部的精神面貌、工作效率、服务质量有了改善,受到群众和基层学校的欢迎。

2002年,我局共荣获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地区“支持儿童”活动组织奖、全国职教先进集体、全国女职工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先进集体、江苏省妇女儿童事业先进集体、江苏省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先进集体、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希望工程”贡献奖、江苏省“党建带团建”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先进基层党校、江苏省“青年文明号”争创集体、江苏省教育系统信访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中小学勤工俭学先进集体等殊荣。

2002年常州市教育局工作总结

教育局宣传工作总结篇4

xx年是“xx”收官之年,全市教育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1123”思路,紧密围绕“深化、攻坚、形象”三个年度主题,全面完成了各项任务。

一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化了教育教学改革。我们以课程改革为主线,在课堂质量评价基础上,全面启动了教学全程质量评价,探索构建了高效课堂模式,加强了考试评价研究,加强了课堂管理,完善了监控体系,提升了干部的指导能力、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推动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在率先提出德育“八大领域”理论的基础上,完成构建德育基本框架,学科德育、校园文化和全员德育三大领域的实施实现重点突破。在创造性的提出体育工作“六大目标任务”基础上,制定实施细则,明确落实“六大目标任务”的方法和途径,结合“每天锻炼一小时”和“阳光体育运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大为提高,身体素质进一步增强。

二是以校舍抗震加固为重点,完成了标准化建设攻坚的年度任务。

xx年,我市标准化建设和抗震加固工作创造性的实现了有效整合、一体同步,按时在年底前全部竣工验收,为2022年全面实现办学标准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自市教委成立9年来,我市教育标准化建设完成规模居在全市前列,教育发展性投入累计25亿元,新建和改造学校310所(次),建筑面积近230万平方米,接近xx年前全市学校建筑面积总和的三倍(市教委成立时,全市学校建筑面积85.2万平方米),学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三是以加强管理为抓手,优化了教育整体形象。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开发和建设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严格控制学生作息时间和作业量,学生课业负担得到切实减轻;规范教育收费,全年无违规现象。大力加强校园安全工作,人防、物防、技防网络构建完成,学校保安、安保器械和视频监控全部落实到位,学生人身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坚持开展“双争”活动,典型引路,带动全市教育系统师德水平不断提高,教育工作者良好形象被广泛认可,社会各界对我市教育的总体满意度达到98.15%,继续保持高位水准。

过去的一年,全市教育系统万名干部教职工以时不待我的紧迫感,以奋勇争先的责任感积极投身改革,使教育事业发展各项主要指标均取得了喜人成绩,具体表现在:

一、“创先争优”活动扎实推进

按照中央、市委和市委的相关工作要求,结合“创先争优”活动,以“讲党性,做表率,树形象”主题教育为载体,坚持一手抓活动、一手抓建设,各单位从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入手,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党员党性教育,提升党员思想政治素质,弘扬敬业奉献精神,营造出浓烈的“争创”氛围。坚持把创先争优活动与提升教育质量、推动x教育发展相结合,以发展成果检验创先争优活动成效,带动了全系统党员干部工作作风的转变,表现出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昂扬向上的斗志,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得到有效发挥。

二、教育教学工作取得新进展

教学全程评价得到深化。以课程改革为主线,深入推进课堂改革,在课堂质量评价基础上,全面启动了教师教学全程质量评价,通过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对教师的工作态度、课堂教学、教学业绩进行全面、科学的考核,形成了教学质量全程监控和评价的工作体系,有效地提升了教学评价的科学化水平。

考试评价研究工作深入推进。规范考试管理,制定实施《大型考试考务管理流程》。初步建立了全市考试质量分析系统,推进试用考试质量分析平台与无纸化“网络阅卷”,从命题质量、教学效果、学生成就三个维度进行了全面、系统、科学的分析,标志着考试评价研究取得了实质性突破。

推荐访问:工作总结 教育局 宣传 教育局宣传工作总结2021 教育局宣传工作总结报告 教育局宣传工作总结范文 教育局宣传工作总结汇报 教育局宣传工作计划 教育系统宣传工作总结 教育宣传工作总结个人 教育局宣传方案 学校教育宣传工作汇报 教育局宣传科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