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观后感600字26篇(汇总)【精选推荐】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辛亥革命观后感600字26篇(汇总)【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辛亥革命观后感600字26篇(汇总)【精选推荐】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观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好的观后感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观后感文章。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观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辛亥革命观后感600字篇一

我发现此刻的国人评价历史电影,都不会先评价电影本身,而是滔滔不绝的讲述所谓的意识形态。这部电影是我在历史课上看的,原因很简单,在它上映的时候我根本就没有听说还有这么一部电影。犹记得两个《建xx业》上映的时候,学校、车站、广告,不明白有多大的噱头,以至于电影上映了两个月还有无数国人疯狂追随。而《辛亥革命》,同样是历史片,同样是巨星云集,同样是壮观的战争场面,却无法得到人们的追捧。

大陆有一种很特殊的电影分类,叫做“主旋律电影”。什么是主旋律,其实就是红色,红的让你炫目。可能有些不明真相的人们会责骂当今的学生,为什么我们对于那些主旋律电影那么没有热情,难道就这么不爱国吗?那么我要说,我们不是不爱看,而是觉得它们可是是历史书的翻版,可是是把历史课上的东西搬到了银幕上。我们来看一看吧,不论是《建国大业》《建党伟业》还是《辛亥革命》,哪一个不是正史正谈,大而俗地描述历史的流水账。它和大陆的电影“主旋律”是分不开的。为什么我们不爱看?因为那段历史我们早已熟悉,电影如历史书一般将正义给予给革命,让我们想起——“辛亥革命的意义?”“这是一场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所以说它其实是给老百姓普及历史常识的一部片子。再看外国的一些历史片:《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莱恩》,都是从一个个体事件,一个看似很小的事件来从侧面审视历史,而不是像我们的电影从1911一向哗啦一下讲到1921。我并不是说国外的电影就有多好,可是的确,外国的历史片拿到大陆来放,没有多少人能真正看得懂。说到那里我们肯定都懂了,我们国人的知识水平和整体素质是不够的。如果我们连辛亥革命是哪年发生的,牵扯到的人物都是谁还不清楚,那么何谈对于历史的拓展与反思?如果我们对于历史已经有了自我的确定与解读,那么我们的电影是不是也能脱离“主旋律”的束缚?

既然形式上不能吸引群众,那么必将从另辟蹊径,从电影的场面和剧情来下功夫。能够说《辛亥革命》在这一点上做的还是很好的。还记得当初我怀着怎样的爱国情怀到电影院,却看到我们的伟人在打情骂俏,不亦乐乎,影院里时不时的传来悦耳的嬉笑声,而这部影片带给人更多的是反思。我庆幸黄兴和徐宗汉的感情停留在最完美的地方,保留了历史本身的神秘感和严肃感,让它至少能够出此刻历史课上。

让我感到悲哀的是,这一段蔚蓝色的历史,却被红色染的不红不蓝。大陆的近代史电影总是让我很无奈。过分的束缚会影响孩子的发展,这是此刻的社会每一个家长都明白的,就像写随笔能写2000字,写作文却憋不出800是一个道理。可是我们的制度却不允许“非主流”电影的发展,似乎“三民主义”并不是他所宣扬的资料。我们背过无数遍的辛亥革命的意义去哪了?我们张口就来的“三民主义”得到体现了吗?

可是在这种畸形的审查制度下,《辛亥革命》已经算是很不错的片子了。从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孙中山回国、孙中山就任总统、袁世凯逼清王朝退位到最终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至少解释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以及他要去总统职位的原因。它没有刻意的煽情,没有洗脑,很好的脱离开我们大陆的现状,至少还原了真正的史实,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真相。

从意识形态上说,我相信《辛亥革命》是有所提高的。文革之后,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电影出现。它对于袁世凯和黎元洪的刻画,还是相当令我感叹的。袁世凯或许是第一次这么光鲜亮丽的出场,在背负了叛国,复辟的骂名之后,这位历史人物的命运总是不怎样样。可是撇开道德不谈,他的军事才能,谋略与勇气,能够说后无来者。他是一个政治人物,而不是一个流氓,不至于让我们恨之入骨。孙淳很好的诠释了他,虚伪,可是令人敬佩。黎元洪处事的畏首畏尾,和他在战场的风云四起英明指挥,绝对不是简单的形容词能够描述的。其实历史人物本身就是复杂的,伟人也不是上帝。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名的人,必须有他的过人之处,影响全凭后人给你创造的环境,就像我们和大陆对岸的同胞,文化相通,政治却不相融。如果你只是随波逐流,那未免太单纯了些。

另外,它对于西方势力的演绎也很出神入化。一向以来,我们对西方侵略者都是抱有消极态度的,可是从《辛亥革命》中,我看到了冷静,明事理,没有偏激的西方人。从荷马李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人性中光明的一面,看到政治、经济利益争夺背后的,超越国籍的信念。历史并不是儿女情长爱恨情仇,而是理性的,有规律可循的。战争或革命或许只是利益的取舍,但它们的背后,也有人性的一面。

所以我期望,在不久的将来,大陆也能够带我们走进蓝色的历史,没有红色的激烈与热血,却富有蓝色的理性与冷静。活力太久,我们需要沉淀下来,从另一个角度去爱国。

辛亥革命观后感600字篇二

国难当头,舍我其谁?这是我观看大型电影记录片《辛亥革命》最大的感触。我们中华民族也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才得以不断地走向繁荣富强!

影片从秋瑾就义开始,广州起义的准备、过程与失败,孙中山在美国的募捐演讲,试图回答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要革命?为什么一个女人、母亲宁可牺牲生命要去革命?为什么参加广州起义的20多岁的小伙子们要牺牲生命去革命?为什么海外的华侨要捐款甚至卖掉祖宅赞助革命?

因为满清政府已经不可能给中国人生活的尊严,中国要摆脱被世界歧视的命运,仅有革命这一条路!——孙中山先生如是说。为什么?

翻开中国近代史,触目惊心!由于政治的腐朽与经济的衰退,无法扼制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压迫,在一次次列强的进攻面前败下阵来。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都是中国被迫割地赔款,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进而引起列强的瓜分狂潮,直至八国联军进入中国并强迫签订《辛丑条约》,迫使中国“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即解除防务,而外国军队则驻扎于中国京畿周围的要地,实行永久军事占领。中国在西方殖民主义强加的不平等条约体系束缚下一步一步地“沉沦”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中国人民当然不甘心承认备受列强欺凌的侵略现实,应对列强侵略的加深也掀起过一波又一波的反帝活动。民族复兴的追求是几代人的目标、梦想。可是,实现近代中国的复兴则面临十分艰巨的困难:摆脱帝国主义的外来干涉侵略与压迫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第一步,而使广大人民摆脱贫困,使中国作为大国富强起来,则是中华民族复兴更艰巨的一步。历史上,许多人为这一目标以往进行了多次尝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是前人从事的努力。中国近代史就是人们以这样一种精神支撑着从坎坷中走过来的历史。

观看辛亥革命这一断历史,尽管我们明白:1911年的革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境遇的局限,可是,辛亥革命扫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消灭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袭的制度。此后发生过两次帝制复辟的活动,但都不能成功,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的提高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这是名垂千古的功绩啊!

一个世纪的光阴犹如弹指一挥间,历史不容假设,所以我很难想像,如果100年前,没有那些国难当头,舍我其谁勇士们为了心中的信念、自我的梦想用抛头颅洒热血的方式执着的追寻新的期望,那么如今的中国该是怎样的一种场面?

从秋瑾、广州起义烈士(实际可考人名为89人)、武昌首义将士,以及旧体制内的同情者,清朝驻英大使的女儿唐曼柔,为孙中山游说西方财团停止对清廷贷款勇敢地站在旧体制及父亲的对立面,最终随父亲一齐自杀的女性。还有:林觉民的《与妻书》代表了年轻的革命党人,为什么抛妻弃子、放弃富裕的家庭、个人的前途,去进行看不到前途的革命----因为革命代表了中国的未来、民族的期望,即使明知自我看不到胜利,也要为革命奉献的精神!

革命者不全是不得已的逼上梁山者。中国近现代历史最感人之处,就是很多富裕家庭、包括旧体制家庭的年轻人,甘愿抛弃优越幸福的生活,投身到梦想、奉献给革命,这些人是先知先觉者,是中华民族新生的不灭的源泉,是鲁迅所说的舍生取义的仁人志士!

同学们,今日,不应忘记这些民族的脊梁。也不应容许那些将自我的家庭、个人幸福奉为最高人生标准的人对革命者进行肆意及阴险的诽谤。我们的国家也不够强大,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在我们国内、国外不断地制造事端,挑起民族危机、国家危机,我们又怎能掉以轻心?

古人云: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我们,这些生活在安乐世界里的人们,怎能忘记这段历史?如今的我们要做的已不是追寻梦境中童话般的天真,而是在现实世界里脚踏实地的去践行党和国家赋予的光荣使命!

天下兴亡,舍我其谁?

辛亥革命观后感600字篇三

在辛亥革命100年之际,这部电影《辛亥革命》最终以影像史记替观众梳理清晰了关于辛亥革命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即1911年到1912年旧历辛亥年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先与清廷、后与北洋袁世凯完整的斗争经过。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在影片的第一段落有壮烈的出场,他留下的那篇著名的《与妻书》100年来一向被广为传诵,我曾有幸见过这位福建青年的手书,笔迹神采飞扬之至。然而资料确实让人不禁潸然泪下,与妻“吾至爱汝”而又不能不“忍舍汝而死”矛盾复杂的感情,对妻子的深情、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的职责忍受着悲伤,忍受着无限的不舍,与爱妻永别,献身于为天下人谋永福的革命事业。其感情之伟大,其革命情操之高尚,可歌可泣!如此优美的散文家书,情韵浓厚,内涵富泽,怎能令人不怆然涕下!

正如孙中山所说,参加黄花岗起义的尽是才华横溢的中国少年英雄;电影至最终也落在林觉民夫人陈意映和孩子身上,父辈们流血牺牲只为换得下一代人能够过上自由阳光的新生活,这是电影作品里少有的能将大时代、大事件归一为小家庭、小悲欢的一部,也是意图用百年前的这宗大事件感化当代人的一种努力。

为了一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为了孩子。

整部电影的起首,鉴湖女侠秋瑾毅然赴死的过程已经彰显创作者的意图,即想用朴实的生活道理概括那个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革命历程。

“这两个孩子就要失去母亲!”

“我的死是为所有的孩子。”

她昂起头,坚决地拒绝官吏的最终通牒,毅然决然走向刑场。沉重的枷锁根本无力使她低头,握紧的双手决不会再向恶势力松拳,黑压压的脚链拖在泥泞的石板路上,步伐含恨,却是义无返顾的。囚链一环扣一环,扣得越紧,封建社会的愚昧愈发显得深不可测。

两边站着的老百姓表情个个太过木讷,正如鲁迅那篇《药》里夏瑜形象的一般。周记大全

“革命是为给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温和宁静的世界,纵使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们早已麻木,不知宁静温和为何物。”

捧着与两个儿子的合照,流下两行清泪不染灰尘。张口深深叹息,这是母亲对你们最终的钟爱。死,并非不足惧,亦并非不足惜,但牺牲之快,之烈,牺牲之价值,在这一刻自心底喜极而泣。

风,吹入你的梦;你,夜里追着风。这目光熟悉又陌生,无惧、无畏,亦无悔。

欣喜的是,放眼如今,百姓不再如此木讷!中国人民正团结一心,脚踏实地的走在复兴的征途上。世界看得见我们的努力!

我是幸福的当代大学生,不愁吃穿用度,不愁没书念,不愁没有发展的前途。每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雄壮地迎风飘扬。我明白,革命前辈们,正露出欣慰的笑容,在平静祥和的蓝天上爱抚的凝望着我们。我们,必将不辜负战士们的流血牺牲,不辜负父母用劳动汗水的养育,不辜负...正确的领导方针!

辛亥革命观后感600字篇四

随着时光的流逝,此刻的我们虽然还对辛亥革命有了解,可是我们已经不能真正的感受到当初的隆隆战火、那些苦痛人民的呻吟,还有那些革命烈士们抛头颅、洒热血的情景。今日我们一齐从《辛亥革命》这部电影中重温那场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见证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我在那鲜活的画面中真正的感受到了那些以往无数个为了今日的中国而英勇奋斗的情形。我也从电影里,深刻的体会到今日的我们是幸运的,今日的我们是幸福的,但我们也不能忘记我们是踩在他们的身躯上过来的。所以我们要懂得珍惜,并激励自我为如今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而不断奋斗。

电影一开始就以秋瑾的牺牲拉开序幕,从第一个镜头就给我们一种沉重的画面。然后就是1911年4月27日,黄兴等人领导的广州起义。起义队伍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但最终因力量不敌而失败。后收殓到72具烈士遗骸,合葬于黄花岗,由此建成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而此次起义中牺牲的起义军则不止此数。那里有一个镜头让我印象最深,就是那一件件衣服里放着的各种的“与妻书”、“绝命书”,他们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境走的?安静的画面压的我喘可是气来,连哭都没有勇气。电影里也塑造了很多小主角,例如林觉民,他的那句“我的死是为了所有孩子。大清索我的命,我诛大清的心”,真正的震撼了我。

而重点还是孙中山,他说:“我的手拿得起笔,拿得起手术刀,怎样就拿不起枪呢?这朝廷不堪一击,天下就是革命的。”我很敬佩孙中山先生,他无疑是伟大的,在中国最艰难的时候,他义无反顾的选择为了全中国人民而奋斗,他以自我的模范行动实现了“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勇,再接再厉”的誓言。在他的领导下,大批革命党人和无数爱国志士集聚在振兴中华旗帜之下,广泛传播革命思想,进取兴起提高浪潮,连续发动武装起义。套用电影里的一句话,“孙文,他是一个无私的人!”

国内武昌起义成功了,举国震惊,消息传到美国,孙中山和同盟会的成员欢心鼓舞。孙中山在危急关头,认识到要想推翻清政府就得先断了他的经济来源,他奔赴海外,力排众议,最终说服西方列国财团,不再借贷款支持清廷。

而后,孙中山带着所有人民的期望回国了,我还记得那个把所有华侨期望托付给孙先生的时候说:“我们这些代华侨,总是要落叶归根的,但清王朝不是我们的家”、“革命要是不成功,你欠我们几代人的”。家啊,人民要得是一个真正的家!

自此,革命形势进入了南北对峙的局面。而就这这时经过十八省代表的公开民主选举,孙中山被推选为首任大总统。在选举的时候,荷马里说:“历史,这就是历史。我就坐在历史的身边,站在历史的门外。”那我们呢,我们是站在历史的长河里,只能经过那些资料、影像来了解当时的情景。孙中山说不能再让无辜的人民牺牲,所以他表示,只要袁世凯敦促清帝退位,他即可让位,由逼退清让位的人,出任中华民-国大总统。这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袁世凯绝非善类,可是孙中山说,我们要建立的是一种制度,谁当大总统都是一样。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虽然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提高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提高探索了道路。

在电影里有一个镜头虽然细小却很深刻,就是孙中山在国外的时候有个小女孩问他,在中国是不是女孩子都要裹脚很疼很疼啊!虽然只是这么一句话,却深深的反应了中国封建社会对人民的毒害。辛亥革命以后,对中国的生活文化影响很深,“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
剪发兴,辫子灭;
爱国帽兴,瓜皮帽灭;
天足兴,纤足灭;
阳历兴,阴历灭;
鞠躬礼兴,跪拜礼灭……”

我想我会深深的记住这一刻,我明白电影只是展现了当时革命的一个小小的一面,但已经足以教育我们新一代的人们。

辛亥革命观后感600字篇五

电影的开头,是秋瑾就义的情景。作为母亲的秋瑾,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摆脱封建专制的荼毒,毅然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她自我的孩子却永远失去了母亲。广州起义时,林觉民为了”助天下人爱其所爱”,牺牲他和妻子”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向满清的两广总督府攻去,牺牲在革命成功前的黑暗中,留下了注定名垂青史的《与妻书》。他们本来能够享受安定的生活,却偏偏要投入到九死一生的革命之路上。即使当时的国民愚昧不堪,早已习惯了被奴役的生活,他们也愿意为了解放并不理解他们的国民而献出自我宝贵的生命。他们发动革命,是为了彻底消灭旧制度,建立崭新的新世界,使古老的中国重新焕发生机。

几年过去了,我最近又将这部电影看了一遍,又得到了一些新的看法。

首先,革命是必须进行的吗?在电影中,孙中山的回答是西方各国经过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走上了民主富强之路。但事实上并不必须,英国革命将查理一世送上了断头台,却并没有实现民主,而是出现了更加专制独裁的克伦威尔,英国完全被军队所控制,之后议会不得不迎回国王来稳定局势。最终确立议会主权,也是经过与国王的妥协,经过权利法案而完成的。英国的民主宪政是在上千年保守妥协的政治传统中发展而来,从大宪章开始的一个个法案使英国在人们尚未察觉的情景下就走上了民主富强的道路。欧洲的德国,亚洲的日本也是经过改革走上了强国之路。

其次,革命的代价太大。革命使我国许多杰出的人才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战争中更是血流成河。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朝廷,清政府用了268年所建立的中央权威一朝崩溃。各地军阀拥兵自重,即使是北洋军阀中威望最高的袁世凯也难以号令所以军阀服从他的命令,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和长期的内乱。

最终,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在辛亥革命中几乎仅有满清皇室失去了政治权力,各地的地主乡绅、旧官僚仍然存在,毫发未损。民国政府迁到北京,北洋军阀控制了民国政府,运用中央政府的名义实行统治,镇压革命,旧有的封建势力仍然把持政权。同时,列强在中国的势力也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他们经过扶植代理人的方式继续控制中国。内乱之中的中国甚至面临比晚清更加艰难的处境,在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后仍然没有找到适合国家发展的道路。

历史发展至今,一切都成为过去。如果没有辛亥革命,清政府可能逐步改良,实行君主立宪。但也有可能继续黑暗的统治,使中国国势更加衰微。在历史具体的情境里一切都是未知的,先人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他们根据自我的立场和自我所掌握的信息做出自我的抉择,他们做出的每一个选择都对此刻的我们产生无法估量的影响。清政府也想让国家走上富强,仅有中国的强大才最贴合满清统治者的利益,他们认为仅有让他们继续领导国家,不断进行改良,才能让国家走上富强之路。革命党人为了实现民主共和,实现他们的政治梦想,必然要推翻清政府,彻底消灭君主专制。

改良和革命是当时摆在中国面前的两条路。可能仅有一条是对的,可能两条都是对的,也可能两条都是死路。当时的中国选择了革命,武昌的一场起义就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可见清政府统治的薄弱,清政府的失败本身就是其难以领导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表现。无论革命本身是否必要,革命者的精神都是值得推崇的,他们一心为国,为了国家的提高而抛弃一切。就算清政府立宪成功,也必须为他们树立起丰碑,来纪念他们无私的精神。

辛亥革命,改写了中国的历史,改变了每个人的命运。有了辛亥革命,才有了之后发生的一切,才有了我们如今熟知的这段历史和此刻正在经历的生活。这就是辛亥革命,这就是历史。

辛亥革命观后感600字篇六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在我看来,革命的写照,用这一句诗来表达再好可是了。

革命,是要用多少人的生命去完成这自古以来血腥、恐怖却又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历程!美国,是靠着革命成长起来的。而我们中国,又何尝不是靠革命发展起来的呢?

从三国张角所领导的黄巾起义算起,到此刻,中国所经历的革命大大小小到将近一百次了吧,有可能都是几百次了。但我觉得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辛亥革命”了。辛亥革命是为了推翻政府的封建王朝的。这,将会改变中国历史的进程。

作为一名初中生,我还体会不到那些为革命成功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者们究竟是为了什么而不惜一切代价的去革命。正如我们的爱国女侠秋瑾所说:“革命是为了给孩子们一个温暖、幸福的国家。”对啊,这是革命。可是,为什么这世上会有那么多愿为革命捐躯的烈士们呢?思前想后,我认为是信念。

“信念”对我们来说虽然陌生,但对革命与革命者们,却是革命成功的最重要的支柱。因为有信念,所以有革命;
因为有信念,所以有奋斗;
因为有信念,所以有用不腐朽的功绩;
因为有信念,所以有那伟大的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也得成于信念。有了信念的伟大力量,才有了几处的起义。也正是这些起义,诉说了中国被帝国王朝,封建主义深深的伤痛。起义,为了革命。革命就是为了把封建主义这一块毒瘤从中国的心上彻彻底底的截除。

孙中山先生,以往是一名医生。并且也是他,用“革命”这把锋利的快刀,截除了这块巨大的毒瘤。当然,这也是众多革命者们一同做出的伟大贡献。

辛亥革命,不只是解放了中国人民,更是将“封建主义”深深打入用革命围成的冷宫中。

辛亥革命,是多么伟大!也愿那些在革命成为烈士的英雄也能见证我们祖国的繁荣发展!

辛亥革命观后感600字篇七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历史需要温情和敬意,更需要反省和批评。各种纪念的同时,我们更应有更深入的反思。张黎导演的《辛亥革命》提出了几个特别值得后人反复思考和品评的问题:

关于这一个命题,张黎先后是有得出了两个不同结论的。其电视剧《走向共和》中给出的答案,显然更多的是为了实现国家强大。该剧的主题曲选择《历史的火山》这样的唱词,便是明证。而《辛亥革命》一开始就以鉴湖女侠秋瑾赴死时的独白,作了新的不同的解释:革命是为了给天下人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是人们摆脱奴役的状态。

无论那种,革命的目的都是崇高的。但表述的不同,绝不只是玩弄文字的把戏,而是反应了创作者关注重点的根本性转移。《走》更多地是冷静地刻画晚清至清末的各方政治势力,细致地描述国家走向共和的艰难不易,强调的是国家强大和复兴的历史使命,与当时兴起的大国崛起思潮保持了高度的一致;
《革》动情于革命党人的牺牲精神,借秋瑾之口直白地说出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谋个人的幸福,而不是口号式的振兴中华,与当下公民意识的逐渐觉醒不谋而合。

影片最后重点讲述了南北和谈与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问题。对于这一点,张黎无疑是敏锐的。可以说,辛亥革命,最难的是武昌起义,但最该引起重视的是与袁世凯的妥协和临时约法的颁布两项。

根据欧美的历史经验,革命的终极结果是走向宪政,而宪政的基础与实质是各派别在实力对比基础上有原则的妥协和基本的相互信任。基于此,革命党在这两处的表现,无疑是让人失望的:一方面,正如李剑农先生所言,《临时约法》一是随意更改国家政治体制,轻易地由总统制变为责任内阁制,是“对人立法”,缺乏宪法至上的政治精神;
二是希望用一纸约法取得革命党在战场上想都不敢想的问题,超越了实权派人物袁世凯接受的底限,是“过渡限权”;
另一方面,正如主流人士所指责的那样,革命党在定都和袁世凯就职问题上,无疑是迁就了袁世凯的。

这样的失误,最终造就民国初年的历史悲剧。袁世凯甚至和革命党人一样是许多的历史失误不断累积的牺牲品。

辛亥革命观后感600字篇八

20xx年9月30日星期五,江油市委宣传部组织广大干部职工观看了电影《辛亥革命》。影片中以国父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先烈在不同场合进行的深情并茂的演讲、辩论和宣传的画面使我对于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江油群众宣传工作产生了几点启迪和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因人而异,量体裁衣。

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孙中山等辛亥革命党人所进行的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斗争中,革命好比一驾马车,武装斗争和群众宣传就像马车的两个轮子,二者缺一不可。国父的群众宣传工作做得相当到位,水平相当高,其中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国父(赵文暄饰演)的宣传总是能因人而异,量体裁衣。总是能根据对方不同的身份地位、职业经历、文化素养、思想性格、处境心境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宣传方式和策略,使他的革命理念和崇高思想深入人心。在此,我可以举出几段情节:

1、广州起义失败后,国父在华侨筹款大会上的宣传就是很经典一个例子。

国父宣传的对象是在场的华人华侨,海外华侨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身在异乡常常遭受洋人的欺凌、屠杀和奴役,心中最希望的就是中国能够早日强大,中华民族能够早日复兴。国父在演讲前并没有故意隐瞒广州起义已失败的事实,而是直接向在场的华侨华人说:刚刚得到消息,广州起义失败了……吾党菁华,付之一炬。这些年轻人,有的才华横溢,有的家境优越,有的新婚燕尔,为什么甘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为什么明知牺牲还要一往无前?为的是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为的是一种信念,一种信仰!……”在场的华人华侨们无一不被国父慷慨激昂的宣传感动得热泪盈眶,唏嘘不已。他(她)们在听完国父的宣传之后不仅没有因为广州起义失败丧失对革命事业的信心,反而纷纷毁家纾难,慷慨解囊,更加义无反顾的资助国父的革命事业。毛泽东同志晚年回忆国父时曾深情的说:“我听过他多次讲演,感到他有一种宏伟的气魄。

②”悲壮的语言常常更具有一种宏伟的感人力量。国父这一段悲怆的宣传,真正达到了化悲痛为力量、化失败为胜利、化精神为物质的效果。

2、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为了镇压革命,急忙派出驻英公使唐维庸(陶泽如饰演)积极向四国银行游说,妄图以国家主权为抵押贷得巨款以充军用。

为了与清廷抗衡,国父不顾个人安危,单刀赴会火速赶往欧洲劝说四国银行不要贷款给清廷。这时,国父所面的宣传对象已变为银行的经理、董事们。这些人和华人华侨完全不同,对中国是否强盛、中华民族是否复兴毫不关心,他们的脑子里唯一关心的只是自己的经济利益。针对这一情况,国父巧妙的改变了宣传策略,闭口不谈民族复兴,而是大肆宣讲清廷不过是一个日薄西山、奄奄一息的专制政府,如果四国银行贷款给清廷用于镇压革命的话,不仅将遭到全中国人民的诅咒和痛恨而且他们的巨额贷款也必将化为泡影,毫无任何经济利益可言。国父的一番话直击这些金融大佬们的要害之处。最终成功的促使四国银行做出“暂停贷款给清廷”的决定。极大的鼓舞了革命士气,有效的摧垮了清廷垂死挣扎的经济基础。尤其值得我们借鉴的是,国父在演讲时是直接使用英语,而与之对垒的清廷驻英国公使唐维庸面对四国银行的经理们只能不停的通过翻译表达自己的意见,在国父气势磅礴的宣传攻势面前毫无招架还手之力,只能狼狈不堪的落荒而逃。

3、为了争取各界人士对革命伟业的支持,国父十分重视发挥统一战线的作用

影片中,国父积极策动唐维庸的女儿唐曼柔(王子文饰演)临阵倒戈,反戈一击。虽然唐曼柔是唐维庸的女儿,但是从影片中她的衣着打扮我们就能很容易看得出来,唐曼柔是一位久居海外,深受西方文明影响的新型知识女性,迥然不同于清朝传统女性。因此,国父对她所作的宣传又不一样。当她与国父谈及“革命与死亡”的话题时,国父用十分浪漫的语调说:“死不是革命的目的,革命是要改变命运,为天下人谋取永久的幸福,是许多年轻人用生命的代价换取让活着的人更好地生活……”这番美好理想和幸福憧憬相交织的话语使得唐曼柔坚定地站在了革命这一边,宁肯背负“不忠不孝”的罪名也要与自己的父亲和清廷彻底决裂。在国父与唐维庸就四国银行借款与否的斗争中,出面为国父担任法语翻译。唐曼柔在关键时刻的反戈一击让四国银行的大佬们感觉:“连唐维庸的女儿都跑去支持孙中山了,看来大清国真的没啥希望了。”因而不敢继续助纣为虐。唐曼柔的支持直接影响了现场的辩论气氛,扭转了辩论局势,使历史的天平向革命势力一方倾斜。

反观国父的对手隆裕皇太后(陈冲饰演)和宣统皇帝(苏晗烨饰演)面对摇摇欲坠的政治危局,既无任何解决问题的对策办法又无一句凝聚人心的宣传鼓动。只会坐在御座之上向群臣痛哭流涕,眼睁睁看着政权被推翻,黯然退位。二者相较,高下立判。

辛亥革命观后感600字篇九

开始关注这个电影,是因为偶然在网上看到了一张它的海报,上头写道——“我们的历史,从那里开始。”然后我开始拼命回忆,古代历史真正的起点大概是在夏朝,近代历史的起点是鸦片战争,当代历史的起点是建国,哪儿跑出来一个辛亥革命。看着看着突然反应过来了,哦,是繁体字的海报,瞬间明白过来了。所谓的我们,其实指的是我们的台湾同胞。

我发现此刻的国人评价历史电影,都不会先评价电影本身,而是滔滔不绝的讲述所谓的意识形态。这部电影是我在历史课上看的,原因很简单,在它上映的时候我根本就没有听说还有这么一部电影。犹记得两个《建xx业》上映的时候,学校、车站、广告,不明白有多大的噱头,以至于电影上映了两个月还有无数国人疯狂追随。而《辛亥革命》,同样是历史片,同样是巨星云集,同样是壮观的战争场面,却无法得到人们的追捧。

大陆有一种很特殊的电影分类,叫做“主旋律电影”。什么是主旋律,其实就是红色,红的让你炫目。可能有些不明真相的人们会责骂当今的学生,为什么我们对于那些主旋律电影那么没有热情,难道就这么不爱国吗?那么我要说,我们不是不爱看,而是觉得它们可是是历史书的翻版,可是是把历史课上的东西搬到了银幕上。我们来看一看吧,不论是《建国大业》《建党伟业》还是《辛亥革命》,哪一个不是正史正谈,大而俗地描述历史的流水账。它和大陆的电影“主旋律”是分不开的。为什么我们不爱看?因为那段历史我们早已熟悉,电影如历史书一般将正义给予给革命,让我们想起——“辛亥革命的意义?”“这是一场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所以说它其实是给老百姓普及历史常识的一部片子。再看外国的一些历史片:《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莱恩》,都是从一个个体事件,一个看似很小的事件来从侧面审视历史,而不是像我们的电影从1911一向哗啦一下讲到1921。我并不是说国外的电影就有多好,可是的确,外国的历史片拿到大陆来放,没有多少人能真正看得懂。说到那里我们肯定都懂了,我们国人的知识水平和整体素质是不够的。如果我们连辛亥革命是哪年发生的,牵扯到的人物都是谁还不清楚,那么何谈对于历史的拓展与反思?如果我们对于历史已经有了自我的确定与解读,那么我们的电影是不是也能脱离“主旋律”的束缚?

既然形式上不能吸引群众,那么必将从另辟蹊径,从电影的场面和剧情来下功夫。能够说《辛亥革命》在这一点上做的还是很好的。还记得当初我怀着怎样的爱国情怀到电影院,却看到我们的伟人在打情骂俏,不亦乐乎,影院里时不时的传来悦耳的嬉笑声,而这部影片带给人更多的是反思。我庆幸黄兴和徐宗汉的感情停留在最完美的地方,保留了历史本身的神秘感和严肃感,让它至少能够出此刻历史课上。

让我感到悲哀的是,这一段蔚蓝色的历史,却被红色染的不红不蓝。大陆的近代史电影总是让我很无奈。过分的束缚会影响孩子的发展,这是此刻的社会每一个家长都明白的,就像写随笔能写2000字,写作文却憋不出800是一个道理。可是我们的制度却不允许“非主流”电影的发展,似乎“三民主义”并不是他所宣扬的资料。我们背过无数遍的辛亥革命的意义去哪了?我们张口就来的“三民主义”得到体现了吗?

可是在这种畸形的审查制度下,《辛亥革命》已经算是很不错的片子了。从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孙中山回国、孙中山就任总统、袁世凯逼清王朝退位到最终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至少解释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以及他要去总统职位的原因。它没有刻意的煽情,没有洗脑,很好的脱离开我们大陆的现状,至少还原了真正的史实,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真相。

从意识形态上说,我相信《辛亥革命》是有所提高的。文革之后,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电影出现。它对于袁世凯和黎元洪的刻画,还是相当令我感叹的。袁世凯或许是第一次这么光鲜亮丽的出场,在背负了叛国,复辟的骂名之后,这位历史人物的命运总是不怎样样。可是撇开道德不谈,他的军事才能,谋略与勇气,能够说后无来者。他是一个政治人物,而不是一个流氓,不至于让我们恨之入骨。孙淳很好的诠释了他,虚伪,可是令人敬佩。黎元洪处事的畏首畏尾,和他在战场的风云四起英明指挥,绝对不是简单的形容词能够描述的。其实历史人物本身就是复杂的,伟人也不是上帝。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名的人,必须有他的过人之处,影响全凭后人给你创造的环境,就像我们和大陆对岸的同胞,文化相通,政治却不相融。如果你只是随波逐流,那未免太单纯了些。

另外,它对于西方势力的演绎也很出神入化。一向以来,我们对西方侵略者都是抱有消极态度的,可是从《辛亥革命》中,我看到了冷静,明事理,没有偏激的西方人。从荷马李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人性中光明的一面,看到政治、经济利益争夺背后的,超越国籍的信念。历史并不是儿女情长爱恨情仇,而是理性的,有规律可循的。战争或革命或许只是利益的取舍,但它们的背后,也有人性的一面。

所以我期望,在不久的将来,大陆也能够带我们走进蓝色的历史,没有红色的激烈与热血,却富有蓝色的理性与冷静。活力太久,我们需要沉淀下来,从另一个角度去爱国。

辛亥革命观后感600字篇十

国难当头,舍我其谁?这是我观看大型电影记录片《辛亥革命》最大的感触。我们中华民族也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才得以不断地走向繁荣富强!

影片从秋瑾就义开始,广州起义的准备、过程与失败,孙中山在美国的募捐演讲,试图回答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要革命?为什么一个女人、母亲宁可牺牲生命要去革命?为什么参加广州起义的20多岁的小伙子们要牺牲生命去革命?为什么海外的华侨要捐款甚至卖掉祖宅赞助革命?

因为满清政府已经不可能给中国人生活的尊严,中国要摆脱被世界歧视的命运,仅有革命这一条路!——孙中山先生如是说。为什么?

翻开中国近代史,触目惊心!由于政治的腐朽与经济的衰退,无法扼制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压迫,在一次次列强的进攻面前败下阵来。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都是中国被迫割地赔款,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进而引起列强的瓜分狂潮,直至八国联军进入中国并强迫签订《辛丑条约》,迫使中国“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即解除防务,而外国军队则驻扎于中国京畿周围的要地,实行永久军事占领。中国在西方殖民主义强加的不平等条约体系束缚下一步一步地“沉沦”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中国人民当然不甘心承认备受列强欺凌的侵略现实,应对列强侵略的加深也掀起过一波又一波的反帝活动。民族复兴的追求是几代人的目标、梦想。可是,实现近代中国的复兴则面临十分艰巨的困难:摆脱帝国主义的外来干涉侵略与压迫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第一步,而使广大人民摆脱贫困,使中国作为大国富强起来,则是中华民族复兴更艰巨的一步。历史上,许多人为这一目标以往进行了多次尝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是前人从事的努力。中国近代史就是人们以这样一种精神支撑着从坎坷中走过来的历史。

观看辛亥革命这一断历史,尽管我们明白:1911年的革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境遇的局限,可是,辛亥革命扫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消灭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袭的制度。此后发生过两次帝制复辟的活动,但都不能成功,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的提高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这是名垂千古的功绩啊!

一个世纪的光阴犹如弹指一挥间,历史不容假设,所以我很难想像,如果100年前,没有那些国难当头,舍我其谁勇士们为了心中的信念、自我的梦想用抛头颅洒热血的方式执着的追寻新的期望,那么如今的中国该是怎样的一种场面?

从秋瑾、广州起义烈士(实际可考人名为89人)、武昌首义将士,以及旧体制内的同情者,清朝驻英大使的女儿唐曼柔,为孙中山游说西方财团停止对清廷贷款勇敢地站在旧体制及父亲的对立面,最终随父亲一齐自杀的女性。还有:林觉民的《与妻书》代表了年轻的革命党人,为什么抛妻弃子、放弃富裕的家庭、个人的前途,去进行看不到前途的革命----因为革命代表了中国的未来、民族的期望,即使明知自我看不到胜利,也要为革命奉献的精神!

革命者不全是不得已的逼上梁山者。中国近现代历史最感人之处,就是很多富裕家庭、包括旧体制家庭的年轻人,甘愿抛弃优越幸福的生活,投身到梦想、奉献给革命,这些人是先知先觉者,是中华民族新生的不灭的源泉,是鲁迅所说的舍生取义的仁人志士!

同学们,今日,不应忘记这些民族的脊梁。也不应容许那些将自我的家庭、个人幸福奉为最高人生标准的人对革命者进行肆意及阴险的诽谤。我们的国家也不够强大,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在我们国内、国外不断地制造事端,挑起民族危机、国家危机,我们又怎能掉以轻心?

古人云: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我们,这些生活在安乐世界里的人们,怎能忘记这段历史?如今的我们要做的已不是追寻梦境中童话般的天真,而是在现实世界里脚踏实地的去践行党和国家赋予的光荣使命!

天下兴亡,舍我其谁?

辛亥革命观后感600字篇十一

今日,学校组织我们六年级要看《辛亥革命》这部电影。刚开始放映,我就一头插进电影中,无论同学们怎样吵,怎样闹,我都会津津有味地看着。我为什么对这部电影那么感兴趣呢可能是因为对于一百年前的那场伟大革命的崇敬,或者是对于孙中山先生的崇敬,或许也是冲着成龙的面子吧!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心潮澎湃,电影中的烈士一个个鲜活起来,他们为了建立一个新的国家撒过多少汗,撒过多少血,甚至牺牲过多少无辜的生命,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他们对于革命的解读在今日听来仍然铿锵有力,激动人心。

所有中国人都明白,此刻的中国已经是一个大国了,在国际社会上发挥着举足重轻的作用,不在是以前那个受人指使、侵略的国家了。此刻新中国建立了,不需要革命了,可是革命的精神却不能忘,我们要认真地继承下来,因为它在今日依然有用,有意义。如果不是以前烈士们那辛苦的革命斗争,我们也就没有今日的幸福生活,所以革命虽然不需要革了,可是革命的精神要永垂不朽。

《辛亥革命》这部电影很好地描述了当年革命时的前因后果以及革命的精神,主要是孙中山先生的那种精神,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孙中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我都清清楚楚的印在脑子里。并且影片将辛亥革命中的重大历史事件都给了很详细的描述,像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孙中山回国、孙中山就任总统、袁世凯逼清王朝退位到最终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至少很好地解释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以及他为什么要辞去总统的职位。

如今,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国家繁荣昌盛,人才济济。我们又怎样能忘记那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我们此刻不能天天趴在电脑前打打游戏;不能把电视机放到半夜;不能游手好闲的过完每一天,我们要担起现实世界里脚踏实地的去践行党和国家赋予的光荣使命!要将孙中山先生“博爱”的思想发扬光大。让中国的每一个中国人都要明白“即使道路崎岖、布满荆棘,也该微笑着握紧拳头,即使困难很难抗拒,也要去迎接;即使这件事是不可能完成的,你也要将它变成可能,因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这是一场空前绝后的革命,在中国历史舞台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今日,我们去回顾它、铭记它,并必将把它给我们传递的一种精神和历史使命延续到以后的无止尽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去。时光流逝,历史远去。岁月能够改变沧海桑田,可是永远无法抹去历史在此间留下的烙印,那震耳欲聋的枪声将永远定格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1911年的中华大地哀鸿遍野,弥漫着遍地的死气沉沉,中华儿女们饱受苦难。在这一片漆黑当中,孙中山等人点燃了这漫漫长夜中的第一束火炬——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观后感600字篇十二

在辛亥革命100年之际,这部电影《辛亥革命》最终以影像史记替观众梳理清晰了关于辛亥革命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即1911年到1912年旧历辛亥年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先与清廷、后与北洋袁世凯完整的斗争经过。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在影片的第一段落有壮烈的出场,他留下的那篇著名的《与妻书》100年来一向被广为传诵,我曾有幸见过这位福建青年的手书,笔迹神采飞扬之至。然而资料确实让人不禁潸然泪下,与妻“吾至爱汝”而又不能不“忍舍汝而死”矛盾复杂的感情,对妻子的深情、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的职责忍受着悲伤,忍受着无限的不舍,与爱妻永别,献身于为天下人谋永福的革命事业。其感情之伟大,其革命情操之高尚,可歌可泣!如此优美的散文家书,情韵浓厚,内涵富泽,怎能令人不怆然涕下!

正如孙中山所说,参加黄花岗起义的尽是才华横溢的中国少年英雄;电影至最终也落在林觉民夫人陈意映和孩子身上,父辈们流血牺牲只为换得下一代人能够过上自由阳光的新生活,这是电影作品里少有的能将大时代、大事件归一为小家庭、小悲欢的一部,也是意图用百年前的这宗大事件感化当代人的一种努力。

为了一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为了孩子。

整部电影的起首,鉴湖女侠秋瑾毅然赴死的过程已经彰显创作者的意图,即想用朴实的生活道理概括那个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革命历程。

“这两个孩子就要失去母亲!”

“我的死是为所有的孩子。”

她昂起头,坚决地拒绝官吏的最终通牒,毅然决然走向刑场。沉重的枷锁根本无力使她低头,握紧的双手决不会再向恶势力松拳,黑压压的脚链拖在泥泞的石板路上,步伐含恨,却是义无返顾的。囚链一环扣一环,扣得越紧,封建社会的愚昧愈发显得深不可测。

两边站着的老百姓表情个个太过木讷,正如鲁迅那篇《药》里夏瑜形象的一般。周记大全

“革命是为给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温和宁静的世界,纵使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们早已麻木,不知宁静温和为何物。”

捧着与两个儿子的合照,流下两行清泪不染灰尘。张口深深叹息,这是母亲对你们最终的钟爱。死,并非不足惧,亦并非不足惜,但牺牲之快,之烈,牺牲之价值,在这一刻自心底喜极而泣。

风,吹入你的梦;你,夜里追着风。这目光熟悉又陌生,无惧、无畏,亦无悔。

欣喜的是,放眼如今,百姓不再如此木讷!中国人民正团结一心,脚踏实地的走在复兴的征途上。世界看得见我们的努力!

我是幸福的当代大学生,不愁吃穿用度,不愁没书念,不愁没有发展的前途。每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雄壮地迎风飘扬。我明白,革命前辈们,正露出欣慰的笑容,在平静祥和的蓝天上爱抚的凝望着我们。我们,必将不辜负战士们的流血牺牲,不辜负父母用劳动汗水的养育,不辜负...正确的领导方针!

辛亥革命观后感600字篇十三

看了《辛亥革命》这部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电影后,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时间定格在一九零七年……

影片一开始便把我引入一位妇女身上,她身戴枷锁一步一步顺着被围观群众开辟的道路中走着。她的`步伐铿锵有力,头发凌乱却目光坚定……她就是革命同盟会中的一位妇女代表——秋瑾。她边走边望着周围的群众,尤其是妇女们和刚出生的婴儿们,她的眼神是同情的,也是愤怒的,但她唯有望着这些无知愚昧的所谓的“大清子民”一声不吭地走着。此时她已在脑海里交出了一份对“革命”的答卷:革命并非革谁的命,而是为天下所有的孩子一个温暖的家。当一位清朝官员对她说:“你的两个孩子快要没母亲了……”而她却坚定地打断:“不,是天下的孩子们失去了我一个母亲。”那位清朝官员听完之后吓坏了,急忙解开枷锁,并让桧子手准备。而秋瑾说完,便毅然走上了断头台……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就是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这看似是一个普通的日子,然而它又是那么的不平凡。因为就在这一天,武昌城城头的一声枪响,不仅仅预示着革命的第一次成功,也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这就是辛亥革命的开端。然后,经过各地义士如雨后春笋般激烈的起义之后,光复了中国的半壁江山。光复完毕后,一个崭新的中华民国从此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在武昌首义前后,影片中无数革命志士为中华民族的新生抛头颅、洒热血,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令我敬佩。他们那敢于牺牲的献身精神,熠熠生辉,万古流芳。

而在一百年后的今日,当年的辛亥革命留给我们的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辛亥武昌首义精神,所谓它的精神,便能够概括为“爱国主义精神”、“创新精神”、“献身精神”和“协作精神”而武昌起义的成功,与湖北革命党人一呼百应、精诚团结的协作精神是分不开的。

辛亥革命值得纪念。辛亥革命的精神值得赞扬,值得我们学习。学习并了解辛亥革命,也是我们应当履行的职责。

辛亥革命观后感600字篇十四

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部教科书。它见证了过去,也启迪着未来。

晚清末年,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到了危亡之际。在改良派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背景下,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决心经过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体制。

1895到1910年,革命党人先后发动了多次起义,秋瑾、徐锡麟等一批革命党先驱先后牺牲,革命陷入低潮。1910年底,孙中山先生组织力量在广州发动起义。广州之战终因革命党人寡不敌众而告负,林觉民等一大批具有先进思想的革命骨干壮烈牺牲。徐宗瀚等人冒死收葬了72具烈士遗体,葬于广州城外的黄花岗。看到这一幕,我的心被革命者那为了民族前途,国家命运而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伟大情操所征服了。我们的民族有这样伟大、这样无私的人,又怎能没有灿烂的明天,光明的未来接下来,清廷在四川又一次丧权辱国的行为,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湖北新军被紧急抽调前去镇压。与此同时,湖广总督瑞开始对革命党人逐一捕杀,革命形势十分危急。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等愤然打响了革命第一枪。经过一夜激战,武昌起义的革命军攻占了总督府,武昌起义成功。孙中山派黄兴和徐宗汉赶到武昌战场,大大振奋了革命军士气。

风雨飘渺的清廷只好请袁世凯出山,率北洋军镇压革命。革命的危急关头,孙中山奔赴海外,力排众议,最终说服西方列国财团,不再借贷款支持清廷。接下来的阳夏保卫战打得异常惨烈,黄兴和黎元洪艰难支撑。在各种反动势力的夹击下,黄兴毅然决定率部撤往长江下游,集聚力量,以图大业。长江战舰在行进中,传来了多省宣布独立的消息,黄兴等人备受鼓舞。

最终,革命形势进入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南北代表唐绍仪和伍廷芳最终坐下来会谈,达成共识,支持建立共和政体。经过十八省代表的公开民主选举,孙中山被推选为首任大总统。当看到孙中山先生表示“只要袁世凯敦促清帝退位,他即可让位,由逼退清让位的人,出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时,我的心被先生大公无私,为国为民的情怀深深的震撼了。

辛亥革命,中华民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结束了两千八百年的封建统治,开创了亚洲第一个共和体制,写下了人类社会民主主义的新篇章;辛亥革命,更打开了中国提高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高开拓了道路,是中华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经过观看《辛亥革命》,我深深体会到了我们的先驱是在怎样的一个风雨飘荡、血雨腥风的社会中为我们争取到此刻的和平、安详而幸福的生活的。我们应当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向先驱们学习,努力为社会的提高,民族的提高做出自我的一份贡献。

辛亥革命观后感600字篇十五

一个世纪前的中国,已不再是国,而是一只任人宰割的的羊,被数不胜数的列强所瓜分,

辛亥革命影视观后感辛亥洪流后的沉思。从秦始皇到末代皇帝溥仪,二千年的封建皇权势必会走向灭亡的一天,就是辛亥革命爆发的那一天。

是谁领导了这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一人是出色的政治家,在外国积极筹款,说服四国银行停止向清借款,最后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一人是勇猛的军事家,领导着广州、武昌起义的洪流,起义中失去手指却仍顽强地与清军殊死搏斗。这两个人,铸就了清王朝的灭亡,开创了以共和为基调的时代。一人为孙中山,另一人即黄兴。两个人,虽然彼此远在大洋千里之外,却拥有彼此相同的信念,在怀表闭合的那一刻,开始了艰难的征程……

除此以外,数不胜数的青年人投身于革命事业,“有的家境富裕,有的就要当父亲,为什么他们能抛家别子而加入到革命之洪流中?因为信心、信念、信仰!因为革命的理想比什么都重要。

辛亥的脚步虽已远去,但每个人为革命出力,为国家富强而献身的精神仍在这个世界上激励着每个热爱祖国、心系未来的年轻人。可以讲,从这方面,辛亥革命是积极的,乐观的,是一个从未有过的历史,一个神话。

但是,很遗憾,辛亥革命后所带来的,并不是真正的理想与和平。袁世凯趁乱当上大总统,却仍然压迫、剥削着广大劳苦百姓的利益,中国仍未改变半殖民半封建的阴影,从这点看,辛亥革命是失败的,并没有获得显著的成效。

但不管怎样,辛亥革命与孙中山所开辟的共和制的新时代已来临,它的精神,它的信仰,为中国未来的巨大革命热潮奠定了基础,中国,就要在革命的熊熊烈火中,凤凰涅槃!

辛亥革命观后感600字篇十六

想起辛亥革命就想起了懦弱无能的清政府,想起了闭关锁国。国门被轰开,主权被践踏,想起了那些屈辱的历史。所以,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上意义重大。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主革命,它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它使中国人民在思想上得到了一次大解放,它同时也刺激了中国经济。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但,始终是利大于弊。

辛亥革命精神体现中华民族固有的世代传承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为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贯穿着一种勇抓机遇,顽强拼搏的果敢精神。而这些精神正体此刻不一样时期...领导的军队,体此刻新中国成立至今领导人身上。

辛亥革命在莫种程度上也是失败的。因为袁世凯窥取了胜利的果实,他是叛徒,他出卖国家来服务帝国主义国家。导致了人民继续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也有利于共产主义的发展。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没能重视三民主义,为人们所唾弃。

辛亥革命在清政府的强压和帝国主义国家的压迫下,取得了重大突破。当时革命军面临着武器不先进等问题还能取得突破说明了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如果当时清政府的君主开明圣贤,能做出明智的选择,实行改革,使中国成为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何乐而不为;
他们为什么不这样做呢?因为当时没有人才,人们被书本儒化,钝化。意识不到。当时清政府重农抑商,闭关锁国。导致大门洞开。金银很多流出,圆明园背毁,当时统治者也太迂腐,抹杀了人们的创造力,也抹杀自我的创造力,想象力。他们不重视国防本事,只在朝野上勾心斗角。他们以为中国地大物博。一次战役成功了。就忘乎所以,而不分析为什么成功,连续失败也无所谓,用赔钱,割地来保全自我。他们为了利。加大赋税,对帝国主义者惟命是听,对人民不停压榨。想尽一切办法来讨取帝国主义者的开心。着也难怪会有辛亥革命,清政府会破灭,封建制度被毁,这全部是必然。

我为在当时还有拯救人民的人而兴奋,正是他们保护了国家,包伙了人民,使人民不在愚钝,让各种思想在人群中散步开来,正是有了这些思想,才有了辛亥革命在必须程度声的成功。所以它是值得纪念的。

辛亥革命值得纪念。辛亥革命的精神值得赞扬,值得我们学习。学习并了解辛亥革命,也是我们应当履行的职责。

辛亥革命观后感600字篇十七

在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之际,纪录片《辛亥革命》开始播放了。我感到十分有意义。

此刻的中国已是世界上名副其实的大国。在这一刻,回顾百年前的先人为改变中国面貌而进行的奋斗与牺牲,仍是激励我们继续前进的宝贵资源。

近代以来,由于政治的腐朽,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与下。迫使中国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在殖民主义强加的不平等条约体系束缚下一步一步地“沉沦”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人民不甘承受列强欺凌,几代人都在追求民族复兴。历史上,许多人为这一目标进行多次尝试,辛亥革命就是前人从事的努力。

我们重视辛亥革命,是因为尽管它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境遇,可是,辛亥革命扫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的提高打开了闸门,这是相当重要的功绩。百年后的人们已经很难切身体会辛亥时期的社会状况,甚至不能理解当时的革命志士们的历史性的抉择。所以在今日,社会上有些模糊的认识:如认为“辛亥革命给社会造成的破坏大于建设,延缓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

其实,辛亥革命的亲历者们如何不想以温和的方式改变封建中国的面貌呢?但他们并非从一开始就醉心于以激进手段改变中国落后局面,可是在经历了一再的失败与挫折,意识到清王朝决不可能真心实意地退出权力的中心而实施“立宪”,这其实是当时条件下应当做出的正确选择。

看了纪录片,对革命者的选择就会有更清醒的认识。

辛亥革命观后感600字篇十八

随着时光的流逝,此刻的我们虽然还对辛亥革命有了解,可是我们已经不能真正的感受到当初的隆隆战火、那些苦痛人民的呻吟,还有那些革命烈士们抛头颅、洒热血的情景。今日我们一齐从《辛亥革命》这部电影中重温那场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见证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我在那鲜活的画面中真正的感受到了那些以往无数个为了今日的中国而英勇奋斗的情形。我也从电影里,深刻的体会到今日的我们是幸运的,今日的我们是幸福的,但我们也不能忘记我们是踩在他们的身躯上过来的。所以我们要懂得珍惜,并激励自我为如今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而不断奋斗。

电影一开始就以秋瑾的牺牲拉开序幕,从第一个镜头就给我们一种沉重的画面。然后就是1911年4月27日,黄兴等人领导的广州起义。起义队伍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但最终因力量不敌而失败。后收殓到72具烈士遗骸,合葬于黄花岗,由此建成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而此次起义中牺牲的起义军则不止此数。那里有一个镜头让我印象最深,就是那一件件衣服里放着的各种的“与妻书”、“绝命书”,他们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境走的?安静的画面压的我喘可是气来,连哭都没有勇气。电影里也塑造了很多小主角,例如林觉民,他的那句“我的死是为了所有孩子。大清索我的命,我诛大清的心”,真正的震撼了我。

而重点还是孙中山,他说:“我的手拿得起笔,拿得起手术刀,怎样就拿不起枪呢?这朝廷不堪一击,天下就是革命的。”我很敬佩孙中山先生,他无疑是伟大的,在中国最艰难的时候,他义无反顾的选择为了全中国人民而奋斗,他以自我的模范行动实现了“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勇,再接再厉”的誓言。在他的领导下,大批革命党人和无数爱国志士集聚在振兴中华旗帜之下,广泛传播革命思想,进取兴起提高浪潮,连续发动武装起义。套用电影里的一句话,“孙文,他是一个无私的人!”

国内武昌起义成功了,举国震惊,消息传到美国,孙中山和同盟会的成员欢心鼓舞。孙中山在危急关头,认识到要想推翻清政府就得先断了他的经济来源,他奔赴海外,力排众议,最终说服西方列国财团,不再借贷款支持清廷。

而后,孙中山带着所有人民的期望回国了,我还记得那个把所有华侨期望托付给孙先生的时候说:“我们这些代华侨,总是要落叶归根的,但清王朝不是我们的家”、“革命要是不成功,你欠我们几代人的”。家啊,人民要得是一个真正的家!

自此,革命形势进入了南北对峙的局面。而就这这时经过十八省代表的公开民主选举,孙中山被推选为首任大总统。在选举的时候,荷马里说:“历史,这就是历史。我就坐在历史的身边,站在历史的门外。”那我们呢,我们是站在历史的长河里,只能经过那些资料、影像来了解当时的情景。孙中山说不能再让无辜的人民牺牲,所以他表示,只要袁世凯敦促清帝退位,他即可让位,由逼退清让位的人,出任中华民-国大总统。这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袁世凯绝非善类,可是孙中山说,我们要建立的是一种制度,谁当大总统都是一样。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虽然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提高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提高探索了道路。

在电影里有一个镜头虽然细小却很深刻,就是孙中山在国外的时候有个小女孩问他,在中国是不是女孩子都要裹脚很疼很疼啊!虽然只是这么一句话,却深深的反应了中国封建社会对人民的毒害。辛亥革命以后,对中国的生活文化影响很深,“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
剪发兴,辫子灭;
爱国帽兴,瓜皮帽灭;
天足兴,纤足灭;
阳历兴,阴历灭;
鞠躬礼兴,跪拜礼灭……”

我想我会深深的记住这一刻,我明白电影只是展现了当时革命的一个小小的一面,但已经足以教育我们新一代的人们。

辛亥革命观后感600字篇十九

电影的开头,是秋瑾就义的情景。作为母亲的秋瑾,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摆脱封建专制的荼毒,毅然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她自我的孩子却永远失去了母亲。广州起义时,林觉民为了”助天下人爱其所爱”,牺牲他和妻子”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向满清的两广总督府攻去,牺牲在革命成功前的黑暗中,留下了注定名垂青史的《与妻书》。他们本来能够享受安定的生活,却偏偏要投入到九死一生的革命之路上。即使当时的国民愚昧不堪,早已习惯了被奴役的生活,他们也愿意为了解放并不理解他们的国民而献出自我宝贵的生命。他们发动革命,是为了彻底消灭旧制度,建立崭新的新世界,使古老的中国重新焕发生机。

几年过去了,我最近又将这部电影看了一遍,又得到了一些新的看法。

首先,革命是必须进行的吗?在电影中,孙中山的回答是西方各国经过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走上了民主富强之路。但事实上并不必须,英国革命将查理一世送上了断头台,却并没有实现民主,而是出现了更加专制独裁的克伦威尔,英国完全被军队所控制,之后议会不得不迎回国王来稳定局势。最终确立议会主权,也是经过与国王的妥协,经过权利法案而完成的。英国的民主宪政是在上千年保守妥协的政治传统中发展而来,从大宪章开始的一个个法案使英国在人们尚未察觉的情景下就走上了民主富强的道路。欧洲的德国,亚洲的日本也是经过改革走上了强国之路。

其次,革命的代价太大。革命使我国许多杰出的人才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战争中更是血流成河。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朝廷,清政府用了268年所建立的中央权威一朝崩溃。各地军阀拥兵自重,即使是北洋军阀中威望最高的袁世凯也难以号令所以军阀服从他的命令,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和长期的内乱。

最终,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在辛亥革命中几乎仅有满清皇室失去了政治权力,各地的地主乡绅、旧官僚仍然存在,毫发未损。民国政府迁到北京,北洋军阀控制了民国政府,运用中央政府的名义实行统治,镇压革命,旧有的封建势力仍然把持政权。同时,列强在中国的势力也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他们经过扶植代理人的方式继续控制中国。内乱之中的中国甚至面临比晚清更加艰难的处境,在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后仍然没有找到适合国家发展的道路。

历史发展至今,一切都成为过去。如果没有辛亥革命,清政府可能逐步改良,实行君主立宪。但也有可能继续黑暗的统治,使中国国势更加衰微。在历史具体的情境里一切都是未知的,先人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他们根据自我的立场和自我所掌握的信息做出自我的抉择,他们做出的每一个选择都对此刻的我们产生无法估量的影响。清政府也想让国家走上富强,仅有中国的强大才最贴合满清统治者的利益,他们认为仅有让他们继续领导国家,不断进行改良,才能让国家走上富强之路。革命党人为了实现民主共和,实现他们的政治梦想,必然要推翻清政府,彻底消灭君主专制。

改良和革命是当时摆在中国面前的两条路。可能仅有一条是对的,可能两条都是对的,也可能两条都是死路。当时的中国选择了革命,武昌的一场起义就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可见清政府统治的薄弱,清政府的失败本身就是其难以领导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表现。无论革命本身是否必要,革命者的精神都是值得推崇的,他们一心为国,为了国家的提高而抛弃一切。就算清政府立宪成功,也必须为他们树立起丰碑,来纪念他们无私的精神。

辛亥革命,改写了中国的历史,改变了每个人的命运。有了辛亥革命,才有了之后发生的一切,才有了我们如今熟知的这段历史和此刻正在经历的生活。这就是辛亥革命,这就是历史。

辛亥革命观后感600字篇二十

今日晚自习教师让我们观看了《辛亥革命》。这是一部讲述革命时期怎样革命、革命最光荣的一个故事。

在这次革命中许多英雄失去了自我最宝贵的生命,更有些革命者忍下心来抛弃了自我的家庭、孩子和地位,都把自我献身在革命事业中。他们是多么伟大,多么让人敬佩啊!

袁世凯、孙文、汪兆铭……一个个片中的“主人”,他们都是多么的霸气啊!个个威武的英雄们说上就上,丝毫不不怠慢,不犹豫,就在临死的关头也要捍卫革命。因为对于他们来说:革命最光荣,生,要为革命而生,死,也要为革命而死。

是啊!他们个个都是那么精神抖擞,那么勇敢,对革命事业那么的忠心。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这样一颗为团体为团队炽热忠实的心,那么这一切不是很幸福很完美吗?如果我们13亿人都能像革命队伍一样团结,互帮互助,世界岂不是变得更加坚强、有力量?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革命者那颗一切都能够付出的心,那我们这身边的一切,不是都将要被改变了吗?变得很完美很完美!

自从我看了《辛亥革命》,我的感触很深。这些革命烈士的一举一动都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

辛亥革命观后感600字篇二十一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在我看来,革命的写照,用这一句诗来表达再好可是了。

革命,是要用多少人的生命去完成这自古以来血腥、恐怖却又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历程!美国,是靠着革命成长起来的。而我们中国,又何尝不是靠革命发展起来的呢?

从三国张角所领导的黄巾起义算起,到此刻,中国所经历的革命大大小小到将近一百次了吧,有可能都是几百次了。但我觉得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辛亥革命”了。辛亥革命是为了推翻政府的封建王朝的。这,将会改变中国历史的进程。

作为一名初中生,我还体会不到那些为革命成功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者们究竟是为了什么而不惜一切代价的去革命。正如我们的爱国女侠秋瑾所说:“革命是为了给孩子们一个温暖、幸福的国家。”对啊,这是革命。可是,为什么这世上会有那么多愿为革命捐躯的烈士们呢?思前想后,我认为是信念。

“信念”对我们来说虽然陌生,但对革命与革命者们,却是革命成功的最重要的支柱。因为有信念,所以有革命;
因为有信念,所以有奋斗;
因为有信念,所以有用不腐朽的功绩;
因为有信念,所以有那伟大的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也得成于信念。有了信念的伟大力量,才有了几处的起义。也正是这些起义,诉说了中国被帝国王朝,封建主义深深的伤痛。起义,为了革命。革命就是为了把封建主义这一块毒瘤从中国的心上彻彻底底的截除。

孙中山先生,以往是一名医生。并且也是他,用“革命”这把锋利的快刀,截除了这块巨大的毒瘤。当然,这也是众多革命者们一同做出的伟大贡献。

辛亥革命,不只是解放了中国人民,更是将“封建主义”深深打入用革命围成的冷宫中。

辛亥革命,是多么伟大!也愿那些在革命成为烈士的英雄也能见证我们祖国的繁荣发展!

辛亥革命观后感600字篇二十二

场景一

遍地尸骨。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革命者被捆绑着,脖子后面插着枪毙的牌子,跪在地下,影片交替的画面呈现在我的眼前。把我带回1911年——辛亥年。革命党人经历了各种各样的艰难危险,凭着坚毅不屈的精神,同残害民众的敌人相搏斗,遭受的挫折不止一次,牺牲的惨状令人痛惜,这就是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孙中山领导下,黄兴指挥围攻两广总督的战役。英雄们为了正义的事业,为了划时代的民主共和国的理想,他们迈出了武装斗争的第一步。七年以后,埋在迷乱的烟雾和杂乱的草丛中的尸体才得以安息。

场景二

七十二烈士的浩然正气,使全国长期受压抑的人心也因此大大的振奋起来。人们对清政府的侵略者,长期积聚的怨恨和愤怒,像汹涌的洪水冲击山沟一样,气势浩大,不可阻挡。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在武昌举行了大革命。熊秉坤放了第一枪,这次起义成功了。它使天地为之震惊,使鬼神为之哭泣。它永远载入历史,永垂不朽!

场景三

在孙中山的积极领导下,全国各地革命军的斗争下,革命形势风起云涌,迫使清政府退位。民主共和国执政。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它推翻了清朝政府,建立了民主共和国。这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孙中山先生,你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你把劳苦大众的心装进你心里,你把所有的爱握在你手中,你把所有的伤痛藏在你身上,你把你的生命归还世界。你在我心中就是这样的人——辛亥革命的领袖——民主革命的国父。

辛亥革命观后感600字篇二十三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历史需要温情和敬意,更需要反省和批评。各种纪念的同时,我们更应有更深入的反思。张黎导演的《辛亥革命》提出了几个特别值得后人反复思考和品评的问题:

关于这一个命题,张黎先后是有得出了两个不同结论的。其电视剧《走向共和》中给出的答案,显然更多的是为了实现国家强大。该剧的主题曲选择《历史的火山》这样的唱词,便是明证。而《辛亥革命》一开始就以鉴湖女侠秋瑾赴死时的独白,作了新的不同的解释:革命是为了给天下人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是人们摆脱奴役的状态。

无论那种,革命的目的都是崇高的。但表述的不同,绝不只是玩弄文字的把戏,而是反应了创作者关注重点的根本性转移。《走》更多地是冷静地刻画晚清至清末的各方政治势力,细致地描述国家走向共和的艰难不易,强调的是国家强大和复兴的历史使命,与当时兴起的大国崛起思潮保持了高度的一致;
《革》动情于革命党人的牺牲精神,借秋瑾之口直白地说出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谋个人的幸福,而不是口号式的振兴中华,与当下公民意识的逐渐觉醒不谋而合。

影片最后重点讲述了南北和谈与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问题。对于这一点,张黎无疑是敏锐的。可以说,辛亥革命,最难的是武昌起义,但最该引起重视的是与袁世凯的妥协和临时约法的颁布两项。

根据欧美的历史经验,革命的终极结果是走向宪政,而宪政的基础与实质是各派别在实力对比基础上有原则的妥协和基本的相互信任。基于此,革命党在这两处的表现,无疑是让人失望的:一方面,正如李剑农先生所言,《临时约法》一是随意更改国家政治体制,轻易地由总统制变为责任内阁制,是“对人立法”,缺乏宪法至上的政治精神;
二是希望用一纸约法取得革命党在战场上想都不敢想的问题,超越了实权派人物袁世凯接受的底限,是“过渡限权”;
另一方面,正如主流人士所指责的那样,革命党在定都和袁世凯就职问题上,无疑是迁就了袁世凯的。

这样的失误,最终造就民国初年的历史悲剧。袁世凯甚至和革命党人一样是许多的历史失误不断累积的牺牲品。

辛亥革命观后感600字篇二十四

20xx年9月30日星期五,江油市委宣传部组织广大干部职工观看了电影《辛亥革命》。影片中以国父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先烈在不同场合进行的深情并茂的演讲、辩论和宣传的画面使我对于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江油群众宣传工作产生了几点启迪和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因人而异,量体裁衣。

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孙中山等辛亥革命党人所进行的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斗争中,革命好比一驾马车,武装斗争和群众宣传就像马车的两个轮子,二者缺一不可。国父的群众宣传工作做得相当到位,水平相当高,其中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国父(赵文暄饰演)的宣传总是能因人而异,量体裁衣。总是能根据对方不同的身份地位、职业经历、文化素养、思想性格、处境心境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宣传方式和策略,使他的革命理念和崇高思想深入人心。在此,我可以举出几段情节:

1、广州起义失败后,国父在华侨筹款大会上的宣传就是很经典一个例子。

国父宣传的对象是在场的华人华侨,海外华侨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身在异乡常常遭受洋人的欺凌、屠杀和奴役,心中最希望的就是中国能够早日强大,中华民族能够早日复兴。国父在演讲前并没有故意隐瞒广州起义已失败的事实,而是直接向在场的华侨华人说:刚刚得到消息,广州起义失败了……吾党菁华,付之一炬。这些年轻人,有的才华横溢,有的家境优越,有的新婚燕尔,为什么甘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为什么明知牺牲还要一往无前?为的是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为的是一种信念,一种信仰!……”在场的华人华侨们无一不被国父慷慨激昂的宣传感动得热泪盈眶,唏嘘不已。他(她)们在听完国父的宣传之后不仅没有因为广州起义失败丧失对革命事业的信心,反而纷纷毁家纾难,慷慨解囊,更加义无反顾的资助国父的革命事业。毛泽东同志晚年回忆国父时曾深情的说:“我听过他多次讲演,感到他有一种宏伟的气魄。

②”悲壮的语言常常更具有一种宏伟的感人力量。国父这一段悲怆的宣传,真正达到了化悲痛为力量、化失败为胜利、化精神为物质的效果。

2、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为了镇压革命,急忙派出驻英公使唐维庸(陶泽如饰演)积极向四国银行游说,妄图以国家主权为抵押贷得巨款以充军用。

为了与清廷抗衡,国父不顾个人安危,单刀赴会火速赶往欧洲劝说四国银行不要贷款给清廷。这时,国父所面的宣传对象已变为银行的经理、董事们。这些人和华人华侨完全不同,对中国是否强盛、中华民族是否复兴毫不关心,他们的脑子里唯一关心的只是自己的经济利益。针对这一情况,国父巧妙的改变了宣传策略,闭口不谈民族复兴,而是大肆宣讲清廷不过是一个日薄西山、奄奄一息的专制政府,如果四国银行贷款给清廷用于镇压革命的话,不仅将遭到全中国人民的诅咒和痛恨而且他们的巨额贷款也必将化为泡影,毫无任何经济利益可言。国父的一番话直击这些金融大佬们的要害之处。最终成功的促使四国银行做出“暂停贷款给清廷”的决定。极大的鼓舞了革命士气,有效的摧垮了清廷垂死挣扎的经济基础。尤其值得我们借鉴的是,国父在演讲时是直接使用英语,而与之对垒的清廷驻英国公使唐维庸面对四国银行的经理们只能不停的通过翻译表达自己的意见,在国父气势磅礴的宣传攻势面前毫无招架还手之力,只能狼狈不堪的落荒而逃。

3、为了争取各界人士对革命伟业的支持,国父十分重视发挥统一战线的作用

影片中,国父积极策动唐维庸的女儿唐曼柔(王子文饰演)临阵倒戈,反戈一击。虽然唐曼柔是唐维庸的女儿,但是从影片中她的衣着打扮我们就能很容易看得出来,唐曼柔是一位久居海外,深受西方文明影响的新型知识女性,迥然不同于清朝传统女性。因此,国父对她所作的宣传又不一样。当她与国父谈及“革命与死亡”的话题时,国父用十分浪漫的语调说:“死不是革命的目的,革命是要改变命运,为天下人谋取永久的幸福,是许多年轻人用生命的代价换取让活着的人更好地生活……”这番美好理想和幸福憧憬相交织的话语使得唐曼柔坚定地站在了革命这一边,宁肯背负“不忠不孝”的罪名也要与自己的父亲和清廷彻底决裂。在国父与唐维庸就四国银行借款与否的斗争中,出面为国父担任法语翻译。唐曼柔在关键时刻的反戈一击让四国银行的大佬们感觉:“连唐维庸的女儿都跑去支持孙中山了,看来大清国真的没啥希望了。”因而不敢继续助纣为虐。唐曼柔的支持直接影响了现场的辩论气氛,扭转了辩论局势,使历史的天平向革命势力一方倾斜。

反观国父的对手隆裕皇太后(陈冲饰演)和宣统皇帝(苏晗烨饰演)面对摇摇欲坠的政治危局,既无任何解决问题的对策办法又无一句凝聚人心的宣传鼓动。只会坐在御座之上向群臣痛哭流涕,眼睁睁看着政权被推翻,黯然退位。二者相较,高下立判。

辛亥革命观后感600字篇二十五

在公司团委的关怀组织下,我们部分青年团员观看了影片《辛亥革命》。影片讲述了广州起义到武昌起义胜利,建立中华民国,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为袁世凯取代的过程。

从影片而言,影片整体符合史实,但在秋瑾赴死、林觉民《与妻书》、黄兴与徐汉达等情节上过于煽情,这可能是商业电影的通病,由于电影篇幅限制,许多细节也被忽略,当然导演也有自己的想法,例如作为辛亥革命重要的战役——武昌起义在影片中微不足道,主要是因为导演张黎经过考证后,发现武昌起义胜利不过是件偶然的事件。这也说明历史常常是在种种偶然事件中被创造的。

尽管电影没有将辛亥革命诠释得完美,但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年期间观看此电影却能让如今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再次回顾辛亥革命,学习当时的革命精神,思考自己的人生。

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革命,具有重大的影响意义,其成功推翻了满清政府及中国实行二千余年的封建皇权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思想上的影响,刘少奇认为“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这使得更多的有为青年加入革命的行列,为一个民主共和的梦想抛洒热血。但在袁世凯窃取革命的果实之后,我们不得不承认辛亥革命不是一次成功的革命。袁世凯作为原清朝的官员,其专制思想根深蒂固,当上大总统却是为再次恢复帝制,在其领导下的中华民国自然无法在临时纲领的指导下运作。孙中山1921年写信给俄罗斯外交人民委员齐契林时也提到“现在我的朋友们都承认:我的辞职是一个巨大的政治错误”,他在遗嘱中也嘱咐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我们的身边就有黄花岗葬着的七十二烈士提醒我们,辛亥革命的胜利是当时的有志青年抛弃富裕的生活、抛弃家庭妻儿、牺牲自己的生命换来的。之后100年来,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又将个人的命运融入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强盛的滚滚洪流,用青春和热血书写了壮丽的历史篇章。比较现面临转型的中国社会,各种社会问题产生,道德理想缺失青年处处可见,趁着辛亥革命百年之际,我们应该进行自我反思。

特别作为一名共青团员,我们要走在社会文明建设的前列。在工作上,要脚踏实地,业务中精益求精,团结协作,发扬创造精神,以高效率高质量的工作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在公共生活中,我们要积极参与政治,为社会有利发展建言献策,同时带头传播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例如近期发生的佛山小悦悦遭车碾事件中路人视而不见的行为足见社会道德的倒退,我们必须勇敢地站出来,做出表率,改变这些窘境。我们不需要如先烈般牺牲生命,只要我们表现出一个有社会良知的青年应有的形象——在需要我们的时候主动伸出手,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电影出现不少关于革命目的的解释,归根到底,革命是为了明天我们能拥有幸福的生活。目前国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我们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却未可言“幸福”,需要我们个人及集体继续努力奋斗,借用孙中山先生一句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与诸君共勉。

辛亥革命观后感600字篇二十六

一百年前的那一夜,广州起义的第一声枪声,划破了夜的长空,它引起了全国各地各部起义军的积极响应,拉开了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的序幕,吹响了中国人民,崛起反抗的号角然而一百年后的今天,早己生活在和平新时代,富强新中国的我们,又一次在电影的荧慕上,回顾那段历史壮歌,重温那段革命沧桑,这不禁使所有人都感慨万千,辛亥革命观后感800字。

在孙文的精神支持下,在黄兴的英明领导不,起义军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战!一个个无畏的战士奋勇地战斗着,枪弹击垮了一批又一批清军部队,一位位果敢的英雄,英勇地献身了,鲜血塑就了一个又一个不朽传奇!广州起义失败了,却唤醒了更多中国个的自由意识,更多的人开始为了共和的统一目标而奋斗,随着各路豪杰的浴血奋战,终于,那个统治了中国200余年的满清王朝被推翻了,那个称霸了中原2000余年的封建帝制被推翻了!

在这期间,无数战士为之浴血,千万英雄为之献身,正是有了这些爱国、救国的勇士,才促进了辛亥革命的成功,是他们用汗水和鲜血,为我们铺设了前进的道路,为我们奠定了共和的基础!那么,为什么有如此之多的战士,愿为了革命而献岀自己的一切,甚至是,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呢?片头秋谨生前的一句话、便点明了这一点,她为了革命而死,为了让更多孩子有幸福温暖的家而死!中段黄兴战败后的一席话,也曾激起我分入的深省,他说:这只手,我还要留着它抓枪!这句话若深入理解,便可发现,黄兴是为了革命而战,为了遇难的弟兄而战,为了天下人民的幸福生活而战!细细思索,其实每个人都是在为了革命而战,为了信念而战!

辛亥革命,每个人都怀有同样的信念,为了革命战斗!

信念的力量是强大的,是崇高的!它就如一根坚立不倒的柱子,立在每一个人的心中,支撑着每一个生命,坚强地迎对人生的挫折与劫难!有了信念,才有成功,信念,坚定我们人生的方向,鞭策我们不断地努力,洒一些汗水,付出一些努力,没什么大不了,重要的是你为了信念!信念将支撑你度过人生最艰难的时刻,步入人生,最美丽光华的顶端!信念是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当你坚信自己能成功时,你必能成功!高尚的信念,将支撑着我们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支撑我们笑看失败,潇洒生活!

革命,为信念而战!生活,为信念而努力!

推荐访问:辛亥革命 观后感 汇总 辛亥革命观后感600字26篇(汇总) 辛亥革命观后感600字26篇(汇总) 辛亥革命观后感600字左右